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聚焦 > 采访 > 金融科技带来全方位变革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需借助“外力”
Home > Foucs > Interview > 金融科技带来全方位变革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需借助“外力”

金融科技带来全方位变革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需借助“外力”

受访者: Interviewe: 杨涛 2021-06-11 2021年06月11日
当前,中国经济从第一个百年目标走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与此同时,金融与科技的结合持续深入,金融新业态与新模式纷纷涌现,不断塑造着新的边界。后疫情时代,金融科技呈现出哪些新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如何看待小微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难题?为此,每经商学院记者与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展开了一场深入对话。在杨涛看来,中国金融业正受到新兴金融科技的重大冲击,传统金融机构的金融业态、金融产品、金融功能加速革新。而在科技之外,我们更应该回归到金融的本质,在探索新边界、新领域的同时,加强监管引导,最大程度降低可能出现的风险。

一、持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是当前金融科技发展主流

NBD:整体而言,目前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处于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

杨涛:在历史上不同阶段,随着技术的加速迭代,金融要素的复杂化,二者的结合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

在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之前,我们讨论的金融与科技的结合,更多的是传统持牌金融机构的IT改造,大家讨论的是金融电子化、金融信息化这样一些东西。2013年左右,开始涌现出一大批以P2P、众筹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这一阶段,大家开始思考有没有一些全新的组织模式、产品模式,可以对原有的模式进行补充,或者是替代。2015年初至2016年,这一阶段是以互联网金融为主的探索阶段。在这一探索阶段,逐渐出现许多重大的金融风险与挑战。各方面也意识到,如果探索过程中,没有清晰的监管边界,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2017-2018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整治和改革不断加深,金融科技由此开始进入到第三个阶段,慢慢地回到金融科技的顶层设计、发展思路上来。诚然,金融科技本身带来的金融创新足以改变金融的业务、流程和产品。但与此同时,还应该遵循金融的基本规律。这一阶段,围绕金融科技发展的思考回到了“主流”上来——金融科技的探索是有门槛的、高风险的、有明确边界的。

自2020年以来,随着金融科技从业主体的变化调整,我们进入到了第四阶段。通常而言,金融科技从业主体包括四大类:持牌金融机构,大型科技公司(Big Tech),纯技术企业,互联网金融类组织。据我观察,目前阶段,政策的导向越来越突出:重点支持持牌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创新;大型科技公司发展平台经济必须规范;技术企业只要你不直接从事金融业务,可以通过合规的方式间接进入到这个体系中来;最后一类组织则会遭受更为严厉的监管,你要做金融,就必须要有牌照,如果不做金融,你就做技术。所以说,当前阶段,思路更加清晰了,进入到一个以持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为核心抓手的阶段。

NBD:后疫情时代,金融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和特征?

杨涛: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需求端的压力在倒逼金融领域发生变革。因为,金融是服务实体的。在实体经济中出现了新的变化与需求,越来越多数字化、分布式、智能化、小而美的经济模式与经济生态涌现,倒逼着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变革。

第二,即便没有来自需求端的压力,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本身也在变化。无论是在产品设计上、还是金融机构的组织形态上,都天然地和新兴技术密切关联。金融市场上很多产品、衍生品,实际上就是根植于一些信息技术、金融科技的。所以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天然地对金融自身的机构组织、产品设计、风险定价等带来深刻的影响。

除此之外,我们还关注到,越来越多全新的金融模式开始出现,这些模式伴随着加密数字货币,加密数字资产扑面而来,引发了全球央行的广泛关注。目前这些模式和实体经济、金融稳定有什么关联,大家还在探讨中。

二、小微企业融资痛难点长期存在需借助技术之外的力量

NBD:近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继续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的通知》,运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信息审核系统”对业务数据信息进行逐级审核,引导地方支持扩大实体经济领域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成本,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您如何看待小微企业长期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杨涛: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背后,我们应该关注到这样几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首先金融机构在提供小微金融服务的时候,始终面临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同样的团队,同样的资源,面对一家大型企业和100家小微企业的时候,背后的成本与效益是有显著差异的。这在金融业务拓展过程中,是比较重要的考虑因素。

另一方面,当我们把视角聚焦在小微企业,实际上,小微企业内部长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抵押物相对来说不足,增信手段相对有限等。加之现有征信体系对其覆盖不足,也造成了小微企业想要获得信用类的贷款及金融支持的难度较大。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小微企业本身生命周期相对较短,抗风险能力较弱。如果遇到经济环境剧变,这些小微企业往往首当其冲,被迫快速地退出市场。疫情爆发前,相关数据显示,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普遍是3年左右。而此次疫情将再一次缩短其生命周期。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对其提供支持是有很大难度的。

