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Index > 研究 Research

每周监管资讯(2024年第17期)

2024年05月06日

一、监管动态 (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促进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规范健康发展 提升监管质效的指导意见》 近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制定发布了《关于促进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规范健康发展 提升监管质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指导意见》共分5部分20条。第一部分提出了财务公司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坚持功能定位、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差异发展、坚持底线思维。第二部分“坚守特色化功能定位”旨在引导财务公司坚守“依托集团、服务集团”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贴近实业优势,持续加大对国家重点领域支持力度,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第三部分“深化公司治理机制改革”明确党的领导、股东股权管理、公司治理机制建设等要求。第四部分“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要求财务公司防控信用风险、紧盯流动性风险、重点关注对外业务风险、扎实有序化解存量风险、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等。第五部分“提升财务公司监管有效性”提出严把准入关口、全面加强日常监管、扎实有序化解存量风险、加大监管查处力度、强化监管协调联动的目标导向,旨在明确加强和完善现代财务公司监管要求,促进财务公司行业高质量发展。 《指导意见》的发布和实施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金融监管、防控金融风险、坚守机构定位的重要举措,金融监管总局将持续强化监管,指导财务公司做好《指导意见》实施工作,推进财务公司行业更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向纵深推进。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 点评 近年来,个别企业集团受前期多元化扩张积累问题逐渐暴露等因素影响,出现严重经营危机,产业风险传导至财务公司,严重影响到整个财务公司行业的外部形象和声誉。《指导意见》的发布,有利于进一步推进财务公司坚守主责主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宏观政策,坚持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必要有益的补充作用,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二)中国证监会修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 日前,证监会修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2020年3月,证监会首次发布实施《指引》。四年来,《指引》对市场各方明晰科创属性评价标准,坚守科创板板块定位,凸显科创板“硬科技”特色发挥了重要作用。修改后的《指引》适度提高了对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数量及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要求,旨在引导科创企业更加重视科研投入和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申报企业质量进一步提升。 下一步,证监会将指导上交所抓好规则落地执行,坚守科创板板块定位,主要服务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具有稳定商业模式,市场认可度高,社会形象良好,具有较强成长性的企业在科创板发行上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好发挥科创板功能作用。 (中国证监会官网) 点评 优化板块定位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安排。修改后的《指引》进一步明确创新、创造、创意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把握逻辑、适度提高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指标,并对应增加发行人说明、保荐人核查要求。上述要求有助于更好发挥科创板促进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功能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三)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受益所有人信息管理办法》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了《受益所有人信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管理办法》建立完善了我国受益所有人信息备案制度,是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推进受益所有人信息备案制度建设,能够更加清晰明确地反映公司等主体的股权结构及最终控制、受益情况,提高市场透明度,增强经营主体之间的信息对称和互信,提升交易安全和交易效率,进一步优化我国营商环境。同时,受益所有人信息备案制度有助于从源头上防范空壳公司、虚假注资和嵌套持股等违规行为,有助于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有助于预防和遏制腐败。 《管理办法》遵循法治、简化、便民原则,充分考虑我国国情,规定了哪些主体应当备案受益所有人信息,设置了承诺免报条款,明确了受益所有人识别标准,限定了备案信息查询使用条件等,从而更好地规范公司等主体备案受益所有人相关信息。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持续做好《管理办法》实施工作,适时发布《受益所有人信息备案指南》,为相关主体的具体填报工作提供针对性指导,稳步推进备案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从国内来看,建立受益所有人信息备案制度是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举措。