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出版 > 专著 > 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17)
Home > Publications > Monographs > 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17)
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17)

摘要

中国的文化金融研究是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政策的出现而兴起的,具有极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报告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和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联合发布,结合中国文化金融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对中国2016年度文化金融发展进行了总结。本报告共分为总报告、工具篇、行业篇和专题篇四个部分。

总报告是本报告的核心部分,集中了课题组对文化金融研究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总报告对国内外文化金融研究进行了文献整理和理论视野分析,对文化金融命题进行了逻辑推演和学理分析,并提出了基本观点;提出了矩阵式的文化金融分类框架,并基于框架总结了四种不同的研究路径;重点对2016年中国文化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提炼和总结,认为文化金融发展在局部领域迎来了调整期;还对中国文化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宏观分析,就文化金融政策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在金融服务对象、金融服务主体、金融服务功能、金融服务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工具篇从债权、股权和风险管理三个角度总结分析了2016年文化金融发展状况。行业篇对电影、艺术品、出版发行、新媒体四个行业的文化金融发展进行了分析,奠定了从产业视角研究文化金融的基础,有助于文化产业研究者继续深入开展研究。专题篇深入探讨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报告完整阐述了“筹投贷”模式,并对文化金融领域的区块链应用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


Abstract

Research on China's culture finance has emerg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promotion of relevant policies, which is a research fiel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report, which is published jointly by National Institution for Finance & Development and China Culture Finance 50 Forum, summariz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e finance in 2016.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is repor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Part l is General Report, which is the core of the whole report, focusing on the basic ideas of the research group on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ultural finance. This part firstly makes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proposes the main opinions on culture finance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logical deduction. Secondly, a matrix framework is proposed which summarizes four different research paths. Thirdly, this part summarizes the present status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e finance, and argues that culture finance is facing local adjustment. Finally, this part makes a macro analysis on the future of China's culture finance, and offers proposals on the subject, object, functions and environment of culture finance.

Part II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e finance in 2016 from three aspects: debt instruments, equity instruments and risk management instruments. Part II focuses on four industries: film, art, publishing and new media. This part will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studies on culture fi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es. Part IV consists of several special reports, which includes analysis on internet finance, crowdfunding -investment -loan linkage and block chain in China's culture finance.


前言

前言

《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17)》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蓝皮书系列之“文化金融蓝皮书”的首期报告,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共同推出。报告旨在梳理文化金融领域的制度、规则和政策演进,系统分析我国文化金融的发展状况,为文化产业与文化金融的监管部门、其他经济主管部门、各类行业组织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为文化及相关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和类金融组织提供实践分析材料,为文化产业和文化金融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基础框架和文献素材。

当前,在我国进入21世纪后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建设文化强国和提升软实力也都是现代化道路上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中,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样,作为经济强国的核心要素,金融也在文化大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润滑剂”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真正实现文化与金融的同步与共赢式发展,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命题。

虽然近年来在国家大的战略引导下,金融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文化金融作为一个独特领域受到了各界的重视。但在理论和实践中,文化金融的研究和探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应该说,我国要促进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健康发展,还需进一步明确文化金融的研究范式、基本体系与理论重点,真正构建符合国际惯例,且扎根本土的文化金融生态体系。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着重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路。

首先,正确认识文化和金融的关系,发展文化金融始终要与国家文化建设这一宏大命题紧密相连。从业态上,文化金融本质上属于金融业,但文化金融发展不能脱离文化大环境。从宏观的文化视野来看,金融创新不仅要促进文化发展,而且也受到文化环境的制约,不能任意而为,也不应片面强调金融。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许多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浮现出来。从根本上看,整个社会文化层面的缺失值得高度重视。从文化金融的层面来讲,这就意味着,金融发展与创新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新型文化的探索,尤其是要通过服务文化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金融要素与功能需要创新,但如果完全脱离了文化基础,则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不断进步,成为推动文化金融创新的重要动力,文化金融研究应重点关注这一变革。众所周知,金融业本来就是信息密集型行业,历史上的信息科技重大变革与应用,都会深刻改变整个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就此而言,“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等概念,关注的是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真正提升金融效率、改善金融服务、保障金融安全等。在此前提下,新技术同样也使得新型文化金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依托于金融科技创新,文化金融领域也能够更有效地应对诸多难题,如信息不对称、搜寻成本、匹配效率、规模经济、交易费用、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资本化、文化保险等传统难题上,可能带来重大突破。

再次,实现文化金融健康发展的生命力,还在于相应的“新机制”、“新制度”与“新规则”。新型文化金融创新的范畴不仅是各类要素和主体、如文化金融机构、产品与市场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善承载文化金融创新的环境与“土壤”,构建更加良好的“文化金融基础设施”。例如,促使文化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权利保护、自律模式、交易机制等都更加趋于合理、公开与透明。另外,过去在文化金融的探索过程中,各类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并不容易,甚至出现某些“以邻为壑”的现象。长远来看,未来的文化金融创新需要打造共享、共赢的协同机制,从而形成合力。某种意义上讲,正如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提出的“数字普惠金融”原则,文化金融也并不是面向少数人的“精英金融”,而是服务于大众的、由新规则引领的“文化普惠金融”。

总的来看,新型文化金融的发展潜力令人振奋和鼓舞,更能够有效实现文化与金融创新的“1加1大于2”。作为国内首次尝试,本报告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持续稳定的研究框架,从而对文化金融研究提供平台和起点。从金融视角上,本报告从债权类、股权类和风险管理类三个方面对文化金融发展进行分析;从文化产业视角上,本报告重点关注了四个产业类型的文化金融业态,同时本报告用专题形式对文化金融领域的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问题进行了总结。

当然,由于文化金融领域实务性较强,同时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更缺少足够的数据获取途径,所以本报告很可能会有一些不足或尚需完善的地方。我们期盼关注文化金融的各界同人给予批评和建议,并希望能够坚持这项工作,以此来不断地进行“抛砖引玉”,促使政策层、业界和学术界更加重视文化金融研究,推动文化金融创新的健康与规范发展。真正使得文化金融不仅成为金融机构的“新蓝海”,更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本书是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相关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完成的,在写作过程中还得到了中国社科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梅花与牡丹文化创意基金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各方的热忱支持和帮助,并且获得了新元文智提供的数据服务,在此我们一并表示真挚感谢。杨涛和金巍担任本书的主编,负责本书的框架设计、组织编写、部分报告撰写、统稿和审定。各部分执笔人分别为:报告1,金巍、杨涛、董昀;报告2,王邦飞、余涛;报告3,刘德良;报告4,田辉、李鑫;报告5,侯光明、张琦;报告6,黄隽、胡士阳、李佳蔚;报告7,杨永民、孙茹茹;报告8,刘德良;报告9,李鑫;报告10,金巍、陈能军、朱鹏炜;报告11,金巍、高林挥。


目录

33.jpg

44.jpg

55.jpg

6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