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中国社科院杨涛:数字化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金融大有可为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杨涛:感谢刘勇院长邀请,也祝贺他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组织这么好的论坛,加上这么精彩的大赛。我的题目恰恰也是跟数字金融相关,特别金融强国背景有关。当我们谈到数字金融、金融科技、智能金融、互联网金融等一系列概念,我们希望谈的是当前这个时代金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对于金融这样特殊的行业,在我们进入到这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的探讨之前,我们可以关注到影响它的三大因素:
第一个影响因素是经济周期波动。金融是一个特殊的顺周期行业,进入到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周期性挑战。2003年到2008年,我们融入全球经济增长大周期,也享受了WTO的红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经济波动给中国的经济金融带来了挑战。到2012年中国GDP同比增速首次破8,2015年中央确定了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与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点相应,对于金融带来多元化的冲击和挑战。
第二个影响因素是数字化与新技术,金融业是特殊的信息处理行业,当信息技术发生重大改变与迭代的时候,金融交易、功能、要素天然就会发生重大变化。
第三个影响因素是广义政策,包含监管内涵。金融是重要的国家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当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这意味着从政策的思路来讲,其实对金融也在进行三元平衡,第一句话表达金融的效率、价值要体现出来;第二句话,是金融的安全与底线要把握好;第三句话,是金融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当中起到基础性制度的调节作用。所以,当我们讨论现代金融的时候背后经济周期因素,数字化与技术因素,政策波动因素,是其中三大主要影响线索。这些影响线索进而聚焦到这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当中首次提出金融强国的理念,相信学界、业界、政策层各方大家对于金融强国都已经进行了非常丰富的讨论。
我所理解的金融强国它表达了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如何缓解国家金融发展大而不强的问题,不得不看到国家金融业高速增长过程中,众多经济规模性指标很多都居于全球前列,比如银行业资产规模现在已经形成全球第一,按照G20统计的普惠金融的衡量标准,面向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很多的指标,在全球也已经领先了;再比如绿色金融领域,绿色信贷余额28.58万亿元,全球第一,绿色债券的余额1.98万亿元,全球第二。金融发展量的指标虽然在很多领域还要进一步拓展,但是有一些领域已经达到了全球领先地位。现在来看,相比在发展质量、服务效率、服务效果等方面还有不足,特别是强调应对内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也有薄弱的地方,现在通常用金融体系的韧性来表达吸收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换句话说,一个金融体系跟一个人一样,难以避免生病,生病之后快速的恢复是关键,也体现了内在的体制,因此所谓金融强国归根结底是缓解大而不强的问题。
第二个视角服务于强国战略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来一系列强国战略的目标,教育、科技、人才、文化、体育等等,有这么多强国战略的目标,还突出了金融是整个经济发展的血脉,与之相应,金融自身也需要有强国战略来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所以整体而言,这一次经济工作会,一方面坚持了中央所强调的金融的安全、风险底线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在新的情况下,希望在金融价值与金融安全的翘翘板上,往价值跟效率方面多摆一摆。无论是基于短期跟中长期挑战,现在迫切需要金融发挥更突出的价值,这是我觉得提出金融强国一个重要的内涵。
当我们明确了金融强国这样一个层次的理念之后,我们进一步衍生出来,金融发展当中几个不同的驱动线索,它在现实当中其实逐渐产生了交叉与融合。所以说,当前摆脱困境的重要着眼点其实一方面是我们希望以数字化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希望数字化也驱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近十几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出现了内生增长动力弱化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化、数字经济其实成为诸多经济体希望摆脱困境的一个重要的抓手,起码是一个救命稻草,因为不管怎么样,一个宏观经济也有投入跟产出,原有投入产出的持续性遇到了挑战,把有限的资源从投入侧更好的提升它的效率,或者是转向效率比较高的部门,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与之相应的诸多概念,比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都表达了数字化跟新技术引入过程当中带来的价值。有这么一个高层面的经济转型的要求,与之相应数字化也带动金融效率的提升,金融功能的优化,金融结构的调整,由此形成未来一段时间经济与金融改革的重要主线。所以往后讨论类似于数字金融概念时候,不仅仅意味着希望数字化改变金融自身的运行特点、运行模式,而是在整个中长期经济金融发展当中被赋于了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在比较上证七巨头跟纳指七巨头时候,美国数字化巨头仍然在整个资本市场当中占据核心地位,我们国家过去这些年一直希望以互联网数字化带动经济的优化提升,但是真正落地层面,资本市场层面还没有体现出结构性的变化,右边这个图看到之后更加感到紧迫性。在三年前,也就是疫情出现之前,以苹果为代表的数字化企业的市值相当于国内几家大企业大概齐相当,3年之后,一家苹果的市值相当国内几乎所有数字化企业加独角兽加起来的市值还不够。所以,数字化变革、数字经济已经到了及其紧要的迫切关头,世界各国都形成了共识,在这个阶段更不能落后。