从国际来看,受益所有人集中备案已成为国际标准要求和国际通行做法。《管理办法》的发布,有利于提高市场透明度,维护市场秩序、金融秩序,预防和遏制洗钱、恐怖主义融资活动。 二、观点聚焦 (一)IMF:上调亚太地区增长预测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调亚太地区增长预测时表示,亚太经济体看来正在相当不错地经受住高利率、全球需求疲软及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随着通胀的缓解和韧性增长,亚太地区正在接近软着陆。继去年下半年出人意料的强劲增长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在预测:亚太地区今年将增长4.5%——比去年10月的预测上调了0.3个百分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主任克里希纳·斯里尼瓦桑表示,尽管低于2023年的增长率5%,但是该地区仍保持固有活力,约占全球增长的60%。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表示,2024年亚洲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将达1.6%;2025年,增速将升至1.8%。印度和菲律宾将成为新兴亚洲的增长引擎,在强劲的国内需求刺激下,两国经济增长继续令人惊喜。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还强调:亚太地区通货膨胀正在得到抑制,而经济增长并不均衡。在澳大利亚等地,通货膨胀顽固地高于目标,难以遏制;而泰国等地,情况恰恰相反,引发通货紧缩担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通货膨胀缓解有好处,它增加了实行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可能性,提高了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但是,亚洲货币最近一轮贬值也令形势趋于复杂,因为降息可能加剧疲软。关于美国何时开始降息周期的预期在持续变化,也让形势变得进一步模糊不清。亚洲国家中央银行应继续坚定关注国内价格稳定,避免政策决定过度依赖美联储利率变化预期,即使后者可能减少汇率波动。 (参考消息网) (二)彭文生:从金融周期看债务增长与风险 近日,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在2024·金融四十人年会暨闭门研讨会“迈向金融强国之路”上表示,与源于需求端的美国金融周期下行不同,中国是典型资金供给端发力触发,要求后续的逆周期调节政策予以适配。此外,有效需求不足、全球产业链“去中心化”也对缓解债务压力有不利影响。 在债务风险化解阶段,风险偏好下降,安全资产需求上升,但经济活动内生的安全资产供给面临下行压力。M2(银行存款)是中国居民和企业部门安全资产的主要部分,近期信贷需求弱导致M2增速下滑。为应对实体端有效需求不足、金融端风险偏好较弱的问题,宏观逆周期调节的关键在于财政扩张。 我国可以从增量和存量两个维度思考债务化解。在债务增量方面,中央政府可以适当增加债务,政府的债务是当代人的资产,其增加提升企业和家庭部门的净资产,从而有助于企业和家庭部门去杠杆;在存量方面,以展期和降低利息为导向的债务重组则降低当前的还本付息负担。 宏观政策的不同工具和不同传导渠道受到市场制约的程度不同,通过降低利率来促进需求上升可能受到汇率的约束,风险溢价下降的速度和幅度则受宏观环境的影响,包括债务化解进程本身、地缘政治等因素。总之,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央政府债务的外生性和逆周期性最强,是应对总需求不足、化解债务风险的最有效的工具。 (新浪财经)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2024年第18期)

2024年05月06日

一、央行再提长端利率风险 30年国债重新站上2.5% 上周(4月22日至4月26日)债市走向在周三急转,收益率由跌转涨,全周收益率曲线陡峭化上行。周二,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下探触及2.215%,再创2002年以来新低。央行于周三发文,再度提示长端利率风险,同时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债市积极情绪急剧降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单日上行5BP。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表现强势的超长端国债显露退热迹象。4月26日,30年期国债活跃券“23附息国债23”收益率上行4.45BP,报2.5125%,回升至1年期MLF利率之上。自2月底与1年期MLF利率出现倒挂以来,30年期国债收益率近段时间持续运行在2.5%下方。分析师提示,央行持续发声对债市尤其是长久期券种的做多情绪构成一定程度压制,而经济基本面或已进入复苏通道。4月制造业PMI数据若再度超预期,或对债市中长期看多逻辑构成冲击。此外,一季度政府债整体发行节奏偏慢,5月后或将出现地方政府专项债、特别国债的放量供给,可能构成一定程度供给扰动。(新华财经) 二、银行理财首例 汇华理财因不实报送被“双罚” 4月3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网站显示,经调查核实,汇华理财申请黄某首席合规官任职资格时,存在报送不实任职资格申请材料的情形,因此撤销对黄某的任职资格批复。与此同时,汇华理财因报送不实任职资格申请材料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责令改正,并处罚款50万元;而时任汇华理财总经理并代行合规负责人包爱丽对公司报送不实任职资格申请材料负有责任,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警告,并处罚款5万元。这也是行业首家因报送不实任职资格申请材料被“双罚”的理财公司。对此,汇华理财迅速回应,对于监管部门的处罚决定,公司已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完成整改工作,并不断强化合规管理,提升管控水平。记者留意到,自2022年9月原上海银保监局审核黄某任汇华理财首席合规官的任职资格以来,汇华理财对于黄某的履历的披露水平一直较为简单。(财联社) 三、一季度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规模降六成 “避雷”意识是一大诱因 今年一季度,沪深两市中使用自有或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仅有427家,创下近5年同期新低,较2023年一季度的877家则呈现腰斩。