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聚焦 > 演讲 > 降低对普惠金融预期 适度发挥合力作用
Home > Foucs > Speech > 降低对普惠金融预期 适度发挥合力作用

降低对普惠金融预期 适度发挥合力作用

演讲者: Speaker: 杨涛 2018-10-30 2018年10月30日

杨涛表示,在新时期、新技术环境下,金融科技、数字化叠加普惠金融,就具体实现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从广义到狭义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为“水涨船高”,利用金融科技改善现有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质量”。第二方面为“精准治疗”,针对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构建政府+市场+新技术的多元服务模式。第三方面为“优化保障”,如法律、制度、监管等基础性层面内容,都是优化保障的概念。

同时,随着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杨涛认为未来普惠金融将呈现许多特征。一是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普惠金融不仅包括信贷,还应包括储蓄、投资理财、保险、支付、汇兑、租赁养老金等安排全功能、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二是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三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迅速,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四是普惠金融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可持续得到极大改善。

但谈到当前企业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做业务时,杨涛强调称,“如果这个环境、制度、软硬各方面不完善的话,所谓的金融创新,包括一些打着普惠金融旗号的创新,还真不如不做。”他表示众多普惠金融面临的难题,以及想要解决的问题,都不是自身能解决的,甚至不是金融能够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降低对金融功能的预期,降低普惠金融的预期,让它适度发挥合力的作用。

附杨涛发言全文:

非常高兴参与本次峰会,也祝贺王奇总编每年的活动越做越好。今年的主题还是普惠金融,相信上午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嘉宾都从自己的视角谈了对普惠金融的认识。在短短的十五分钟的时间内,我跟各位交流的题目叫做“金融科技时代的普惠金融发展”,主要想从我自己理解的几个角度来探讨一下相关概念。尤其是,我们在这样的数字化时代,新技术不断演进对金融带来巨大冲击,当我们讨论普惠金融的时候,从个人的视角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

虽然说大家已经过很多轮对普惠金融概念边界的探讨,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稍微回顾一下。因为从2015年1月发布的普惠金融发展规划里面,大家可以看到提到普惠金融的概念,是指立足于机会平等的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为这些相关的社会各阶层都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这个概念是什么呢?它是一个普遍性的广义概念。而后面一句话提到小微、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这些特殊群体,是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后面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我们讨论普惠金融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分歧就是,这些所谓的普惠金融创新,是针对所有各类群体改善金融服务,还是针对特定的人群,来实行特殊的一些金融政策和金融创新手段。

所以大家首先看到普惠金融规划里的这个概念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其实把广义和狭义范围都涵盖了。

前一段时间我们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团队也和相关机构合作,做了一个《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这个报告里面也谈到了近期普惠金融创新和发展逐渐体现出一些新特征。比如说,一方面产品跟服务是日益丰富的,早期我们说普惠金融的时候,经常把它等同于小额信用贷款,等同于简单的融资需求。但是除此之外金融的功能是多元化的,包括支付清算、风险管理,各种各样的融资配置方式,各种各样的投资方式,多元化的金融产品需求不仅仅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体现在从广义到狭义的普惠金融发展层面。

第二个就是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元化,早期我们谈到普惠金融的时候,大家脑海当中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特定的小贷组织,后来能够直接或间接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机构越来越多。

还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数字普惠金融,因为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整个金融业都受到数字化、新技术的巨大挑战,那么在这种大的环境下,所有跟金融有关的活动,不仅是商业性的活动,还有政策性的金融活动,肯定都会受到新技术和数字化的冲击和影响,这也是今天讨论的重点。

最后一个是普惠金融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不是过去简单的纯公益的模式,也不是只靠商业模式解决问题,而是大量混合的模式,试图把商业可持续性与政策性、公益性有效结合在一起。所以整个普惠金融的发展,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层面,现在确实处于一个非常活跃的阶段。

可以看到,我们特别谈到了跟数字化新技术有关的普惠金融理念,这就是2016年的杭州G20峰会单独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的高级原则.这个高级原则大家仔细看一下,实际上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新技术运用于金融领域,创造出全新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什么是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呢?又到了我们一开始所说的究竟是广义还是狭义看这个问题。由此我们简单地回顾了一下,普惠金融的概念边界。之后,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迫切的问题,就是整个金融发展遇到了向左走,向右走的重要挑战。向左走就是所谓金融监管越来越严格,传统金融运行、新金融运行当中的一些风险不断显现,由此带来大家对于金融发展的一些反思。向右走就是与我们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大量的金融有效供给还是严重不足的。在这种大的环境下讨论普惠金融,那么似乎被很多人认为是解决矛盾的一个重要的着眼点。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不同的专家,不同的学者,不同的机构,都从自己各自的视野理解自己心目当中所谓的普惠金融,甚至普惠金融的概念有时候也出现了泛滥化的倾向,人人都在谈普惠金融。

