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周报】金融风险周报 2025年第32期
一、保民生促投资防风险 财政政策积极有为
《中国证券报》8月7日刊发文章《保民生促投资防风险 财政政策积极有为》。文章称,站在当前时点展望,经济增长仍面临挑战压力,向好基础有待进一步巩固。财政政策如何“更加积极”,将在哪些重点领域发力,备受关注。专家认为,下一阶段,有关部门将进一步抓好既有政策落实,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强民生保障。化解债务风险仍是财政领域的重要工作。决策部门明确要求,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禁新增隐性债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新华社) 二、“稳增长”与“防风险”并重 央行明确下半年七方面工作重点 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召开2025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暨常态长效推动中央巡视整改工作推进会(以下简称“本次会议”),明确将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扎实做好下半年各项重点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业内专家表示,央行下半年工作重点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也体现了科技创新与金融稳定“双轮驱动”、政策工具箱灵活运用与结构性改革并重的特点。(光明网) 三、多地监管出手整治银行“内卷式”恶性竞争 返点、返佣、违规让利、降低标准……看似是营销手段,实则推高了经营成本、吞噬行业利润,甚至诱发恶性价格战、破坏市场公平。今年以来,包括广东、宁夏、安徽、上海、宁波等多地金融监管部门、银行业协会陆续叫停银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此外,金融机构也在行动。以银行为例,在7月30日结束的年中工作会议上,工商银行明确要求带头整治“内卷式”竞争,成为首家将“反内卷”列入下半年工作重点的国有大行。此前,平安银行广州分行也组织全行2000多名员工全部完成反“内卷式”竞争承诺书的签署工作。事实上,我国银行业的内卷问题由来已久,尤其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部分机构为追求业务量,不惜以价格换规模,甚至陷入“赔本赚吆喝”的困境。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主要依赖存贷利差,这种内卷在存贷两端的“价格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此,业内专家建议,银行业应杜绝“规模情结”,依法合规经营,根据自身需要端正发展理念,实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网) 四、五险企偿付能力“亮红灯” 保险公司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密集出炉。据记者统计,截至8月6日,已有60家人身险公司、76家财产险公司和11家再保险公司披露了偿付能力相关信息。其中,5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包括1家人身险公司和4家财产险公司,分别是华汇人寿、安华农险、华安财险、亚太财险和前海财险,原因均为风险综合评级未能过关。受访专业人士指出,未达标的保险公司可以从内部治理、资本补充、金融科技手段及合规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自身的偿付能力。(国际金融报) 五、多项业务违规 上海银行被罚款2874.8万元 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政处罚公示披露,上海银行因“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违反反假货币业务管理规定;占压财政存款或者资金;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被予以警告并处没收违法所得46.95195万元,罚款2874.8万元。此外,多名时任上海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因对不同违法违规行为负有责任而受到处罚。这已不是上海银行首次收到“千万级”罚单,在2023年,上海银行曾因存在8项违法事实被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予以警告,罚款9834.5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9.9万元。(经济观察网)
作者相关研究
Author Related Research
相关研究中心成果
Relate ResearchCenter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