2020年至2023年一季度,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数量在900家上下浮动。部分上市公司使用自有资金购买的理财产品爆雷,在报告期内出现逾期兑付或亏损现象,导致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受到明显拖累。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已有20余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踩雷”中融信托旗下产品,包括火星人、安记食品、法狮龙、金房能源、传智教育、安利股份等。上述风险事件发生后,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的规模明显减少。2024年一季度,A股上市公司合计仅认购26.94亿元信托类产品,较去年同期减少48.8%。业内人士表示,近年理财产品出现的爆雷事件,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安全意识。伴随着房地产行业风险暴露,近年来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更倾向于债券或者结构化存款、货币基金等现金类资产。(证券时报网) 四、因承销格力地产债券违规 三家券商同日领罚单 4月30日,广东证监局发布《关于对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监管措施的决定》,因海通证券作为格力地产债券“21格地02”“22格地02”的主承销商和受托管理人,未对个别存货周边楼盘开盘价格低于项目楼面价的情况予以审慎分析核查;在“22格地02”期后事项核查中,未对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评估进行持续关注和尽职调查;未制作咨询审计机构工作底稿;未对发行人重大损失披露临时受托管理事务报告;对发行人差错更正事项披露临时受托管理事务报告不及时,不符合相关规定,广东证监局决定对海通证券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同样因承销格力地产债券,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与海通证券同日领罚。(澎湃新闻) 五、今年首例 美国又一家区域性银行倒闭 美国共和第一银行宣告倒闭,成为美国今年首家倒闭银行,该银行过往以Republic Bank名义展开业务。宾州的银行及证券监管部门最新宣布,勒令关闭以费城为总部的共和第一银行,并指定由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接管,为了保障储户,FDIC已与同地区的富尔顿银行(Fulton Bank)签署协议,承担所有存款及购买所有共和第一银行资产。截至1月31日,共和第一银行总资产约60亿美元,存款总额约40亿美元。FDIC估计,由于共和银行的倒闭,存款保险基金(DIF)的损失将达到6.67亿美元。FDIC认为,与其他替代方案相比,Fulton Bank的收购,会是最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中国基金报)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4年第16期

2024年04月29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4年征信工作会议 2024年4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4年征信工作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总结2023年征信工作,分析研究当前形势与任务,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张青松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认为,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条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行党委工作要求,锚定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建设目标,不断提升央行基础征信服务质效,逐步完善多层次征信体系,全面加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入机构、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稳步推进跨境征信合作,有序开展征信宣传维权工作,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中国人民银行) 点评 征信工作会议的召开,有助于深化对征信工作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以征信为民为价值取向,全面谋划现代化征信体系建设路径,巩固提升央行基础征信地位,夯实服务实体经济主渠道作用。 (二)证监会:延长发行监管岗位和会管干部离职人员入股拟上市企业禁止期 证监会26日就《证监会系统离职人员入股拟上市企业监管规定(试行)》公开征求意见。 《离职人员监管规定》包含了此前2021年出台的《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发行类第2号》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新增三方面规定:一是进一步加强重点人员管理。延长发行监管岗位和会管干部离职人员入股拟上市企业禁止期,从离职后3年拉长至10年。二是扩大离职人员监管范围。将从严审核的范围从离职人员本人扩大至离职人员及其父母、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三是提出更高核查要求。中介机构要对离职人员投资背景、资金来源、价格公平性、清理真实性等做充分核查,证监会对有关工作核查复核。 (证监会) 点评 证监会将继续严把入口关,加强与纪检监察部门协作,发现违法违纪线索的坚决移交有关部门处理,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发行监管秩序。 (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优化已故存款人小额存款提取有关要求的通知》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优化已故存款人小额存款提取有关要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在《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简化提取已故存款人小额存款相关事宜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1〕18号)基础上,优化部分办理要求,以进一步提升存款继承便利度,便利群众办理小额存款继承。 