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研究评论 > 新征程上 金融如何助力共同富裕
Home > Research > Research Comment > 新征程上 金融如何助力共同富裕

新征程上 金融如何助力共同富裕

作者Author:杨涛 2022-11-30 2022年11月30日

近年来,党中央在战略层面对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明确,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而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事实上,共同富裕已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贯穿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要战略目标中。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社会肌体健康发展的“血液”,不仅影响到几乎所有经济主体,而且与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密不可分。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金融要素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金融功能受到数字化与新技术的深刻影响,金融责任在普惠金融的政策与社会理念引导下更加突出,这使得金融毋庸置疑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助力共同富裕的核心要素之一。

一、认识共同富裕目标下的金融需求

从理论层面看,衡量共同富裕程度可以基于不同经济指标,如收入、财富、消费等。一是就收入分配来看,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明显得到改善,收入基尼系数从2008年0.491的高点,逐渐降到2020年的0.468,但目前仍然处于0.4以上的高位。从优化收入结构、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角度来看,尤其需关注如何利用金融手段来促进增长、增加就业,从而使得收入分配的“蛋糕”不断做大。二是就财富分配来看,可能面临更复杂的挑战。瑞士信贷《全球财富报告2021》显示,我国财富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599持续上升至2015年的0.711,随后有所缓和,降至2019年的0.697,但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再度上升至0.704。应对财富分配的问题,也需要金融在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优化财富管理模式等方面做文章。三是就消费结构来看,无论是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年龄、不同收入等消费主体的角度,还是从食品、衣着、居住、设备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健康等消费对象的视角来看,消费结构不平衡问题对消费金融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实践层面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第20期《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包括: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指明了当下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点。与之相应,除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之外,无论基于宏观、中观还是微观层面,金融要素在其余领域都大有可为。

二、金融自身的健康发展对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金融自身需不断优化功能与增强稳健性。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是经济稳定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而金融对此具有重要影响。现代金融与经济活动已经密不可分,其基本功能包括支付结算、资金跨境配置、股权细化、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等,这些已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润滑剂。同时,创新使得金融机构、市场、产品等要素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使金融机构变得更加复杂、多样、难以穿透,因此还需要不断提升金融要素的稳健性,改善金融业的弹性,实现创新、效率与安全可控的平衡。由此,金融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保障经济肌体健康发展的基础,对实现共同富裕自然起到正面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但是核心竞争力还有所不足,金融业亟待实现从“量”到“质”的发展转变。

其次,现代金融活动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金融是促进共同富裕非常重要的外部稳定因素。从宏观层面看,经过多年金融风险攻坚战,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取得阶段性成果,总体处于可控状态。但也要看到,由于体制性、机制性、周期性和行为性等因素叠加,尤其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国际环境动荡并存,也使得潜在金融风险积累仍然不容忽视。从微观层面看,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也是重中之重,既要事前预防,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又要在事中更好地监督控制金融服务质量,还需完善事后保护,一旦出现问题能够最大程度地挽回消费者的损失。

最后,金融活动努力“向善”也能够为共同富裕“添砖加瓦”。例如,ESG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的投资理念和评价标准,其发展理念和实践符合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近年来受到国内外金融业的高度重视。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拥抱ESG既可以提升治理水平、降低风险,也可以获得社会效益和长期价值。再比如,金融机构作为公益事业的重要参与主体,开始参与到各种形式的慈善活动中。就信托业来看,截至2022年10月27日,慈善信托备案数量达1001单,财产总规模为44.28亿元。这类产品可以最大化地撬动社会慈善资源,发挥扶贫济困、改善民生的重要价值,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更多助力。

三、金融业“主动作为”为共同富裕作出更多贡献

金融要致力于服务增长、促进就业。当前我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背景下实现共同富裕首先需要做大“蛋糕”。伴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如果能够充分优化、调整金融结构、金融服务模式,将对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起到积极、长远的作用。对于金融与增长的关系,国内外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虽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多数研究都表明,运转良好的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比如,有利于获得更多有关投资和资源配置的信息、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和改善公司治理、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交换等。

要弥补金融服务的短板,更好地支持经济弱势部门或主体,缓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众所周知,普惠金融概念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是联合国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运用的词汇,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此后,普惠金融的概念一直分为广义和狭义,前者在强调金融服务的整体完备性的同时,侧重对特定群体的支持;后者则直接定位于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支持。在我国,普惠金融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截至2021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9.23万亿元,同比增长27.3%;普惠小微授信户数4456万户,同比增长38%,普惠小微贷款持续实现量增、面扩、价降。

此外,金融体系诸多层面都可为共同富裕带来助力。如消费金融可通过服务提升、科技赋能,触达更多长尾人群,能够为消费者提供适度合理的消费信贷支持,改善消费者的获得感,理性享受应有的消费改进。再如,共同富裕离不开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这就对财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财富管理正从高净值人群开始转向客群数量更为庞大的中低收入群体。积极拥抱数字化与新技术,加大普惠理财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也成为重中之重。

需创造更多平等的金融机会。由于金融具有高门槛、专业性、特殊性等特征,可能造成金融资源应用机会的失衡。而遵循金融伦理原则下的创新,就是要进一步解决这些矛盾。例如,金融消费者教育就是帮助消费者掌握金融消费知识和能力,理性参与金融消费。可针对不同层次的金融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理论支撑与学习模式;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探索多元化触达公众的形式,让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帮助用户不断提升金融素养,培养投资者风险识别意识与财富管理能力。

四、金融科技为助力共同富裕带来全新视角

2022年,相关部门先后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证券期货业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等重要指导性文件,同时加大金融数字化转型相关标准规范、框架模型等研究,以高质量推动数字化转型落地实施工作,对于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带来深远影响。

传统的普惠金融存在成本高、效率低、风险不可控等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在金融科技的支撑下有可能进一步得到缓解,可以说,新技术为利用金融手段支持共同富裕拓宽了思路。具体而言,一是通过数字化全面提升金融效率、优化金融功能、保障金融安全,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使得各类群体都能从中受益;二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金融服务的“精准治理”,为中小微企业和特定个人提供更有“温度”的金融产品;三是运用数字化和新技术,不断优化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与“土壤”,明确金融科技制度与规则,改善金融发展生态与普惠金融文化。

当然,也要注意引导金融科技规范发展,避免给共同富裕带来新的风险。例如,当前数据要素治理正处于关键时点,既需要打破“数据孤岛”,又要避免数据滥用和加强数据信息保护;再如,新技术可能存在黑箱和信息不对称,即便在生产与商业模式中体现出高效性,但也可能忽视人性与负外部性,所以需要构建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标准规则等,促进“技术向善”,避免“技术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