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研究评论 > 新技术助力支付产业高质量发展
Home > Research > Research Comment > 新技术助力支付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技术助力支付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Author:杨涛 2025-10-31 2025年10月31日

当前,我国支付产业已经进入了高效发展阶段,其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识别等新技术快速演进,不仅赋能风险防控、服务营销及跨境支付等多个环节,深刻重塑了支付流程与用户体验,而且带来各种支付新业态的更新迭代。

一、新技术在支付产业的应用现状

支付产业一直处于技术变革与应用的前沿,新技术的爆发式演进正在重塑支付产业结构、运营模式、流程与体验。

一是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支付场景与效率。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开源框架与多模态能力推动智能客服、实时风控、精准营销等业务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提升服务响应速度与决策精度。例如,中国银联基于模型上下文协议(MCP协议)推出智能支付服务,深度赋能多元场景,覆盖行程规划、缴费、购物等场景,支持用户在与人工智能大模型对话中完成支付。再如,9月11日支付宝宣布推出国内“AI付”服务,把AI智能体融入支付服务,并率先在瑞幸咖啡的AI点单助手Lucky AI上线。

二是区块链技术全面改善支付增值服务。例如,中国银联持续推进区块链底层核心技术发展,验证区块链在金融行业大规模应用的可行性,目前已在10余个场景完成业务应用落地,并与80余家机构达成合作。就其功能看,区块链可实现经营数据上链,使融资更高效。目前经营数据上链约90万条,相应贷款需求一键上传、一天内获批;链上开发票,用票更安全,目前服务商户1000余户,开票金额超9亿元;线上办理发票业务,30分钟实现“开业即开票”。

三是生物识别技术引发“凭证范式革命”。在海外,以“Click to Pay”为代表的新型支付方式以安全高效的支付体验逐渐被用户接受。例如,Visa “Click to Pay”服务通过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使得用户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一键支付”,有效提升线上和跨境交易成功率。在国内,多模态融合验证技术在支付领域加快落地。再如,Visa与腾讯合作推出刷掌支付,腾讯提供刷掌技术支持,Visa提供线下支付生态网络,通过掌纹与掌静脉双重核验实现同卵双胞胎精准识别,非接触式验证兼具便捷性与抗欺诈能力。同时,支付产业的场景化价值深度渗透,如中国银联云闪付无感支付渗透至医疗、电商等场景,提升订单转化率。

四是物联网技术提升支付无感体验。在实践中,智能超市通过射频识别技术(RFID)实现离店自动扣款,如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及产业各方推出“云闪付无人超市”,将移动支付便民服务深入推进至新零售领域。同时,智能停车系统依托车牌识别实现车辆无感支付与进出控制,如中国银联通过“物联网+无感支付”技术创新,在深圳等地打造新能源汽车“插枪即充、拔枪即付”的安全无感充电体验。另外,商业银行基于物联网数据动态调整用户信用额度,也可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如为运动达标用户提升分期额度等权益。

五是开放银行及API技术促进支付生态重构。在开放银行业态模式下,商业银行将账户查询、支付指令、交易流水等功能封装为标准模块,通过API开放给银行平台服务商,后者再将这些标准模块开放给合规的第三方(如支付机构、理财平台、贷款服务商等)调用,不仅实现“支付—清算—分账”全链路自动化,有效提升资金流转效率,降低分账错误率,也让用户得以在不同入口、多个应用中接入银行服务,推动“金融即服务”(FaaS)与“嵌入式金融”创新。

总体上看,支付产业的技术创新,一方面给消费者带来更好体验,并能够有效弥合各类“数字鸿沟”,如2024年7月支付宝升级条码支付体验,正式推出“支付宝碰一下”功能,让用户无需打开支付App,解锁手机后碰一下支付设备即可完成支付,解决了老年人、视障人士、外籍人士等群体的支付痛点;另一方面更好地满足企业与商户的多重需求,如新技术推动“支付+”的不断升级,为商户带来基于SaaS服务的场景发掘与价值拓展,为企业提供更高效的发票结算、供应商付款以及对账操作等服务。

二、新技术助力支付产业变革的重点方向

中国人民银行2025年支付结算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多项改革重点工作:一是统筹政府与市场,提升支付行业监管效能;二是统筹成本与效益,提升支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三是统筹守正与创新,夯实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支付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供给侧、需求侧、生态环境、开放条件四个方面来展望支付产业变革方向,并且深入探讨新技术在其中的作用和重点应用。

首先,支付产业作为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已经过了早期的“粗放式发展”阶段,亟待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率。一方面,支付产业的核心参与主体包括各类清算组织、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等,通过推动其加快数字化转型与拥抱新技术,可以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战略能力、管理能力、市场能力等,强化支付产业整体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支付行业的产品创新虽然已经日新月异,但仍然存在许多短板和不足,例如在服务B端中小微企业方面,需要持续拓展创新的深度与广度,这就离不开新技术的有效加持。

