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论文 > 资本市场融资主体结构与经济增长动能:理论分析与跨国实证
Home > Research > Paper > 资本市场融资主体结构与经济增长动能:理论分析与跨国实证

资本市场融资主体结构与经济增长动能:理论分析与跨国实证

作者Author:汪红驹 丁少斌 2025-07-11 2025年07月11日
中国经济增长动能正处于向创新驱动转换的瓶颈阶段,服务科技创新主体是资本市场的核心战略定位,但长期以来占比偏高的传统企业挤压了融资空间。本文对熊彼特内生增长模型进行了扩展,理论分析了资本市场融资主体结构如何影响该经济体的创新活动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OECD高技术产业分类方法将全球上市公司划分为传统企业(低技术产业)与高新企业(高技术与新兴产业),并使用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提高资本市场的高新企业融资比例能够显著促进该国的TFP增长,其作用机制在于促进了高新企业的整体R&D水平,而高新企业的R&D相较于传统企业的R&D能够带来更明显的TFP增长。进一步分析表明,当经济体处于发展初期时,调整资本市场的融资主体结构无法带来显著的TFP增长,通过优化融资主体结构来促进TFP增长需要该经济体达到一定经济发展阶段。此外,自主创新程度越高的国家,调整融资主体结构的TFP增长效应越强。中国应当优化资本市场融资主体结构,将资源进一步向新兴产业倾斜从而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融资需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重构全球产业格局和生产方式,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调整,大国围绕尖端科技的博弈日趋激烈。在中国经济增长动能转型的关键时期,破解发展难题需要摆脱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不仅指明了新发展阶段激发新动能的决定力量,更明确了重塑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关键着力点。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如何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以更好服务于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

学术论文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