我个人认为在新时期、新技术环境下,金融科技、数字化叠加普惠金融,就具体的可行路径来说,我自己把它分为三个方面。从广义到狭义,我觉得都可以涵盖。

第一个方面就是水涨船高的概念,什么叫水涨船高呢?过去我们在金融发展当中一些矛盾,一些短板可能不是局部的,是整个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一些共性的矛盾和不足。如果说我们能够利用新技术,利用数字化手段,利用金融科技来普遍改善现有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质量,那么减少那些低效、高风险的金融供给,这在本质上来说可以认为是一个广义的普惠金融,它使得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能够更有效地接受适合于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而且风险可控。这是一个水涨船高的概念,当你整个金融服务体系质量提高之后,自然而然,它的普惠金融水平也是提升的。当然这也是与金融科技的概念相关,从过去发展互联网金融有大量的误区,到现在大家重新用金融科技理顺新技术+新金融的挑战,下一步需更精准的定位金融科技的边界。

很多人也都关注到巴塞尔委员会分类方法,把金融科技活动分为支付结算、存贷款与资本筹集、投资管理、市场设施四类。前三类是典型的技术对于金融业务跟功能带来的影响,最后一类是纯粹的技术类的市场设施。你会看到在这个表格当中纷繁复杂的这样一些产品、业务跟现象,都受到新技术的冲击和影响。新技术对它的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带来很多深刻的影响。

换句话说,为什么说当技术演进会带来金融体系普惠服务水平有所改善呢?那就是因为从需求的角度来讲,我们在现实的金融发展当中有大量需求的痛点,这些痛点可能是基于成本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效率问题,风险问题等等,那么由此也引发出来技术叠加到各个领域,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弥补现有金融体系当中不同层面的所谓短板,如果说这些短板,这些痛点予以解决,我们可以认为整个金融服务的普惠水平那是切实有所提升的。

这个我也引用了腾讯提供的数据,大家也可以看到,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些变化,从根本上来讲,那么也是因为从需求端来说,从居民的需求来说慢慢的往移动端进行转,那么移动端成为未来商业模式一个重要的交互界面,这是我们所有的金融创新,所有的普惠金融变革从广义上来说一个最基础的支撑。

当然基于中国特色,无论是中国特色的商业环境、监管环境还是政策环境,那使得中国特色了新技术+新金融,它带来了种种平台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而且产生了大量平台经济的交叉体系与模式。那么由此使得我们国家在这种新金融发展当中,跟其他国家面临截然不同的现象。方面面对居民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有可能使得金融的供给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的实现立体化多层次的匹配,当然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说近期相关部门也在关注几个问题,其中有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还有讨论是否防范数据垄断的问题,这对于原有我们这种大平台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带来一定程度的挑战。总而言之,刚才探讨的第一方面的路径,也就是说当新技术涌现到对金融体系各个层面的时候,它能否真正改善了金融体系的服务效率,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它在广义上是带来金融服务普惠水平提升的。如果说只是加剧了原有的某些矛盾,那么它的所谓普惠性就会引起质疑。    如整体上来说增加了原有的风险,甚至是系统性风险,那么能不能说它普惠呢?我们就觉得肯定是有问题的,这是第一个广义的视角。

第二个视角是什么呢?就是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的第二路径就是精准治疗,精准治疗什么意思呢?我们除了要讨论水涨船高之外,那么针对不断提到的这些特定群体,小微、三农、城镇低收入人群、老年人等等,他在整个接受金融服务过程当中,大家都公认他确实是一个弱势群体,面对弱势群体不仅仅需要一般水涨船高的服务,而且需要针对他们的需求特征,给予一些金融服务的特殊支持。这部分特定金融服务的支持,一直是国际上主流所关注的普惠金融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但是在这类业务开展过程当中,我们都知道成本高、效率低,这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难题,不光中国面临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针对这个领域,不能依靠简简单单纯粹的传统体系下的市场化、商业化金融活动,它可能依托的是包括政府财政扶持,还有带有政策性的一些金融服务,以及商业性市场化的金融活动,同时伴随一些政府政策的引导。往往是这样一些多元化的政策措施,有助于这一领域的发展。当然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加上一个新技术的要素,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同层面的模式可以具体来细化。

比如传统的政策性金融是不是在数字化时代利用新技术手段,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效率,提高这种精准治疗的效率,这是完全可以期待的。另外有针对性的市场化的金融科技与服务模式的创新,能否解决原有的成本与效率问题,与此同时伴随一些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我觉得精准治疗这一部分是需要从整个普惠金融讨论当中单独拎出来考量,因为它的概念和边界是不太一样的,不能够泛泛而谈。

而且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支持弱势群体,所谓的普惠金融不仅仅是给钱,而是过去金融科技企业经常喜欢谈的赋能的概念。近期大家也看到了你从有些地方做的小额无息贷款,到政府的扶贫基金,为什么到基层很难放下去?因为你落到村一级具体的负责人不愿意把钱弄下去,为什么呢?就是一旦把钱通过小额贷款或者政府扶贫资金放下去,那么按照很多贫困户的习惯基本上就拿来消费了,基本上就变成不良了。如果说你能够给他授人以渔,引导被支持的对象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能够有一点生产模式的创新,为自己的生活改善带来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些慢慢才是这个普惠金融要“赋能”的概念。只给钱看起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非常低效的。

