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监管资讯(2024年第14期)

2024年04月17日

一、监管动态 (一)人民银行: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累计收录1.3亿户企业  4月10日,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任咏梅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截至2024年3月末,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入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从事信贷业务的法人机构6124家,累计收录11.6亿自然人、1.3亿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相关信息。2023年全年,数据库提供查询服务达53亿次。 同时,人民银行积极推进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截至2024年3月末,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累计办理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3445.5万笔,提供查询2.1亿次;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累计促成融资51.2万笔,应该说,在支持动产融资和供应链金融等方面成效显著。 (中国消费者报) 点评 人民银行将持续完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功能和服务,依法全面采集金融信用信息,深化信用信息开发应用,进一步提升服务质效,支持金融机构建立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提供信息支撑。 (二)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实现进退有序、及时出清的格局。证监会在认真总结改革经验和充分考虑国情市情的基础上,制定《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退市意见》)。 《退市意见》着眼于提升存量上市公司整体质量,通过严格退市标准,加大对“僵尸空壳”和“害群之马”出清力度,削减“壳”资源价值;同时,拓宽多元退出渠道,加强退市公司投资者保护。 (证监会) 点评 证监会将统筹推进各项措施尽快落地,严厉打击各类规避退市行为,更大力度保护投资者权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净化资本市场生态。 (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就《反保险欺诈工作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为防范化解保险欺诈风险,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推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金融监管总局起草了《反保险欺诈工作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办法》共6章、37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反欺诈工作目标是建立“监管引领、机构为主、行业联防、各方协同”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反欺诈体制机制基本健全,欺诈违法犯罪势头有效遏制,行业欺诈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消费者反欺诈意识明显增强。二是明确反欺诈监管职责,规定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应定期对保险机构欺诈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对相关行业组织反欺诈工作进行指导。三是明确保险机构反欺诈职责任务,从组织架构、内部控制、风险识别与处置、信息系统和数据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予以规范。对政策性保险欺诈风险管理提出特别要求。四是明确相关行业组织反欺诈职责分工,规定大数据反欺诈基本流程和各参与主体职责。五是明确反欺诈对外协作要求,规定与公安司法机关、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在行刑衔接、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 点评 近年来,保险欺诈团伙化、职业化、跨地区、跨机构案件渐趋增多。现行《反保险欺诈指引》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当前反欺诈工作需要。为此,金融监管总局起草了《办法》,强调顶层设计,加强统筹;突出反欺诈工作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强化科技赋能和大数据应用,推动大数据反欺诈工作新模式。 二、观点聚焦 (一)黄益平:着力稳定企业家与投资者信心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数字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实体经济的突围”分论坛上表示,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的是周期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消费者、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要积极扩大市场需求,增加企业订单,提高企业积极性。黄益平指出,要避免“九龙治水”式的市场监管措施,完善相关的市场监管机制,促进市场需求的稳定增长,重振市场主体的预期和信心,推进实体经济稳步发展。此外,黄益平还强调,要着力稳定企业家与投资者的信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适当实行相对宽松的行业管理政策,保障投资市场与消费市场的持续动力。 (人民网) (二)鲁政委:要同时强化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和中国证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鲁政委表示,要同时强化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因为两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一方面,企业特别是融资主体的碳排放等环境信息披露,是金融机构计算和披露信贷及投资等金融资产产生的碳排放量的前提,因此,企业的碳排放等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碳排放等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另一方面,加强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可以实现通过金融手段间接推动企业碳排放的核算与披露,提高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2024年第15期)

2024年04月17日

一、六大行2023年个人房贷余额合计缩水逾5000亿 4月初银行业绩交流会密集召开。在此期间,“提前还房贷”成为各家高管汇报的高频词。综合各家高管和年报数据来看,2023年银行提前按揭还款规模增加比例较高,且进入2024年该趋势仍在。记者梳理发现,除尚未发布年报的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外,剩余的上市国有大行和股份行2023年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增长相对乏力。上一年,国有六大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合计达26.43万亿元,较2022年减少5166.26亿元。8家上市股份制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合计达5.1961万亿元,仅3家股份制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总的来说,除邮储、中信、平安、浙商四家之外,其余全国性银行个人房贷余额全部缩水。2024年,“提前还房贷”这一趋势依旧存在。有华南国有大行人士近日告诉记者,受存款利率下行,理财产品收益波动等因素影响,目前居民提前还房贷的需求依旧不减。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一季度相关需求环比有所下降。(财联社) 二、银行理财入场“掘金” 风险防范需关注 伴随黄金价格持续走高,银行理财入场“掘金”加码。据记者梳理,近期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平安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推出“含金”理财产品,产品主要以“固收+黄金”理财产品和挂钩黄金标的的结构化理财产品为主。黄金投资热潮袭来,理财公司跟进布局“含金”理财产品。但目前金价已经处于高位,投资者还能否安全“上车”?市场人士认为,黄金具有中长期投资价值,“含金”理财产品,有助于丰富资产组合、分散风险,在尽可能保持投资风险不会大幅增加情况下,满足部分投资者对超额收益的需求。但近年来,黄金价格波动有所增大,理财公司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投资者须警惕投资风险。有业内人士提示,黄金市场的价格波动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全球经济形势、地缘政治风险等。理财公司需要从“优化投资组合”“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和教育”等方面入手,提升“含金”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投资者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上海证券报) 三、和合首创暂停兑付 严重资不抵债 4月9日,上海和合首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其官网发布公告,宣布暂停兑付。这距离公司对外宣称“不遗余力地为完成100%资金兑付目标而努力”,仅过去不到1个月时间。记者梳理资料发现,自去年下半年爆发危机以来,和合首创曾就资产处置和产品兑付采取一系列举措,完成少量兑付,目前逾期未兑付规模或超45亿元。而该公司实控人、董事长兼CEO林强则仍处于失联状态。和合首创在相关公告中称,自公司及相关企业产品出现到期无法兑付的情况以来,虽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补救,但成效不及预期。目前公司及相关企业已严重资不抵债,存在重大持续经营风险已无力兑付,自即日起暂停兑付工作,后续将继续与投资者保持沟通并开展资产处置等工作。实际上,和合首创的产品兑付问题爆发已久。去年8月底就有消息称和合系发行的产品开始逾期,不少投资人已经陆续报案,并上公司讨要说法,部分购买产品的公司员工也表示担忧。(证券时报网) 四、平安信托就产品逾期致歉 行业涉房资产风险求解 近日,平安信托旗下部分产品延期兑付风波引发关注。4月10日,平安信托回应称,针对平安信托福宁615号信托计划宣布延期兑付,公司对客户深表歉意,正在通过持续跟进标的项目开发销售及资金回笼情况、对回购义务人正荣方提起诉讼等方式积极推进项目处置。近年来,不少信托公司出现房地产项目兑付风险,加快风险化解成为信托业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日前,四川信托获批破产。2020年,四川信托多款资金池产品出现逾期,多只产品无法正常兑付。引发兑付危机的TOT信托产品,一方面收益率高,另一方面门槛低,部分项目投资门槛仅30万元,明显低于100万元标准。产品逾期三年多之后,四川信托兑付方案于2023年12月公布。多位信托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房地产信托风险的化解需要时间,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既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也要多措并举、多方发力持续推进。同时,不能因为部分信托公司存在较大风险而以偏概全,把整个行业的风险扩大化。(中国证券报) 五、多因素叠加助推国际金价持续冲高 后续市场风险需警惕 国际金价上周保持上涨势头,现货黄金价格不断刷新高点纪录。4月8日,国际金价继续刷新历史高位纪录。截至发稿,伦敦现货黄金盘中价格最高一度超过每盎司2350美元。事实上,自今年初以来,国际金价已走出一波明显上涨行情。除现货黄金价格屡创历史新高之外,3月,纽约黄金期货价格累计上涨9.8%,创下3年多来的单月最大涨幅。黄金价格持续走高,是受到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美国经济宏观面表现和美联储降息预期是影响金价的重要因素。对于国际金价后续走势,分析人士认为,在普遍存在的经济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不稳定的情况下,作为避险资产的黄金仍将维持在高价区间,并且仍有进一步上涨的可能性。尽管近期金价的快速上涨让投资者产生了更高的预期,但市场高位的风险需警惕。短期来看,黄金市场已经透支了未来一段时间的涨幅,一旦市场预期有所修复,金价很可能会快速回落。(经济参考报)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4年第13期