《通知》实施后,已故存款人小额存款简化提取的账户限额统一提高至5万元。考虑地区和机构差异,农村中小银行可以在2025年底前逐步提高限额至5万元。同时,将银行业金融机构黄金积存产品以及代理销售的国债、理财产品纳入简化提取范围。《通知》还对第一顺序继承人查询已故存款人账户交易明细以及提取丧葬费、抚恤金作出了规定。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 点评 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将持续关注《通知》实施情况,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切实保障存款安全和继承人合法权益。 二、观点聚焦 (一)张明:如何更好地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建议,在2024年以及之后几年内,为更好地保持中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笔者提出的政策建议包括:第一,实施更大力度的反周期宏观经济政策,以尽快改变总需求不足的现状,消除负向产出缺口,让中国经济增速尽快回归5-5.5%左右的潜在增速;第二,加大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力度,以增强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的信心;第三,加大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力度,增强外国投资者投资于中国的信心,尽快迎来外商直接投资的新一轮增长;第四,中国主权投资者与私人投资者应调整海外资产的配置结构,更好把握收益与安全的平衡,以提升中国海外投资回报率,改变中国海外投资净收益持续为负的局面。 (中国外汇) (二)鲁政委:有效防范应对金融风险的关键对策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80期)上发言指出,有效防范风险主要有三大对策。一是合理管理杠杆水平。在风险发生前,系统性风险主要和杠杆水平有关,所以关键是对杠杆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杠杆不仅仅是指财务报表上的资产负债率,还包括久期和信用风险承担的问题。如果没有杠杆就没有金融,但如果杠杆太高就会发生风险,维持适度水平的杠杆有助于安全且有效的金融运作。所以,要避免资产负债率过高和过度拉长久期,以及降低流动性转换方面的风险。二是及时救助与协调效率。风险发生后,及时救助至关重要。要避免救助过程中的议而不决,所以,需要在事前就把行事规则确定下来,以便于提高协调效率。这种行事规则应该是一种激励相容的安排,既能够避免危机的迅速扩散,又能够有效遏制道德风险。三是建立早期纠正机制。在过去的研究中发现,全球许多经济体的农村金融出现周期性不良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独立的外部审计机制,从而缺乏早期的纠正机制。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4年第17期

2024年04月29日

一、“跨境理财通2.0”首份成绩单出炉 相关风险需知晓 4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公布了“跨境理财通2.0”推出后的首份成绩单。综合来看,3月,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的个人投资者新增2.4万人,环比增长了9.16倍,创下单月新开户人数新高。其中,内地客激增2.3万人,环比增长近12倍。2月26日,新版“跨境理财通”正式实施。相比过去的1.0版,新版“跨境理财通”不仅降低了投资者准入条件、提高了个人投资者额度,同时还拓宽了业务试点范围,更好满足大湾区居民多样化投资需求。截至2024年3月末,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9.77万人,包括港澳投资者4.74万人,内地投资者5.03万人,涉及相关资金跨境汇划6.98万笔,金额达283.89亿元。最后,要提示一下风险。据了解,香港定期存款虽“香”,但是如果提前支取,不仅没有利息,还要交罚息。以中银香港为例,若酌情允许客户在到期前提取有关定期存款,客户将不获得任何利息,并且需要缴付手续费,最低手续费为港币200元。(中国基金报) 二、政府债供给节奏提速 助力缓释债市利率风险 4月23日晚间,人民银行再度提示长期国债利率风险。央行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近期长期限国债收益率继续下行、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等问题作了详细回应。4月24日开盘,市场也“心领神会”,中长期国债的各期限品种收益率均出现明显的上行。值得注意的是,4月以来,央行已多次就债市收益率下行过快问题向市场“喊话”。从月初提出“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也要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到央行与3家政策性银行座谈讨论长期限利率债市场形势,再到此次接受采访,央行想向市场传递的核心观点是:当前长期限国债收益率已经偏离基本面,不能有效地反映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预期;而之所以偏离基本面,主要是受政府债阶段性供求失衡等因素影响。随着二季度超长期特别国债启动发行,政府债供给偏弱的情况有望明显缓解,供求关系的再度调整将有利于长期限利率债向基本面回归。长期限债券对利率波动相对敏感,投资者应注意极端行情下的利率回调风险。(证券时报) 三、平安信托7.7亿产品逾期新进展 一审胜诉 记者近日从平安信托投资人提供的《平安信托福宁615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重大事项临时公告》了解到,针对平安信托诉正荣各回购方股权回购案件,平安信托获一审胜诉。公告显示,法院认定本案为股权转让纠纷,判决支持了平安信托的主要诉讼请求:平安信托持有厦门市荣璐置业有限公司70%股权,判决被告正荣地产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正荣(厦门)置业有限公司于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向平安信托支付70%股权对应的股权回购款、律师费,并以股权回购款为基数,自2022年2月25日起支付违约金,违约金计算至付清全部股权回购价款之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四、锂矿巨头天齐锂业一季报突然爆雷 深交所火速发函 锂矿巨头,业绩大降。