总而言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难点痛点方方面面都有,涉及到小微企业金融供给侧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小微企业需求侧接受金融服务的能力与条件以及外部发展环境,包括产业环境、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

NBD:根据你的观察,解决服务小微企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从技术层面来看,金融科技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杨涛:从技术层面去解决上述的难点痛点是当前主要趋势之一。比如,从金融服务供给的角度,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依靠原有线下和人力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是很难的。现在得益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某种程度上,你可以大批量地开展小微金融业务,极大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从小微企业自身发展来看,我们提到抵押物不足、信用不足等难点。如果说,按照传统金融机构的评判标准,小微企业无法达到当期的信用评估标准。那么,我们能否利用新的金融科技把替代数据挖掘出来,通过可替代的评估方式,多维度地评估小微企业面临的信用状况,在企业当前信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其未来的发展前景等因素。

此外,我们如果回到金融科技或者是科技本身。小微企业本身的数字化提升能力其实是非常有限的。这种有限性,必然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运营成本高、人员管理效率低等问题。如果金融机构除了利用金融科技对自身金融业务赋能之外,还能帮助小微企业提升数字化水平,提升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完善业务,甚至帮助拓展一些市场场景,这样的话,金融科技的价值外溢性就更加突出了。

应该说近些年,国家在政策层面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金融科技赋能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一直都在按部就班地推进,疫情爆发后又进一步加速。整体而言,我认为现在金融科技处于一个不断加快的发展阶段。

但从根本上来讲,我认为依靠金融科技彻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不太可能的。小微企业不断进入市场,又退出市场,这样的波动性与风险性长期存在。实际上,我们讲的解决痛点难点问题,主要针对的还是小微企业里面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面对那些即将面临淘汰的企业,着眼点是不同的。金融科技能解决的事情很多,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把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解决了。

实际上,技术的东西相对容易,当前我们面临的挑战主要还是在制度跟规则层面。比如说我刚刚提到的使用替代数据,无论是针对个人还是企业,这里面会面临数据采集、评估标准、合规原则等种种挑战。因此,我的判断是近两年,金融科技解决金融服务问题的脚步在加快,但很多时候依然得求助于金融科技之外的力量。

三、加速探索开放式金融 地方金融经历四大阶段

NBD: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对开放式金融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索。请从金融业态、金融产品和金融功能三个维度分享您的观察。

杨涛:从金融业态来看,原有的持牌金融机构在全面拥抱数字化转型。银行业肯定是主流。过去数字化转型还有所不足的行业,慢慢地也在发生变化,比如证券业。早期证券业所谓的拥抱金融科技,更多谈的是IT改造,线上渠道等。

现在,随着证券业不断拓展国际化的投行业务,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发展模式,也在客户管理、业务创新、组织流程等方面大力拥抱新兴金融科技。总而言之,当前,从事金融科技的主体越来越多元化,金融的业态也变得前所未有复杂。

从金融产品来看,金融科技的影响就更复杂了。银行、证券、保险原有的产品受到很大的冲击,加速探索开放式金融。以保险为例,保险类产品的核心就是风险定价。有了新的金融科技之后,才能更好地监测财产状况、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精算,这对于原有的保险产品是变革性的提升。

再以证券为例,虽然国内这方面探索较少。国际上已经有比较多大型券商采用开放的API来提供客户服务,他们将自己某一块的投资业务开放给客户。客户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利用其相关模型,进行自助式选择。这实际上有点像“开放银行”的概念,比如著名的阿拉丁平台。

最后,从金融功能层面而言,我们可以看到支付结算、资金跨期配置、股权细化、风险管理等一系列功能都受到了金融科技新技术的重大影响。近些年,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支付清算。支付它是最底层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尤其在我们国家,无论是零售端还是批发端,整个支付清算与新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受到新技术极大的影响。显然,当前许多金融功能也在快速迭代。

NBD:最后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近些年来地方金融的发展与改革?

杨涛:我个人认为地方金融的发展与改革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从要素聚集、功能完备、生态健全到价值外溢。

地方金融发展的第一阶段,大家关注的可能是要素聚集的问题,希望有更多的金融机构,更大的金融市场,去体现所谓金融的繁荣。第二阶段更加强调的是功能完善。聚集了机构,发挥的金融功能是什么,能否弥补现有金融功能的短板,这变成了重中之重。第三阶段,我们更加强调金融生态的概念,无论是“产融”“场景”“生态”等一系列关键词,其实都是吻合了追求平台经济模式下生态健全的诉求。

最后的阶段可能更强调价值外溢。意味着我们现在做的金融项目、建设的金融机构,不仅是服务于金融本身,更重要的是完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更加重大的一些价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