2024年04月10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 4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根据借款人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等自主确定自用传统动力汽车、自用新能源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鼓励金融机构结合汽车以旧换新等细分场景,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适当减免汽车以旧换新过程中提前结清贷款产生的违约金。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指导金融机构落实《通知》要求,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更好支持合理汽车消费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汽车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为消费者购车提供便利,提振居民汽车消费的意愿和能力,推动汽车消费稳步增长。《通知》的发布,有助于切实加强汽车贷款全流程管理,强化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完善借款人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和抵质押品价值评估体系,更好支持合理汽车消费需求。 (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4年第一季度例会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4年第一季度(总第104次)例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宏观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强化逆周期调节,综合运用利率、准备金、再贷款等工具,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成效显著,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有效发挥,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社会融资成本继续下降。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经常账户顺差稳定,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预期趋稳,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功能。 会议认为,要加大已出台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促进物价温和回升,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发挥央行政策利率引导作用,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同时,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也要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综合施策、校正背离、稳定预期,坚决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会议指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引导大银行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作用,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支持银行补充资本,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继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推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适当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用足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加大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金融支持。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好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有市场需求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做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金融服务。因城施策精准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大对“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的金融支持力度,着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落实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金融政策措施。切实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 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配合,强化政策统筹,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效能,兼顾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会议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通胀出现高位回落趋势但仍具粘性,发达经济体利率保持高位。我国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精准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做好逆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推动经济良性循环。 (三)国务院:《统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实施方案》 4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统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明确要强化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的整合与统一管理,要求一个省份原则上只保留一个省级平台,市县设立平台不超过一个,所有地方平台统一纳入全国一体化平台网络,实行清单式管理,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浪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官网) 点评 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是政府部门指导建立的通过跨部门跨领域归集信用信息、为金融机构开展企业融资活动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综合性平台,在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方案》的发布,有助于更好统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以信用信息为基础的普惠融资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 二、观点聚焦 (一)李扬:中国仍然是支撑全球经济恢复的主导力量 近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全球经济增长趋势”专题研讨会上表示,中国仍然是支撑全球经济恢复的主导力量。 近期,IMF将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上调至3.1%,较去年10月的预测值高出0.2个百分点。李扬认为,原因有二:一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及一些大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呈现出韧性;二是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并且明确了加大财政刺激力度的政策取向。不过,李扬也强调,全球都进入了低增长时期,也许以后是常态。同时,新兴经济体增长没有明显起色,其中,中国相对较好。 李扬在谈到通胀问题时表示,前些年通胀突然上升,在长期习惯低通胀的背景下,大家有些“过激反应”,然后导致货币紧缩,进而引发全球金融风险暴露,致使宏观政策陷入两难。而通胀趋稳可能促使利率升势趋缓。 李扬强调,虽然面临很多问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方向一致的扩张性政策,比如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比如给私营部门提供政府性担保给予利息补贴,实实在在支持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发展。 (澎湃新闻) (二)刘世锦:稳增长促转型要加快深化结构性改革、挖掘新增长潜能 4月2日,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清华大学“预见中国”高端讲坛上发言。 刘世锦表示,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同时提出了明确的量化增长指标——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此目标有两个条件不可或缺:第一,能争取到的实际增速必须要争取;第二,仅靠实际增速“硬增长”还不够,立足点必须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上。 刘世锦认为,我国经济增长仍处在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深度动能转换期,实现稳增长促转型,首先要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遇,激活追赶潜能。刘世锦指出,在以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中,中国与先行者的差距已经不是太大,有些领域并驾齐驱甚至局部领先。因此,追赶潜能和数字绿色潜能并不是两条赛道,而是融为一体的,仍可支持我国经济持续5—10年的中速增长期。与此同时,还要加快挖掘新增长潜能:一方面,通过缩小中低收入群体与中高收入群体在终端需求结构上的差距,来扩大“横向需求空间”;另一方面,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拓展经济的上行空间,创造“纵向升级动能”。 刘世锦建议,稳增长需要继续保持相对宽松或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时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向通过结构性改革来挖掘结构性潜能。在需求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身份平等”“基本公共服务获取权利平等”“土地(不动产)财产权利平等”;在供给侧,认可、保护、弘扬企业家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要重视和抓好“两个关键少数”和“一个关键多数”。前者是指企业家和地方主要领导者,他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台发动机;后者即进城农民工,是我国经济转型的主体人群。将结构性改革聚焦于这“2+1”关键环节,才能打通中国经济的痛点和堵点,稳增长促转型才能出现新局面。 (每日经济新闻)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4年第14期