天齐锂业23日晚间公告,预计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36亿—43亿元,同比由盈转亏,上年同期盈利48.75亿元。对于业绩大幅变动,天齐锂业解释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受锂产品市场波动的影响,公司锂产品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锂产品毛利大幅下降。二是,跟公司重要的联营公司SQM有关,SQM一季度业绩预计同比大幅下降。对于锂矿巨头的突然爆雷,令不少投资者开始担忧。不过,也有投资者看到了新的机会。有市场人士分析称,业绩巨亏虽然是雷,也是机会。头部锂矿公司都开始巨亏了,也就意味着锂价应该到底部了。强周期品种就是这样,高市盈率对应股价的底部,低市盈率对应的是股价的顶部。深交所向天齐锂业下发关注函,要求公司结合主营业务开展情况、产品产销量、产品价格、原材料采购价格、成本费用、减值计提等因素的具体变化情况,量化分析2024年一季度亏损较2023年四季度大幅增加的原因,并说明是否存在持续亏损风险等。(券商中国) 五、韩国地产业陷入动荡 影子银行风险引发华尔街集体警惕 韩国知名建筑商Taeyoung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 Co.去年底发布了令人震惊的重组公告,凸显出韩国房地产爆发风险的潜在威胁。而此类重组也引发了华尔街对韩国影子银行风险的担忧。去年,韩国主要贷款机构的拖欠率几乎翻了一番,达到6.55%。据花旗经济学家估计,111万亿韩元的项目融资债务已经陷入困境。韩国资本市场研究所的数据则显示,去年韩国影子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的融资额已经增至创纪录的926万亿韩元,为十年前的四倍多。业内人士表示,韩国市场现在面临的问题可能是其他地方可能发生的事情的缩影。影子银行贷款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迅速增长,银行当时为了安全撤回了对高风险项目的贷款,导致规模较小、利润较低的企业转向其它来源。而在2021年韩国央行加息之后,影子银行的风险变得凸出。而韩国也并非是唯一面临融资成本上升挑战的国家。今年前三个月,美国的杠杆贷款违约率高达6%,而欧洲的垃圾债利差则已经扩大到疫情以来的最高水平。种种迹象表明,全球地产市场的风险不容小觑。(财联社)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4年第15期

2024年04月22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 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 4月1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 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共十七条措施,明确了制造业金融服务的总体要求,围绕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任务,从优化金融供给、完善服务体系、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对做好制造业金融服务提出了工作要求。 《通知》提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以建设制造强国为战略重点,助力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通知》要求,要围绕重点任务,着力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化金融服务模式,增强金融专业化能力。 《通知》明确,要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明确支持重点和任务目标,推动更多信贷资源支持制造业发展,持续提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深化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工作机制,做好信息对接和贷款投放。改善信贷管理机制,在组织架构、经济资本分配、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方面强化资源保障。健全内部绩效考核机制,确保尽职免责制度落地实施。 《通知》提出,要积极对接制造业企业风险保障和风险管理需求,推进知识产权保险、研发费用损失险等承保业务,支持产品研发和应用。完善费率调节机制,优化承保理赔流程,持续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和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 《通知》要求,要坚持自主决策、独立审贷、自担风险原则,做实贷款“三查”,落实好还款来源。提高贷款拨备使用效率,依法合规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维护正常竞争环境,不得为争取客户放松风险管理要求。 《通知》明确,要加强金融监管,做好协作联动,凝聚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 点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通知》的发布,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制造业金融服务重点任务,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把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持续加大支持力度,优化服务模式,更好助力制造强国建设和推进新型工业化。 (二)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商业领域支付服务 提升支付便利性的通知》 4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商业领域支付服务 提升支付便利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聚焦更好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在商业领域的多样化支付服务需求,强化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与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协作,从确定商业领域重点场所及重点商户名录、构建包容多样支付受理环境、优化现金使用环境、丰富移动支付应用、强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引领、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着力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系,共同提升商业领域支付服务水平。