形成这种层面的共识之后,我们进一步来看,包括刚才董老师提到的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五篇大文章”,这五篇大文章某种程度上就是实现所谓金融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为自己客户带来更多增值服务,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点,我认为可以把五篇大文章进行分层。
首先,第一层次是数字金融,因为我们想到的是如何改变金融的要素,金融的功能,金融的效率,最终影响的是金融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这是基于国际视角讨论的金融核心竞争力问题,因此数字金融的历史使命是比较底层的。第二个层次是科技金融,是金融如何服务于科技创新,服务于科技企业的金融需求,归根结底是促使科技成为整个经济增长核心驱动力,特别是整个中国的产业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完备架构,中国的工业体系丰富在工业体系跨越低端技术水平到中端技术水平在全球有比较优势,由此通过技术进步进一步提升服务于增长成为摆脱困境解决未来发展核心动力的主要抓手,因此与之相应金融如何更好的支持科技金融显然是题中应有之意。第三层次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是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与人民性,来弥补现有金融服务的短板,更好的给客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第四个层次绿色金融,当然绿色金融一方面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问题。另一方面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少有的金融活动在全球获得共识的可能的点,因为金融活动要在全球形成一点共识话语权其实不太容易,跟其他一些主要经济体进行交流时候,现在可以看到,少有的两个共识,一个就是数字化加金融,一个就是绿色低碳加金融,因此,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跟其他经济体做更多的共识性的创新,所以,这是所谓五篇大文章的层次。
在认识到这个层次基础上,可以分层来看一下不同的大文章它的特点,以及数字金融如何切入其中。首先,我还想进行一点对于数字金融概念边界的探讨,因为这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完了之后很多人说,中央提了数字金融是不是对于金融科技的概念我们就要摒弃,就要重新探讨?再加上之前大家都知道,面对新金融其实有一系列的概念,什么数字普惠金融,从早期的互联网金融到智能金融等等等等,诸多这些概念的背后,一方面其实有一些认识的差异,另一方面,在认识差异的基础上也容易导致现实的商业路径、政策选择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读。首先我想把相关的,特别是数字金融跟金融科技的概念简单再理一理,跟大家看能否形成一些共识。
从国际上来看,有一些什么情况呢?首先,金融科技的定义大家都知道,最早是FSB在2016年提出的,大家重温一下定义的背后,其实它表达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而是这些新兴技术对金融的模式、业务、流程、应用、产品带来的全面的重大影响,2019年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也是表达了这个含义,有些朋友说是不是金融科技更多侧重于谈技术本身,但是起码从海外,从我们国家相关的一些政策文件当中,没有体现出这种偏向,它仍然指的是技术对金融带来的全面影响。
谈到数字金融的时候,从政府和国际组织层面最早的是欧盟委员会,欧盟委员会2020年9月发了欧洲数字金融战略EDFS,很多人研究这个战略,更多谈的是什么,经济的数字化改变了重新跟商业模式,因此金融也要变,创新比如说越来越采取数字化的形势,金融机构也要采取数字化形式,数字化创新更开放、更协作,因此金融领域也出现了Open Bank,信息数据基础设施更加重要,因此金融领域更重视数据,更重视数据资产,创新改变了市场结构,现在金融的产业链、金融的市场结构也被解构了,所以,大家感受到的是,它表达的含义其实也是数字化与新技术给金融带来的全面解构,当然与此同时,相对于金融科技的概念界定来说,它更突出的一点数据,数据要素在其中更突出的价值,当然比较有意思的是,欧洲数字金融战略里面有很重的一篇篇幅讨论的是加密数字资产的问题,这是首先直观上大家看到的一点。在美国去年发布了一个关于确保负责任的发展数字资产的行政命令,当他讨论数字资产时候,他讨论的还是去中心化的加密数字资产这一块,美国政府部门在讨论类似于数字金融的概念时候脑海当中很多想的其实都是数字资产,都是这块去中心化的加密数字资产,香港的中国金融协会今年6月份撰文指出,香港打造数字金融中心,香港金管局也设置数字金融处,它主要关注的也是数字货币加密数字资产这一块,所以在海外讨论数字金融的时候有时候是有特定所指的。
还有一种代表性的观点,特别是学者在讨论数字金融时候脑海当中想到的是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其实是发展普惠金融问题,就是利用一部分数字化的工具跟手段,可以解决金融服务对象触达传统金融产品不足的现象,这就是我们讨论的所谓数字普惠金融,它讨论数字金融时候其实想到的是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