2024年04月08日

一、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明确94条禁令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人身保险监管司近日向各人身险公司下发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2024版)。2024版的“负面清单”包含四个部分,共有94条,与2023版的“负面清单”相比,新增内容重点集中在“产品费率厘定及精算假设”部分。同时,对部分条款内容进行了修订。具体来看,新版“负面清单”涉及“产品费率厘定及精算假设”部分的禁令共有32条,占全部禁令的34%。其中,新增禁令4条,具体包括:保险产品通过调整附加费用率系数倒算的方式,人为干预费率正常水平,存在误导销售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隐患;保险产品备案费用假设与实际费用不一致,费用描述不清晰、费用水平设定不合理;同一保险产品在不同渠道销售时采用的精算假设及利润测算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同时缺乏管理手段,存在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风险;养老年金保险采用明显偏离实际水平的预定死亡发生率,缺乏定价依据。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身险产品在定价和销售方面出现的问题较多,监管部门对此高度重视,这是推出新版“负面清单”的原因。(证券日报) 二、债基成一季度分红主力 须警惕债市拥挤 债券基金成为一季度分红的绝对主力。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共824只公募基金启动了分红,其中中长期纯债基金和中短期纯债基金占比最高,达685只。此外,分红的混合债券型基金、偏债混合型基金也达到了70只。从整个资产配置看,公募基金在过去一年大幅增持了债券资产,减少了权益类持仓。Choice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公募基金持有债券市值高达15.79万亿元,占全部资产净值的58.83%,持有的债券市值和净值占比均高于2022年。同时,基金持有各类债券市值也均高于此前一年。随着低利率时代的到来,市场波动性增大,基金对债券牛市的关注度提升。天弘永利债券基金的基金经理赵鼎龙表示,2024年债券市场短期因为估值、拥挤度和一致预期程度,存在拥挤交易的可能性。(上海证券报) 三、四川信托获批进入破产程序 风险化解将近“终局” 四川信托风险化解再现新进展。4月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发布《关于同意四川信托有限公司破产的批复》,同意该公司依法进入破产程序。在监管发文后不久,四川信托发文回应称,“下步,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紧推进后续破产重整相关工作”。从2020年6月中旬至今,四川信托爆发信用危机已近四年之久,彼时,因融资企业到期不能按时归还信托资金,导致部分信托产品未能按期分配,四川信托TOT产品出现大量逾期。在危机爆发时,四川信托就指出,市场化重组是最大限度保护该公司委托人合法权益的首选,同时也是最困难、最复杂、最耗时的风险处置路径,在这之后,四川信托风险处置提速。业内人士表示,四川信托的破产重整计划获批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信托公司出现重大风险后,通过市场化重组化解风险的典型案例。进入破产程序获批后,将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等破产重整草案被表决通过法院批准后,四川信托按照兑付方案在3个月内100%兑付。(北京商报) 四、非标政信信托产品受热捧 专家提示勿盲目跟风 记者从多家信托公司财富经理方面了解到,近期非标政信信托产品销售火爆,一些安全边际高、期限短的优质项目,更是一上线就“秒光”。专家认为,收益率相对标品类信托产品更高、额度比较紧张是非标政信信托产品近期受追捧的主要原因。非标政信信托是一种非公开交易的金融产品,其标的物通常是地方政府的债权融资平台公司发行的信托计划。这种信托产品的资金主要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其收益主要来源于债务利息和项目收益。随着化债的推进,城投债务风险有所降低也是非标政信信托产品近期受追捧的原因之一。不过专家提示,非标融资方面一直在收紧,投资者需警惕相关风险,不可盲目跟风。(中国证券报) 五、美降息预期扰动全球市场 最新通胀数据显示,美国通货膨胀率仍在整体下行,这强化了市场机构的降息预期。在高利率之下,美联储和一些市场机构关于降息预期的博弈牵动着美股市场,全球市场对其也十分敏感。上周最新通胀数据公布后,美联储再度强调不急于降息。不过,由于高利率压力增加、商业地产风险提升,以及各方对就业数据质疑不断,美联储的表态难以平复市场机构情绪,美国关于降息预期的博弈正在扰动全球市场。3月29日,美国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2月美国个人消费支出(PCE)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3%,涨幅较前一个月的0.4%有所放缓,表明美国通货膨胀率仍在整体下行。有分析指出,最新通胀数据强化了市场机构的降息预期,并猜测美联储可能实施“5月暂缓或放缓缩表,6月开始降息,年内降息三次”的降息路径。有分析指出,担忧通胀出现反复、认为就业市场稳健以及金融市场环境相对宽松等因素,是美联储坚持暂不降息的主要理由。(经济日报)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4年第11期

2024年03月25日