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将细化落实措施,从金融机构和商户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推动多种支付方式在商业领域推广应用,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有效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服务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商业领域作为包含最多支付的高频场景,是最需要改造的领域,也是能够最快带动支付便利性提升的领域。《通知》的出台,有助于促使中国的商业支付环境更加友好、便捷和多元,推动消费增长和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并提升中国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中美金融工作组举行第四次会议 4月16日,中美金融工作组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第四次会议。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和美国财政部助理财长奈曼共同主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以及美联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部门参会。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会见了中美金融工作组中方代表团。 双方就两国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金融监管合作、金融市场制度性安排、跨境支付和数据、可持续金融、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金融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双方关心的金融政策议题进行了专业、务实、坦诚和建设性的沟通。会议还听取了双方技术专家组关于两国金融监管框架的汇报。双方同意继续保持沟通。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金融监管合作是此次会议主要内容之一。透明、合规的金融监管体系是保障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石。中美双方在此方面的沟通和协作,意味着能够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金融市场公平。这对于国际社会来说,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二、观点聚焦 (一)朱鹤新: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逐步发挥作用 未来货币政策还有空间 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在参加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时介绍了2024年一季度金融运行情况,并就多个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朱鹤新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外汇局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支持经济回升向好。截至目前,政策实施已取得较好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金融总量稳定增长,二是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三是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四是信贷节奏平稳,五是外汇市场展现出较强韧性。 朱鹤新表示,总的看,前期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正在逐步发挥作用,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开局良好。未来货币政策还有空间,将密切观察政策效果及经济恢复、目标实现情况,择机用好储备工具。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做好五篇大文章,明确了金融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朱鹤新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认真做好五篇大文章,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五篇大文章以及民营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信贷增长保持较高水平,融资可得性明显提升,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经中央批准,人民银行已经成立了信贷市场司,牵头推进做好五篇大文章工作。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从政策框架、激励约束、金融服务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中国金融新闻网) (二)IMF:上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仍预警多项风险 4月16日,IMF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3.2%,较1月预测值高出0.1个百分点。IMF认为,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与去年持平,2025年预计也将维持在3.2%。 