再比如咨询公司KPMG,经常这些咨询公司会出一些数字金融的融资报告,你会发现它其实都没有一个非常缜密的逻辑,而是就这个商业模式当中大家关注的一些项目或者是点,比如说KPMG关注加密数字资产跟区块链、支付、财富科技、监管科技,一般都是从产品链业务进行入手,再比如之前我们再回到原银保监会给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虽然没有明确给出数字金融的定义,更当指数字金融机构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服务的一系列金融活动,可以进行所谓的推导。再回到今年7月份人民银行发的银行业普惠金融业务数字化模式的规范,这个规范里面是从数据管理、场景生态、客户服务、风险管控、系统支持、客户权益保护六个方面阐述普惠金融数字化业务的模式跟工作措施,虽然是着眼于普惠业务,但是跟整个银行业务的数字化也是都描述了其中合理的框架。
这样从国外到国内理了一遍,其实无论是讨论金融科技也好,讨论数字金融也好,我觉得其实内在的概念辨析其实没有一致性跟共识,更多情况下我觉得不要过于纠结于这些概念本身,而是要看一下这些概念背后表达了什么样的真实含义,表达了新技术跟数字化给金融带来什么样的冲击跟影响。
我们对应数字经济来看,数字经济其实已经给出了很清晰的概念,以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为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跟经济结构优化的推动力的这样一些经济活动,对应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往上套,一套之后其实这些数据、技术、场景东西就扑面而来,不管是叫什么,当然,这样一些变化不仅是来源于实践,在理论上也有重要支撑,比如在宏观金融领域,其实大数据、人工智能涌现更好有助于宏观金融分析特别统计分析,近年来各国央行努力用新技术进行货币政策操作、金融风险识别这样一些工作,从微观层面来说,这样一些新技术对于金融市场个体行为的实验性分析、风险的识别与定价都带来深刻影响,所以他是有理论支撑的。
在此基础上如何未来评价数字金融?其实也有不同的视角,我估计既然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用了数字金融,下一步不管是有些部门在持续推动跟金融科技有关的创新监管试点,有些部门像现在金监总局进行银行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评估,所以不管是基于哪些视角最后都有一些具体的着眼点评估数字金融。比如基于巴塞尔委员会的业务视角,基于持牌金融机构数字化不同的业务占比的视角,还是从很具体的数字金融相关技术、数据、场景、风险等等要素的视角都有可能。当然,像金监总局原有的转型意见具体就讨论了战略规划、业务经营、数据能力、科技能力、风险防范。当然现实当中,也有可能会找一两个具有业务成效的指标来衡量整体的进展跟成果。所以,我认为未来半年多大家会发现,相关政府部门跟监管部门会快速讨论如何评估衡量数字金融,学界跟业界会有很多探讨,因为评估不好的话,很难判断这个领域发展当中如何进行着力。
当我们理解了数字金融根本的内涵,其实就是技术、数据要素、场景、风险、监管与生态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叠加到其他几篇大文章里面发生了什么变换。
比如科技金融,科技金融的一种理解视角是我们要挖掘科技金融的需求侧有什么问题,供给侧有什么问题,当讨论需求侧时候,有很多矛盾,比如我们现在更关注支持符合政策要求的科技企业,但是对于一般的科技创新活动它的着眼点其实关注有所不够,因为符合政策要求的科技企业才能够进入到金融支持的范畴内,如何平衡好基础重大科技创新跟应用科技创新这个把握好像也有问题,如何从需求侧考虑科技企业的韧性与它的有效需求能力其实也有不足,着眼于供给侧,无论是顶层设计层面,还是金融机构如何匹配科技企业的估值特征挖掘特点,还是当金融科技支持科技企业时候最关键问题是科技子行业分类太多了,很难保证在每一个领域的专业性,隔行如隔山,如何面对专业性特征,匹配精准专业服务的,另外还有合作生态和分担机制问题,我们现在讨论的数字金融着眼于这些领域其实是大有可为的,大概面对每一个痛点都可以对号入座进行剖析,当然因为时间关系很难展开,点到为止。
我们进一步来看数字化叠加其他几篇大文章,比如说数字化叠加普惠金融跟养老金融,我认为有共性的东西,这个共性的东西可以体现为,一方面数字金融可以整体上提高金融效率,这样的话各种类型的金融服务的质量都获得水涨船高的效果,只要是提升了整体的金融效率,天然的金融匹配的效率,效益就会提升。另外一个,可以发挥数字金融的资源匹配功能,把合适的金融产品匹配给合适的客户,这就是产生西医精准治疗的作用。
无论是普惠金融领域,普惠金融我们说现在发展是中国全球都比较领先了,但是为什么天天还在说普惠金融有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当你讨论养老金融的时候,都在谈如何助力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养老金融资源的配置与资金管理,显然数字化手段在其中大有可为,再比如讨论绿色金融,我发现绿色金融在发展当中也有一些突出的痛点,这些突出痛点我列了几方面,难以有效监测、计量、验证绿色产品的有效建议或者绿色ESG价值,很多时候是拍脑袋,环境的信息缺失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增大了“洗绿”“漂绿”的风险,特别现在我们强调转型金融,说白了转型金融就是支非绿部门,支持费率部门过程中如何甄别漂绿假绿呢?更需要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还有过渡强调绿色性可能带来经营机构的成本上升、风险性与脆弱性的增加影响经营可持续性,我们可以看到数字金融跟金融科技手段有助于缓解这些矛盾,有助于推动实现绿色金融服务的标准化、透明化,进一步改善绿色的融资、投资、资产管理、碳核算等等,所有这些我觉得都是有助于其他几篇大文章重要的切入点。
以上是一个简短的分享,不对之处请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