一、监管动态 (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 3月18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发布了《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4月18日起施行。 《办法》共十章、79条。主要修订内容如下:一是提高准入标准。提高主要出资人的资产、营业收入等指标标准,以及最低持股比例要求,强化主要出资人的股东责任;提高具有消费金融业务管理和风控经验出资人的持股比例,促进其更好发挥专业与风控作用;提高消费金融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金要求,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二是强化业务分类监管。区分基础业务和专项业务范围,取消非主业、非必要类业务,严格业务分级监管。适当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股东流动性支持能力。三是加强公司治理监管。全面贯彻近年来出台的关于公司治理、股东股权、关联交易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监管法规和制度要求,结合消费金融公司组织形式、股权结构等特点,明确了党的建设、“三会一层”、股东义务、薪酬管理、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监管要求。四是强化风险管理。明确关于消费金融公司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声誉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监管要求,优化增设部分监管指标,健全市场退出机制。五是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压实消费金融公司消保主体责任,健全完善消保工作的各项机制,加强对合作机构规范管理,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办法》修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金融监管、防控金融风险、完善机构定位、促进扩大消费的重要举措,金融监管总局将持续强化监管,践行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指导消费金融公司做好《办法》实施工作,坚守专业化消费信贷功能定位,加强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积极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 点评 经过多年发展,消费金融公司行业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特征均发生显著变化,现行办法已无法满足消费金融公司高质量发展和监管需求。《办法》修订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完善机构定位,优化金融服务,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人身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 近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人身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以下简称《评级办法》)。 《评级办法》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搭建风险综合评估体系,从公司治理、业务经营、资金运用、资产负债管理、偿付能力、其他等六个维度评价,确定公司综合风险等级。二是提高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以定量分析为基础,结合非现场监管掌握的各类信息,对机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预警,实现风险关口前移。三是科学评估风险等级,根据重要性程度量化风险水平,综合风险等级划分为1-5级,数值越大风险越高,处于重组、被接管等状态的公司直接列为 S级。同时,引入动态调整机制,分别设定综合风险水平上调一级和直接认定为5级的情形。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抓好《评级办法》的贯彻落实,提升人身保险公司非现场监管效能,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 点评 《评级办法》以三个结合为原则:合规监管和风险监管相结合、动态监测和定期评估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评级办法》的实施,有助于强化分类监管,引导人身保险公司形成特色化发展模式和差异化竞争优势,促进人身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三)中欧金融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京举行 3月18至19日,中欧金融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中欧金融工作组是根据第十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双方领导人共识成立的合作机制,旨在深化中欧金融领域的交流,加强中欧金融合作。 双方金融管理部门分别介绍了中欧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形势以及金融监管框架,讨论了金融机构展业和监管要求,银行、保险和融资租赁机构的市场准入,反洗钱合作以及其他金融监管合作议题。双方还就资本市场建设、可持续金融、跨境数据传输与跨境支付、中央对手方等效认证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双方同意在第二次中欧金融工作组会前持续跟进部分重点议题,力争形成早期成果。 双方均认为,中欧金融工作组可以成为政策沟通的重要渠道、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平台以及探讨全球经济与金融问题的有益论坛。 双方还召开了中欧金融机构圆桌会。中欧金融机构圆桌会是中欧金融工作组会的配套活动。会上,中欧双方金融管理部门听取了有关金融机构关于合作重点领域的建议和相关市场准入诉求,并约定就上述问题保持沟通。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目前,中美金融工作组已召开三次会议,中欧金融工作组也召开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机制性会议。同时,中国与金砖国家、周边一些亚洲国家也有类似的合作和交流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加强了各金融管理部门之间在宏观经济、货币政策、金融稳定等方面的政策沟通,有助于彼此增加了解、增强互信,有利于完善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二、观点聚焦 (一)世界银行:全球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 近日,世界银行集团发布的《2023年数字化进展与趋势报告》显示,全球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2018年至2022年全球新增互联网用户15亿,中等收入国家的用户增长尤为明显。