报告指出,随着全球通胀从2022年年中的峰值回落,经济活动稳步增长,此前对滞胀和全球衰退的担忧并未成为现实。尽管通胀目前仍然是许多经济体面临的障碍,但全球整体通胀率2024年预计将从2023年的6.8%下降至5.9%,2025年将进一步降至4.5%。其中,在高利率的影响下,发达经济体通胀水平今年预计将从2023年的4.6%回落至2.6%,2025年将进一步降至2%。 不过,世界经济仍难言强劲。IMF指出,按历史标准衡量,世界经济增长仍然疲弱,这既源于借贷成本高企、财政支持减少等近期因素,也源于疫情和一些地缘政治危机升级造成的长期影响,以及生产率增长疲软和地缘经济分裂加剧。从2000年到2019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为3.8%,远高于IMF预测的今明两年3.2%的增速。 IMF呼吁金融公司和监管机构加强其体系和政策,特别是在新兴市场。IMF认为,应加强对近年来快速增长的私人借贷领域的监管,一旦经济衰退出现,这一领域将难以应对冲击。 (新华社)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4年第16期

2024年04月22日

一、寿险公司一季度29家被罚 罚没金额合计超2600万元 新华财经和面包财经根据相关监管部门公开通报的处罚信息,对寿险公司2024年第一季度的违规处罚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从罚单数量、罚款金额等角度透视寿险公司合规情况。金融监管部门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机构。以处罚公告日统计,2024年第一季度,共有29家寿险公司收到金融监管部门出具的罚单,罚没金额合计超2600万元。其中,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及分局共对寿险公司开出124张罚单,涉及金额超过1700万元,处罚事由方面主要涉及上报数据不真实及销售误导及等方面。人民银行及分支机构在一季度对寿险公司共发出了两张大额罚单,金额均超过400万元,处罚事由均涉及客户身份识别。(新华财经) 二、银行理财遭遇“资产荒” 业绩比较基准持续走低 据中国基金报,开年以来,理财市场产品规模尽管出现小幅增长,但业绩比较基准却呈现持续下调趋势。3月股份行理财子公司的固收类、混合类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均值纷纷跌破3%;拉长时间看,自2023年以来,新发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和上限均值,都整体呈下降趋势。受访机构和业内人士表示,底层资产收益预期下降,是造成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持续走低的主因,同时也反映了当前理财市场高票息资产欠缺的困境。预计未来这种“资产荒”的局面或将延续,持续时间则受经济恢复情况、政策调整和供需变化等因素影响。(南方财经) 三、险企迎利差损风险“大考” 求变经营思路穿越周期 从寿险、分红险、万能险利率水平相继调降,到银行渠道、保险经纪渠道相继执行“报行合一”,2023年保险业的监管政策调整直接指向行业的核心——保险产品定价及销售。而这些调整远未结束,记者了解到,未来保险产品定价利率水平还可能继续下调。保险业经营环境正在发生巨变。几年前,利差益还是险企的主要盈利来源。但随着外部投资环境急剧变化,目前,利差损风险已经成为他们最头痛的事情。业内人士表示,“2023年投资市场的波动给整个寿险业上了一堂利差损风险课”,这堂课是关于利率对长期负债带来的杠杆作用,如果收益不能覆盖负债成本,产生的损失可能是巨大的。在此背景下,各家险企已采取多种措施响应监管要求,积极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带来的挑战。不过,对于目前行业面临的低利率共性挑战,险企管理层认为还须调整经营思路,提高精准定价能力,才能真正穿越低利率时期。(上海证券报) 四、城投债表现依旧强势 警惕化债力度不及预期 来自华西证券研究所的数据显示,4月1日至14日,城投债的发行规模为2014亿元,净融资仅54亿元,同比下降了827亿元。其中,区县级城投债发行规模同比下降492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新债供给进一步缩量,且供给结构出现调整,但却并未影响城投债继续“走俏”,发行利率依旧呈现出了下行的势头。记者注意到,4月7日至12日,在政府债供给未能放量,3月通胀数据不及预期的背景下,债市利率震荡下行。其中,信用债表现强势,城投债收益率全线下行。然而,城投债“热销”行情背后所潜藏的结构性风险依旧不可忽视。需指出,分隐含评级看,尽管上周AAA、AA+等级城投债的成交占比均上升了2个百分点,可AA(2)等级的成交占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无疑,各机构对于低评级、弱资质区域的城投平台债务依旧存有一定担忧。在业内人士看来,聚焦城投板块布局,后续仍应警惕化债力度不及预期、非标违约事件频现等引发城投公开债券二级市场波动以及风险传导扩散的可能性。(新华财经) 五、突发利空 超微电脑、英伟达、奈飞大跌 最新数据显示,投资者正在从美股市场撤出资金。美国银行援引EPFR Global的数据称,截至本周三的两周时间内,投资者从股票基金中赎回了21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500亿元),赎回金额创2022年12月以来的最大,而同期债券市场则获得了57亿美元资金流入。由于美国强劲的经济和高企的通胀令市场担心,美联储会将利率维持更高更久。面对火热的通货膨胀和就业市场,交易员们减少了对降息的押注。中东冲突的升级也影响了风险偏好,因为人们担心这将导致能源价格上涨,从而进一步推迟美联储的宽松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周五,多家美股科技公司遭遇“空袭”,股价暴跌。截至当日收盘,超微电脑大跌23%,并拖垮了包括英伟达在内的股票,英伟达跌10%,市值一夜蒸发2000多亿美元。另外,流媒体巨头奈飞大跌超9%,单日市值也缩水239亿美元。(证券时报网)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2024年第14期)

2024年04月17日

