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研究评论 > 解读《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及行业宏观趋势
Home > Research > Research Comment > 解读《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及行业宏观趋势

解读《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及行业宏观趋势

作者Author:杨涛 2022-03-24 2022年03月24日

十三五期间,金融业围绕中央部署,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中,实现发展与监管两手抓。其中,金融科技在服务实体经济的沃土当中已经落地生根。总体上看,我们国家的金融科技发展从星星之火到百舸争流,从基础支撑到驱动变革,呈现出旺盛生机与活力,有力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指向,高效赋能实体经济,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在前期总结的基础上,如何发挥好金融科技的作用依旧值得我们关注。

《规划》坚持的数字驱动、智慧为民、绿色低碳、公平普惠的四项原则,其本质贯穿当前金融科技的发展,是推动金融科技创新依据的标志;《规划》的六个发展目标,更多地是从定性角度来描述,比如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更深化、数字要素潜能释放更充分等,用“更”字,表明了我们下一步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力度要更强、发挥的作用要更明显;发展目标的行业落地,需要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五个保障措施:注重试点示范、加大支撑保障、强化监测评估、营造良好环境、加强组织统筹等,这些保障措施更加接地气、更加具体,直接承载了如何把上述讨论的金融科技创新要点真正推行。

杨涛指出,从目标角度梳理《规划》,可以分几个侧面来看:一是支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划》特别提出要解决金融科技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只有进行了自身的结构优化,才有可能更好地服务于整个金融结构的优化、服务于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二是全面推进数字化,中央对数字经济是越来越重视,无论是在十四五规划中,还是国务院去年底单独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都关注如何把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三是强调新共识:绿色低碳,对于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来说,如何统筹平衡社会责任与盈利责任、平衡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建立符合绿色金融趋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给各方面带来更高要求;四是重视民生与共同富裕,在解决这些平衡不充分方面,更好地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协调发展,来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

从生态角度看规划,杨涛表示《规划》传达对治理结构、金融科技伦理、专业人才、标准化建设、开放生态等领域的高度重视。在整个金融信息化改造创新的过程中,强调在合规基础上规划,同时加以监管,但这种强监管不是为了限制行业发展,而是引导各方在金融科技的推动进程当中各自应有的话语权跟地位明显提升,有效的生态市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金融的回归金融、科研回归科研、技术回归技术、流量回归流量,各司其职。这是一个非常有效合理的开放生态发展模式。

同时,从基础设施和业务创新角度上看,《规划》相比传统规划来说,明确提出了更多建设任务,比如说数据中心、金融网络、算力体系,并且提出要有绿色节能技术、清洁再生能源来支撑金融机构的绿色发展;同时,《规划》还提出来要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制定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配套规章制度;研究出台与金融数字化发展相适应的政策规则,健全适应新发展格局的高质量多层次监管基本规则体系。从过去侧重于现场监管、非现场监管,逐步进化到数据监管、科技监管。与之相应,各级部门都应该金融科技的监管创新给予更多的资源支持。不断地进行系统更新,投入更多人才培训,甚至要按照市场化价格去雇佣专业金融科技人才,或者有更多的资源以外包的方式来推动自己的服务模式完善。这不仅仅是对监管效率的自我提升,而且对于提供监管科技服务的机构来说也是新机遇。未来,监管部门需要打造海量规模的数据库算法、副产品、案例库,有效地支撑监管数字化落地。

《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实现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的跨越式提升,对于广大中小银行而言,应该如何同步做到?杨涛建议,作为一个机构来说,每一个机构都要确定影响自己核心竞争力以及比较优势。机构自身在2025年的目标定位,是否能够实现自我认为的核心竞争力和按照行业标准的核心竞争力?从中小银行角度出发,建议在深入认识、认知、了解、判断《规划》和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真正的政策方向;在落地过程当中,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量化标准;建立评价评估机制,推动量化指标落地的推进,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