报告认为,数字化在沟通交流、信息获取、商业活动及与环境互动等多个方面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为构建一个更加包容、有韧性和可持续的世界奠定了基础。 报告全面分析了全球数字技术的生产和使用情况,涉及数字就业、数字服务出口、应用开发以及互联网使用、可负担性和质量等方面。数据显示,2000年到2022年,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增长速度几乎是全球经济增速的2倍。同期,数字服务业的就业年增长率为7%,是总就业增长率的6倍。 数字行业不仅自身贡献增长和吸纳就业,还对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溢出效应。报告显示,随着互联网普及,个人获得就业的机会最高可增加13.2%,企业总就业人数有望增长22%,而企业出口量几乎能翻4倍。在非洲,3G网络的快速覆盖与塞内加尔、尼日利亚等国的极端贫困率降低直接相关。此外,到2050年,数字技术预计将在能源、材料生产和交通运输等3个碳排放最高的领域实现20%的减排效果。 报告指出,虽然数字化应用正在加速,但全球数字鸿沟也在扩大。在一些中低收入国家,网速、数据流量、数字应用方面的差距阻碍了部分个人和企业获得数字收益。高收入国家的人均移动宽带流量是低收入国家的20多倍,固定宽带流量是低收入国家的1700多倍。2023年,高收入国家的固定和移动宽带速度中位数是低收入国家的5到10倍。在低收入国家,2022年固定宽带价格中位数占当地用户平均月收入的1/3。 (人民日报) (二)宣昌能:引导金融机构科学评估风险 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 3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在会上表示,从量的角度来说,要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这里暗含了通过货币政策调节价格水平的考虑,货币政策的年度目标已经将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考虑在内。今年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如果社会融资规模和M2增速不低于8%,就已经考虑3%的价格水平预期目标。 从价的角度来说,通过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促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继续下行,这些都有利于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有利于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 宣昌能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引导金融机构科学评估风险,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满足合理消费融资需求,通过优化信贷结构,改进金融服务质效。同时,加强政策协调,支持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消费驱动战略,着力扩大内需,推动供需匹配,促进经济良性循环。这些都对价格水平的温和回升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中国网)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4年第12期

2024年03月25日

一、恒大地产涉嫌欺诈发债208亿 近日,恒大地产涉嫌债券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已由证监会调查完毕。经查明,恒大地产在5期、共208亿元债券发行文件中,分别引用了存在虚假记载的2019年、2020年年报相关数据,涉嫌欺诈发行。恒大地产5期债券的发行,中信建投为其中4期的唯一主承销商;中诚信国际作为受托资信评级机构,对5期债券及发行主体都给出了最高的AAA评级;普华永道则对恒大地产2019、2020年年报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发行人律师为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专业人士认为,尽管目前尚未看到证监会对相关中介责任追究的消息,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机构不需要承担责任。针对中信建投等中介机构在恒大地产欺诈发行案中的责任问题,多名律师和财会审计专家表示,鉴于该案所涉财务造假金额巨大,证监会应对中介机构进行调查,若中介机构存在未能“勤勉尽责”情形,可能要被证监会处罚并承担连带民事赔偿责任。(央广网) 二、金融监管总局发布 七类情形将被认定为“重大风险” 3月18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人身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下称《办法》)。《办法》明确,监管评估将分为评价单一维度风险水平、评定综合风险水平等级、特殊情形调整评级三个步骤。其中,综合风险水平等级的评定采用权重法,总分值为100分。具体来看,公司治理、业务经营、资金运用、资产负债管理、偿付能力管理、其他方面六大维度的权重分别为:22%、14%、22%、14%、14%、14%。根据《办法》,综合风险等级划分为1—5级,数值越大风险越高,处于重组、被接管等状态的公司直接列为S级。同时,《办法》还设置“履行环境社会治理(ESG)责任情况”作为特别加分项,对开展绿色保险、普惠保险较多的人身保险公司,给予适当加分。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此次《办法》的出台和实施,将有利于落实“高风险高强度监管”的监管导向,合理配置机构监管资源,真正落实分类监管要求,引导人身保险公司形成差异化发展的竞争格局。(证券时报) 三、需关注区域信用资质分化及尾部风险继续暴露的可能 据中诚信国际报告,近期多省财政厅厅长发文总结当地2023年财政运行情况,并披露了地方债务化解的进展。具体来看,各地化债手段包括债务置换、设立应急周转基金、加大资金统筹、推动平台转型升级等。