一、监管动态 (一)人民银行: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累计收录1.3亿户企业  4月10日,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任咏梅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截至2024年3月末,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入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从事信贷业务的法人机构6124家,累计收录11.6亿自然人、1.3亿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相关信息。2023年全年,数据库提供查询服务达53亿次。 同时,人民银行积极推进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截至2024年3月末,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累计办理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3445.5万笔,提供查询2.1亿次;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累计促成融资51.2万笔,应该说,在支持动产融资和供应链金融等方面成效显著。 (中国消费者报) 点评 人民银行将持续完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功能和服务,依法全面采集金融信用信息,深化信用信息开发应用,进一步提升服务质效,支持金融机构建立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提供信息支撑。 (二)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实现进退有序、及时出清的格局。证监会在认真总结改革经验和充分考虑国情市情的基础上,制定《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退市意见》)。 《退市意见》着眼于提升存量上市公司整体质量,通过严格退市标准,加大对“僵尸空壳”和“害群之马”出清力度,削减“壳”资源价值;同时,拓宽多元退出渠道,加强退市公司投资者保护。 (证监会) 点评 证监会将统筹推进各项措施尽快落地,严厉打击各类规避退市行为,更大力度保护投资者权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净化资本市场生态。 (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就《反保险欺诈工作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为防范化解保险欺诈风险,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推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金融监管总局起草了《反保险欺诈工作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办法》共6章、37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反欺诈工作目标是建立“监管引领、机构为主、行业联防、各方协同”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反欺诈体制机制基本健全,欺诈违法犯罪势头有效遏制,行业欺诈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消费者反欺诈意识明显增强。二是明确反欺诈监管职责,规定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应定期对保险机构欺诈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对相关行业组织反欺诈工作进行指导。三是明确保险机构反欺诈职责任务,从组织架构、内部控制、风险识别与处置、信息系统和数据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予以规范。对政策性保险欺诈风险管理提出特别要求。四是明确相关行业组织反欺诈职责分工,规定大数据反欺诈基本流程和各参与主体职责。五是明确反欺诈对外协作要求,规定与公安司法机关、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在行刑衔接、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 点评 近年来,保险欺诈团伙化、职业化、跨地区、跨机构案件渐趋增多。现行《反保险欺诈指引》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当前反欺诈工作需要。为此,金融监管总局起草了《办法》,强调顶层设计,加强统筹;突出反欺诈工作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强化科技赋能和大数据应用,推动大数据反欺诈工作新模式。 二、观点聚焦 (一)黄益平:着力稳定企业家与投资者信心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数字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实体经济的突围”分论坛上表示,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的是周期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消费者、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要积极扩大市场需求,增加企业订单,提高企业积极性。黄益平指出,要避免“九龙治水”式的市场监管措施,完善相关的市场监管机制,促进市场需求的稳定增长,重振市场主体的预期和信心,推进实体经济稳步发展。此外,黄益平还强调,要着力稳定企业家与投资者的信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适当实行相对宽松的行业管理政策,保障投资市场与消费市场的持续动力。 (人民网) (二)鲁政委:要同时强化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和中国证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鲁政委表示,要同时强化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因为两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一方面,企业特别是融资主体的碳排放等环境信息披露,是金融机构计算和披露信贷及投资等金融资产产生的碳排放量的前提,因此,企业的碳排放等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碳排放等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另一方面,加强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可以实现通过金融手段间接推动企业碳排放的核算与披露,提高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