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研究评论 > 杨涛:破解支付互联互通的堵点
Home > Research > Research Comment > 杨涛:破解支付互联互通的堵点

杨涛:破解支付互联互通的堵点

作者Author:杨涛 2024-06-26 2024年06月26日

近日,京东支付与微信支付实现互联互通,成为行业首家同时打通微信个人码和商家码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用户不仅可以通过京东金融App扫描微信收款码进行付款,还可以每天获得支付立减优惠。以中小微企业商户和消费者为代表的绝大多数移动支付用户都能从此次互联互通中受益。文章指出,支付产业生态走向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同时这一变迁也要符合市场规律和各方利益共赢的前提,最终都是为了更加突出以用户为中心,持续提升支付服务便利性,立足国情、民情推动支付体系高质量发展。

作为建立健全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的核心内容,支付清算基础设施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成绩。据相关消费者调查数据显示,作为支付产业“明珠”的移动支付在我国普及率达到86%并居全球第一。

同时,在建设金融强国的整体目标下,我国支付产业仍需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强化多元化服务能力,弥补可能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进一步落实“支付为民”的战略目标。我们看到,支付互联互通问题就是影响支付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之一,也是各国支付体系共同面临的难点。例如,2020年G20领导人批准《加强跨境支付路线图》;2022年10月,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公布了推进“路线图”的优先计划和参与模式。其中,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改善支付系统的互操作性和扩展性,亦即通过优化各国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而真正改善跨境支付服务的成本、效率与体验。

我国目前已经构建了多层次、广覆盖的现代支付清算服务网络,呈现大额支付与零售支付协同发展、国内支付与国际支付统筹兼顾的特点。应该说,我国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已经成功打造了“主干网”,但仍面临“子网络”的完备性与适配性挑战。例如,近年来以条码为载体的中国特色移动支付快速发展,行业竞争与创新动能不断加深,也使得支付产业变得更加复杂,带来了众多兼容性挑战。有鉴于此,2019年央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就提出,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打通条码支付服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

自此,支付互联互通业务开始“破冰”。例如,2019年底,网联及部分支付机构在宁波试点了基于账户协议号的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标准,银联与财付通也就条码支付互联互通达成合作;2021年,微信支付、支付宝先后宣布与银联云闪付实现互联互通;2023年11月,微信支付宣布完成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三大通讯运营商旗下支付平台条码支付的互联互通。由此,与本世纪初银行卡市场的互联互通改革相对应,新一轮基于移动支付的互联互通变革大幕已经拉开。对于用户来讲,互联互通意味着能够自由地、非排他性地选择支付服务网络接入及支付服务产品;对于政策层与行业而言,则有助于规范支付市场发展,并努力提升电子支付在公共服务、便民场景的通用性和便利性,真正践行支付工作的人民性。

当前,支付互联互通改革逐渐向纵深发展。作为典型案例,近日京东支付与微信支付实现互联互通,用户通过京东金融App“扫一扫”,扫描微信收款码即可完成付款,这使其成为首批同时打通微信个人码和商家码的机构。可以预见的是,这将有助于打破平台场景限制,为用户提供更多优质、多样的选择。

具体来看,一是有利于行业竞争秩序的优化,以及支付服务规模经济效应的提升。依托于平台经济支撑,拥有庞大的活跃用户基础的各大平台之间若能实现互联互通,将进一步展现互联互通的示范效应,促使行业加快改革并实现共赢。二是顺应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的转换。移动支付已是整个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当下用户流量增量已逐渐见顶,服务存量用户成为重中之重。由此支付互联互通有助于平台企业带动场景合作与“抱团取暖”,并且跳出增量时代的恶性竞争思维,既把更多精力用于技术与产品创新,也争取在服务存量用户方面进行全面拓展。三是对于个人用户来说,不仅可获得更好的支付便利、减少支付工具选择的困难,而且能够同时享受两大平台的“支付+”增值服务,如补贴与红利等,自然有助于增加消费倾向。四是对于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广大商户尤其是中小商户来说,互联互通之后则不用过多考虑支付环节的成本与摩擦,可聚焦于以质量、价格和服务来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并且更顺畅地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

之,支付产业生态走向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当然这一变迁也要符合市场规律和各方利益共赢的前提,最终都是为了更加突出以用户为中心,持续提升支付服务便利性,立足国情、民情推动支付体系高质量发展。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