伴随各地“1+N”化债方案落地实施,部分省份债务化解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河南提出累计争取22个县市入选财政部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连续5年完成隐性债务化解计划,风险总体可控,同时全省融资平台数量有序压减;内蒙古表示全面清理偿还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实现无分歧账款清零,存量隐性债务规模大幅下降,高风险地区数量持续减少,地方债务风险逐步缓释,截至2023年底,11个地区实现隐性债务清零,一批地区风险降级。当前宏观经济修复仍面临一定压力,地方财政及城投基本面实际改善情况仍待观察,仍需关注区域信用资质分化及尾部风险继续暴露的可能,此外,需把握好地方债务化解与稳定增长的平衡,推动地方债务问题在中长期发展中解决。(大河财立方) 四、基金机构提示债市短期波动风险 2024年以来,债券市场走势一直稳中有升。记者注意到,2月27日当天,全市场6000余只债基中,约3500只复权单位净值创下自成立以来的新高。截至3月15日,当周全市场6000余只债基中,收益率为正的不到1000只。具体来看,仅仅一周的时间,有超过2000只债基的跌幅超过0.1%,200余只债基跌幅超过0.3%,甚至有纯债型产品的单周跌幅超过1%。业内人士分析称,排除部分债基权益仓位偏高、持股集中度偏高等因素外,债券收益率上行,尤其是长端利率债调整是导致债基净值回调的重要因素之一。3月份,多个期限国债收益率波动明显,在大幅走低后又迎来回升。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例,数据显示,其收益率自今年年初以来一路下跌,在3月6日跌破2.3%大关。但此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便开始逐步抬升,3月13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回升至2.34%,但随后又开始逐步回落。(中国证券报) 五、全球最大数据中心运营商遭狙击 做空机构称AI将放大其缺电风险 美国做空机构兴登堡研究将矛头对准了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运营商Equinix,称其涉及重大会计操纵,兜售虚假的人工智能愿景,让内部人士套现数亿美元。当地时间周三(3月20日),兴登堡在官网公布了对Equinix的调查报告,调查过程包括审查Equinix的财务和诉讼记录,采访了37名Equinix的前员工、以及行业专家和竞争对手,发现Equinix操纵了与AFFO(调整后经营基金)有关的会计处理。兴登堡发现,作为REIT,Equinix的一项关键盈利指标AFFO较同行溢价约86%。在经过多渠道调查之后,兴登堡估计2023年这一指标被高估了至少22%。这份做空报告还提到,前员工透露,这种会计操纵行为是高层管理人员指使的。上周,Equinix的首席执行官Charles Meyers和执行主席Peter Van Camp分别辞去了职务,过渡到了较小的岗位。兴登堡称,他们“将接力棒(以及潜在的爆雷)交给新任CEO,自己则悄悄退到幕后。”综合诸多因素,兴登堡研究“相信Equinix的巨大估值溢价、宣称的市场领导地位,以及增长前景将很快逆转”,并披露了做空Equinix股票的决定。截至发稿,Equinix盘中跌逾4%,盘前跌幅一度超过11%。(财联社)
全 文ALL

【NIFD季报】中央政府发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可期——2023年度地方区域财政

2024年03月19日 殷剑峰

2023年全国财政收支持续紧缩,收入增长动力不足,财政支出持续提升,同时政府性基金收支增速持续负增长,土地财政难以为继。财政压力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地方财政收支逆差进一步扩张,土地财政也难以支撑地方政府建设投资需求。同时地方债务风险提升,地方债上半年重在“稳经济”、下半年重在“防风险”,地方政府再融资债券规模创新高,城投平台进入全面管理,城投债融资规模创历史新低。 2023年财政的主要特征为中央发力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中央政府一般公共财政支出大幅提速,同时加大了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2023年安排转移支付10.56万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元。全年中央政府加杠杆,一方面,中央发行1万亿元特别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后续特别国债发行或将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央行配合准财政工具助力地方政府化债。 当前地方债务风险不断抬升,多地财政已经处于严重紧平衡状态,严重影响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资和基本发展,因此,推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正逢其时,主要目的是拓宽政府财源,提升地方政府的投资积极性和投资效率,进而提升经济发展动能,保障财政长期可持续发展。第一,要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职能由“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建立新型的政府和市场关系:配合市场化改革精简政府行政;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投资界限,逐步分类别、分行业建立政府投资项目清单、目录;深化改革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推动地方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便利化政务服务水平,提高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第二,进一步理清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关系。优化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支出责任划分比例,适当扩大中央政府事权,持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推进转移支付体系改革。第三,推进地方税收体系改革,培育地方政府财源。地方主体税种占比较低,难以支撑基本公共支出,健全地方税体系可以适当调整现有共享税比例。同时,适当扩大现有地方税种的征税范围,探索新税种的征收可能性来补充地方财力,完善地方税种体系建设。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