这里面如何结合新技术做好这样的精准治疗,不仅仅是把当前你的小的病灶解决,而且要使得你摆脱这种发展的亚健康状况,走向一个强身健体之路,这是我们普惠金融的精准治疗,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着眼点。

当然无论是在农村领域,在弱势群体领域,无论主流金融机构还是类金融组织还是金融科技企业,也进行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探索,但是我觉得未来需要把这一块单独的从整个所谓金融体系普惠金融水平提升当中拎出来,看一下它的边界是在哪里,看一下哪些工作是要大家共同来推,而不仅仅是每家机构来单打独斗,因为有的机构它在单打独斗的过程当中,既可能有一些低效行为,也有一些更多的服务于自己的商业战略,这里边是需要有一些共同来推的发展领域。

第三个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的路径,我把它定义为所谓优化保障。除了做一些具体产品与服务层面的东西,优化保障也是越来越重要的。比如说大家回顾一下数字普惠金融基本的原则,你就会发现原则里面其实很多东西它都是一些基础性层面的东西,法律、制度、监管、监测、基础设施、用户识别、技术本身、风险防范、消费者的保护和教育等等,它都是一个优化保障的概念。也就是说中国金融发展到今天,全世界都在新技术的挑战下出现了金融的巨大变革,我们在全球既有一些共性的创新结果,也有一些差异性的结果,我一直认为为什么产生差异,很大情况下都是因为这个土壤不太一样,导致于以前一直说的老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有时候还可能好心办坏事,所以我们要从优化保障的层面考虑一点事情。

举一个例子,当我们讨论普惠金融的时候,其实很多层面,有一些是融资需求,有一些从广义角度来讲是理财需求。那么你会看到有一些需求它是内在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这种现实的,他是很迫切的。比如说我引用了我们社科院一位同事张斌做的估算,截止2017年末,中国家庭部门各类型金融资产,不包括房产大约是140万亿,平均每个家庭金融资产32万,按照家庭资产结构来看,现金和银行存款占50%,类金融银行存款的理财11.9%,证券类资产占比27.6%,最可怜的是养老保险只有10.5%。你可以看到中国整个家庭财富的结构,他与全球来看,与类似的状况来看,以中国发展的特定阶段来说明显是不匹配的,不应该有这么高的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依赖。所以一方面不断地会出现市场上各个领域的风险跟问题,另一方面,居民前赴后继的进入到各个火坑之中。有个玩笑,是说土豪死于PE与信托,中产死于股市与理财、屌丝死于P2P,技术精英死于传销币、文化精英死于艺术品投资,总有一款定制化的庞氏产品适合你。这个时候最大的普惠金融是什么呢?最大的普惠金融你回想一下,是不是要真正的做好风控,金融消费者保护,真正做好扎扎实实基础性产品的服务,避免在一轮又一轮金融狂欢与折腾当中,一次次消灭居民的财富,实现再分配,否则的话金融创新瞎折腾还不如不折腾。现在很多人说对股市号称场外的资金已经向菜市场大妈一样等着那条鱼在死,死了之后价格下跌。回想一下股市经过几十年不断地变革,最后消灭了大部分财富,转移了一部分财富,它的普惠功能是在哪里?反过来再想无论是PE,无论是信托、理财、P2P、数字货币,其实都值得思考。从普惠金融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做不到使得这个领域未来真正在最终有利于居民部门跟企业部门的福利改善,这个创新就没有价值,我觉得还不如不折腾。反过来说我们从基础保障的角度要多考虑点事,有时候避免瞎折腾,避免好事变坏事。

比如说新技术+金融安全与风险管理,不管是宏观还是微观都是值得思考的。新技术+信用体系的完善也是重中之重。新技术+其他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还有适应新技术的法律、制度、规则都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大家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都很兴奋,但是这里我所强调的是,如果这个环境、制度、软硬各方面不完善的话,所谓的金融创新,包括一些打着普惠金融旗号的创新,还真不如不做。正如很多人都在后悔,为什么我当年要把钱投入股票,近期大量的PE的LP也在后悔,为什么我当年要做那么多的质押,加那么多杠杆。

需要探讨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众多普惠金融面临的难题,以及想要解决的问题,都不是自身能解决的,甚至不是金融能够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降低对金融功能的预期,降低对普惠金融的预期,让它只是适度发挥合理的作用,我们今天希望金融解决很多问题,希望普惠金融解决很多的问题。但是小微企业、三农,特定的群体更多需要从金融之外着力,包括新的生产、新消费、新制度等等,这是讨论普惠金融的时候必须理清的。

最后顺便宣传一下,我们的团队刚刚出版了一本《金融科技运行报告》,里面首次对于金融科技的研究框架系统地梳理了一下,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看一下。

以上做一个粗浅的分享,不当之处请大家多批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