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论文 > 金融结构优化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基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门槛效应分析
Home > Research > Paper > 金融结构优化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基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门槛效应分析

金融结构优化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基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门槛效应分析

作者Author:汪红驹 丁少斌 2023-10-25 2023年10月25日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提出高技术产业发展是金融结构优化促进绿色发展的前提的假说,根据不同的融资工具,从股权融资相对银行信贷比重、债券融资相对银行信贷比重、直接融资占比三个层面考察金融结构优化对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影响。使用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提高股权融资比重、债券融资比重和直接融资占比对促进GTFP 增长均存在显著的积极作用。考虑产业结构差异后,发现股权融资比重存在显著的产业结构门槛效应,其对GTFP 的积极作用只有当高技术产业发展到一定门槛后才会凸显。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达到产业结构门槛的过程中,四大区域呈现东部领先、东北次之、中部与西部落后的时空格局。提高股权融资比重和直接融资占比在东部与东北地区的效应明显超过中部与西部地区。此外,进入“十三五”时期后,股权融资比重的作用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

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体系结构以更好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从总量的高速增长转向结构性调整的高质量增长,中国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新旧动能转换。“气候危机”与“双碳”目标等命题也使得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近十年来,中国通过实施绿色金融创新改革、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全面注册制改革等重大金融改革措施持续强化金融部门支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与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优化金融体系结构的要求,提出要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动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蕴含着优化金融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要求。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金融安排之间的主要矛盾不在于总量问题,而在于结构性问题:一方面,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已经明显偏高,但金融服务效率较低;另一方面,中国依然维持着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对于支持企业创新更具优势的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的比重过低。怎样的金融结构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基于国际视角的研究结论中并未就特定经济体的最优金融结构达成一致。早期持银行主导论的学者认为,银行在动员社会储蓄、项目搜集处理、企业监督、平滑跨期风险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市场主导论则认为,金融市场(指证券市场等直接融资市场)在信息透明化、价格发现、创新激励、分散风险、改善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动态最优金融结构的支持者认为,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的功能显著不同。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更适合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经济发达的国家更适合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从动态最优金融结构出发,部分学者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给出了一个经济体如何安排最适宜的金融结构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思考,认为最优金融结构内生于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与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金融结构能够提供最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此外,金融结构与环境变化也存在紧密的联系,已有研究表明,一个经济体的金融发展是否有利于污染减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金融结构是以银行为主还是以股票市场为主。目前关于金融结构的研究往往没有综合考虑经济增长与环境可持续性。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源泉,但如果不考虑污染排放就容易产生一定偏误,相较而言,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GTFP)能够更加准确地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本文使用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思路,在中国产业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分析最优金融结构如何演进,在绿色发展的目标下探究金融结构、产业结构与GTFP 三者间的关系,为优化金融结构促进绿色发展提供一定事实参考与实证依据。

......

学术论文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