其次,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支付行业提出的需求来看,则应充分运用数字化新技术的力量,更加精准地匹配服务。一方面,新兴支付工具在助力消费层面已经进行了充分创新,未来则应该进一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支付服务真正嵌入众多消费场景中,实现支付便利、价值增值、场景互联、普惠共赢的多重目标。另一方面,支付科技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领域的应用,也具有突出的创新价值。例如:针对科技企业信用评价与评级缺乏有效支撑的短板,可以充分利用支付信息数据服务来优化数据增信;可推动支付工具、渠道、载体等要素更加趋于绿色低碳,并且与经济主体的绿色低碳行为相配合;运用支付科技手段服务好产业互联网升级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发挥支付的连接和赋能作用,助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面对养老金融的理财与风险管理需求,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模式,实现“支付+金融”的高效、安全、合规融合。

再次,支付行业的生态建设与新技术演进密切相关。例如,当前二维码支付的逻辑关系是“四方模式”的演变和延伸,主要由发卡行、卡组织、数字钱包提供商、收单机构/收单行、持卡人、商户构成,随着数字钱包的影响力不断增加,原有的行业技术规则、业务规则、价格规则都需要优化升级。再如,我国支付产业链条长,服务主体众多,服务地域与服务对象差异性较大,导致支付产业的业务环节及风险节点众多,技术依赖性较强,易出现风险洼地效应,这就需要将新技术应用于合规与监管领域,从而实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效果。同时,还应将“支付业务数字化”拓展到“支付生态数字化”和“支付模式数字化”,努力形成支付产业链内部的联动效应,全面拓展支付技术创新的价值生态。

最后,在支付科技的助力下持续推动支付产业“制度型开放”。我们看到,2022年10月,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公布了推进跨境支付改革的优先计划和参与模式,并把工作聚焦到三方面:支付系统的互操作性和扩展;法律、监管和监督框架;跨境数据交换和信息标准。其中,重点之一就是通过优化各国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真正优化跨境支付服务的成本、效率与体验。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联合中国银联建设统一网关,在国家层面形成了跨境二维码支付服务的对外统一接口。实际上,在新技术的支撑下,推动跨境互联互通成为支付产业“制度型开放”的重要抓手。此外,我国与多国央行联手建设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能够大幅提升跨境支付效率,有助于推动我国支付产业走向全球。

三、相关对策建议

首先,支付产业各方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增强数字科技赋能的核心驱动力。支付产业主体应该充分抓住金融科技与数字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面推动管理模式、业务模式、运行模式的数字化转型,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客户和居民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支付清算组织与科技企业的协同创新将成为重要趋势,通过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深入推动支付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促进现代支付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充分发挥支付作为经济金融“毛细血管”的作用,以“支付+”模式创新激发经济金融新活力。一方面,更加合规高效地探索“支付+金融”模式,实现支付、融资、投融理财、保险等多元化服务的智能融合,更好地满足企业与居民日益升级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深度探索“支付+垂直产业”模式,拓展市场空间并且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助力其优化运营效率和提升客户满意度。

再次,持续强化支付创新的普惠性,更好地弥合各类“数字鸿沟”。根据世界银行2025年《全球普惠金融指数报告》,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经济体成年人使用数字支付的比例从2014年的34%上升至2024年的62%;但收入后40%的人群使用数字支付的成年人比例约为51%,远低于收入前60%人群的69%。因此,支付科技创新要恪守“支付为民”理念,致力于持续提升支付可得性,更好地普及新型电子支付工具。此外,应重点针对城乡之间、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的支付服务差异性,充分运用新技术来改善支付环境与优化支付场景,构建更加平衡、充分的支付服务模式。

然后,支付科技创新需更加绿色与可持续。根据腾讯和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联合发布的《绿色支付助力碳中和目标》,绿色支付是指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支付业务之中,为企业、个人和家庭在开展绿色生产、消费绿色产品或进行具有绿色效益的行为时所提供的具有绿色属性的电子支付产品与服务的总称。一方面,以智能支付作为切入点,促进产业与商业生态优化,推动交易全流程的低碳转型,帮助企业搭建绿色支付体系。另一方面,将绿色支付与绿色消费的偏好深度融合,通过创新绿色支付的增值收益等,引导构建鼓励绿色消费的商业生态圈。

最后,给予支付产业更多的政策支持。一方面,支付产业一直处于新技术创新的前沿地带,也呈现出信息服务业的典型特征。信息服务业通常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处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和利用,并以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专门行业的综合体,与现代支付产业的发展特点基本一致。另一方面,支付产业始终积极践行“支付降费、让利于民”的政策思路。据统计,自2021年至2024年二季度末,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会员单位累计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费让利超1000亿元。鉴于此,新形势下也有必要针对支付产业主体制定相关的财税与金融支持政策,更好地引导其健康持续运营和高效服务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