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聚焦 > 采访 > 杨涛:为金融装上更多“数字引擎”
Home > Foucs > Interview > 杨涛:为金融装上更多“数字引擎”

杨涛:为金融装上更多“数字引擎”

受访者: Interviewe: 杨涛 2022-12-07 2022年12月07日
当前,发展数字经济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数据和技术为要素的新型数字化模式,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那么,什么是和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又分别在金融业和金融服务当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金融科技创新还会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带来哪些想象的空间?……近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接受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的专访,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以下是采访音频及文字实录。

经济之声:请您简单描述一下什么是和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

杨涛: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理解视角,我认为其中有三方面值得关注。第一是金融功能需要更加健全。通常来看,金融的功能有支付结算、资金的跨期配置、股权的细化、风险管理等基本功能。在数字经济时代,对于这些功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第二是金融体系需要更加稳健。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其信心与信任能否更加可持续。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金融要素、金融结构都在发生变化,因此需考量这些变化是否可控、是否安全?同时在安全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它的价值,这些都是衡量金融体系更稳健的重要标准。第三是金融绩效需要更加理想。因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供求特征都发生了演变,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会带来新的风险与挑战。要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冲击,与此同时需更多的利用新技术手段服务于数字经济,更好的实现把合理的金融资源匹配给合理的客户,而不是简单的降低门槛。

经济之声:加快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工作,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加数据要素“双轮驱动”作用,那么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分别在金融业和金融服务当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实现“双轮驱动”?

杨涛:所谓数字技术更多体现的是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的生产方式,而数据要素更多是体现为基础的生产要素。从数字技术的生产方式来看,正如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金融科技的发展过程当中,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更多依靠的是需求端,而未来更多的是需要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近年来,我们国家在金融科技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都是全球领先,但是实际的价值跟应用质量还有待提升。

着眼未来,一方面是需要有针对性的推动底层金融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需要更好的利用金融科技的成果,反过来服务于科技企业的发展。与之相应的,当我们讨论把数据要素作为金融科技创新的基本生产要素时,实际上跟当前国家层面的数据战略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在金融领域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需要参与的金融机构更好的加强数据治理,对于数据资产管理、组织制度流程跟工具等一系列工作的不断完善。因为近年来虽然很多金融机构都在关注这一点,但事实上还有很多工作做的不到位。

经济之声:在金融科技助力银行小微信贷能力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而金融机构在这方面又有哪些新的探索?

杨涛:从作用来看,大概有两方面主要路径:一是通过利用金融科技,使得商业银行信贷服务能力普遍得到效率提升,由此面向小微信贷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二是利用更精准的手段,对于特定的普惠金融服务对象进行精准治疗。在这过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都在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比如说在大数据领域,业界更关注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容量大、类型多、速度快、精度准、价值高的“五维特征”来充分应用到金融领域的信贷业务发展当中。在人工智能领域,从技术本身来看,很多方面已经都比较成熟了。

在金融应用层面,通过人工智能与客户服务、产品创新、运营管理、风险管理等业务场景相结合,其实已经对金融服务的流程进行了重塑,成为金融领域服务于中小微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源泉和力量。归根结底,这些探索是为了解决原有银行小微信贷领域成本高、效率低这样的一些难题。

经济之声:我们接下来如何通过移动物联网智能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的服务质效?这其中又有哪些关键的抓手?

杨涛:从移动互联技术的供给侧来看,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层面,比如5G、物联网和边缘计算,还包括技术组件层面,主要是基于系统互联、场景生态的角度。这样一些在技术供给侧不同层面的完善,对于更好的应用到金融领域起到基础推动力的作用。从需求侧来看,要更好的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普惠服务能力,就需要抓住客户需求的特点。早期的创新应用更多是着眼于消费互联网时代的C端,现在则需要更多的考虑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于抓住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力量,服务于产业链当中多种参与主体的金融需求。

经济之声:在全面推进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这方面,您认为可能会有哪些重点的探索方向和应用场景?以及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来释放创新的动能?

杨涛:对于资本市场的金融科技创新,除了学界在关注外,其实监管部门也推动了相应的一些工作,比如说证监会在去年11月发布首批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项目名单,现在第二批也在进行中。综合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现有的这些创新如果从技术侧来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还有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等有交叉性的技术应用,已经是越来越突出了。与此同时应用的领域也更加广泛,比如智能投顾、智能运营、智能交易、智能风控、智能营销等,各类的商业场景都在慢慢的嵌入其中。

经济之声:金融科技创新还会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带来哪些想象的空间?

杨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就市场参与主体来看,它本身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内容,随着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未来有可能在合规条件下,产生一批优秀的金融科技企业成为上市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也可利用金融科技的服务,对于各类上市公司的协调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比如说在上市公司里面的各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创新型企业,如果他们能得到更有效的金融支持,那么整个市场交易主体会形成一个更加良性的群体。第二,有助于改善市场服务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因为在原有资本市场运行当中可能存在短板与不足,所以可以在这方面做增量。第三,有助于产业资本跟金融的良性循环。因为在讨论资本市场的金融科技创新时,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科技与资本的有效融合,使得资本市场真正能够为各类科技创新构建比较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

经济之声:我们知道您出席了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那么对于当下我国金融数字化转型与监管科技的顶层设计这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杨涛:从整体的顶层设计来看,一是,我们要把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当中的数据要素治理作为最重要的切入点,同时把推动底层关键技术应用的创新与发展作为主要抓手,然后基于实体经济新发展格局来培育与发掘市场需求。也就是说不仅要着眼于金融部门,还要进一步在实体部门里面找需求,以具体的场景创新来承载技术、金融与产业间的良性互动。二是,要关注金融科技的监管治理与生态。一方面要在监管科技层面多投入一些资源,另一方面需在现有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提升。同时在这个制度规则尚不完善的领域,也需要类似于金融科技伦理来进行有效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