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Index > 研究 Research

基于中国增长实践的创新经济学分析

2024年12月26日 张平

1978—2023年中国经历了45年持续无衰退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奇迹。很多研究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大量讨论了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有为政府和宏观稳健政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文章则集中探索创新的贡献。文章通过理论和中国实践归纳创新的测量方法、激励机制的经济逻辑,探索中国经济增长与创新激励相容机制的特征。研究结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创新性因素,为未来创新方向及政策选择提供参考。
全 文ALL

张明 | 深化金融改革,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2024年11月04日 张明

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是建立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应有之义。内源式技术创新的发展壮大既是确保中国继续实现技术进步的前提条件,也是保障中国经济在未来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前提。科创企业的高风险、高收益、轻资产特征,使得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为其融资面临资产估值、信用记录、抵押品等经典难题。当前,我国的科技金融发展面临着广义股权市场发展不足、高收益债券发展严重滞后、商业银行科技融资投贷联动有限、知识产权市场发展不足且知识产权融资发展较慢、科技金融生态仍需完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深化金融改革、做好中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八条建议。
全 文ALL

建立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新框架

2024年10月18日 彭兴韵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建立了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2018年政府不再宣布M2的调控目标,意味着中国事实上放弃了以货币供应量为核心的数量型货币政策框架。建立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已经成为学术界与管理层的共识。尽管中国央行曾尝试建立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但它并不是以利率为中心的货币政策框架。中国建立新的货币政策框架,首先需要明确选择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指标利率,隔夜回购利率是比较好的选择,同时要完善利率走廊机制,使利率走廊收窄并变得更加灵活;其次,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正常化的基础上,建立中央银行贷款和基于国债买卖的公开市场操作相结合的政策工具组合。为此,需要发挥再贷款或再贴现的第一级市场流动性调控功能,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丰富国债品种,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促使利率平滑化和引导利率期限结构。
全 文ALL

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理论机制、现实背景与政策建议

2024年10月17日 董昀

发展数字金融是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重要一环。首先,基于数字金融领域前沿文献,对中国数字金融高速增长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将该现象的成因归结为金融压抑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企业家利用数字技术实施的流程创新和监管者相对包容的监管理念。随后,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形势变化给我国数字金融发展带来的需求增速放缓、技术瓶颈凸显和监管趋于严格等新课题,并立足新阶段新形势,提出了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的若干政策建议。
全 文ALL

我国南北差距的历史演变与趋势研判

2024年10月16日 刘学良

近年来,我国南北差距快速扩大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分析可得数据发现,2021—2022年南北差距扭转了过去快速扩大的势头,南北差距的绝对水平和相对占比都有所下降。从行业看,工业和房地产业的差距缩小是南北差距缩小的主要原因;从部门看,政府财政收入、企业利润的南北差距都有所缩小,但居民收入的差距并没有缩小。结合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省份经济表现等,我国已充分认识到南北差距扩大问题并采取措施应对,加之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国际通货膨胀特别是能源价格上涨、房地产市场波动等多重因素叠加,使得2021年以来南北差距有所缩小。但影响因素是短期性的,南北差距的长期趋势仍有待观察。南北差距扩大是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出现的重大问题,应对南北差距扩大问题需有新思路,要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尊重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客观规律,为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地区等制定差异化开发政策,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困难地区提供有效转移支付。
全 文ALL

科技金融:理论脉络、实践现状与研究展望

2024年09月10日 张明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亟需构建以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利用金融手段实现资源的跨期、跨部门配置是助力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举措。本文基于国内外关于科技金融的研究成果,首先,辨析了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的概念;其次,评述了学界关于科技金融的定义,并评析了金融市场结构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再次,梳理了关于科技金融实践的学术研究成果;最后,分析了科技金融领域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建议未来应进一步加深关于科技金融内涵、科技金融定位及科技金融发展指标评价体系三方面的研究。
全 文ALL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准实验

2024年07月15日 张自然

数字经济作为具有强劲增长动力的新型经济形态,厘清其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是实现中国绿色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设立表征数字经济的发展,基于2011—2019年286个地级市数据,构建交错双重差分模型和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修正两阶段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和其对于其他城市碳排放的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会降低城市的碳排放总量和电能消耗产生的碳排放,对其他方式产生的碳排放无显著影响,且工业用电碳排放的减少是碳排放水平降低的直接原因;数字经济发展会对周围城市产生碳减排的溢出效应,该效应会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在不同试验区类型、不同创新环境和经济水平下的降碳效果存在差异;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促进消费业态和模式创新、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降低城市碳排放水平。关键词:碳排放;数字经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交错双重差分模型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