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培育“常青树”银行自身定位须清晰
培育“常青树”银行自身定位须清晰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 杨涛
关于建设国际一流银行集团,业内人士对其标准、发展质量等做过诸多探讨。笔者认为,若要打造银行集团、成为世界银行之林的“常青树”,需处理好几方面关系。
首先是银行部门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从宏观看,部分信贷资金通过直接和间接渠道远离实体经济,有“脱实向虚”的迹象。大型银行机构应努力担当,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实体经济领域,在服务经济建设过程中实现自身业务的发展。从微观看,银行与企业也是互利共赢的关系,亦需要构建一个互利共赢的生态环境。
其次是综合经营跟特色化经营的关系。从全球来看,很难简单判断总体趋势潮流是什么。近年来,金融业监管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为金融业综合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此,需要结合国情理性看待:一方面对大银行集团来说,综合经营战略不是“跑马圈地”,而是能实现不同功能之间的布局协同;另一方面,在做好大型“金融超市”的同时,也需要有小型“精品店”进行战略补充。
再次是线上和线下的关系。当前,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带来巨大挑战。从目前银行业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布局看,尚未探索出一条成熟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之路。未来银行业发展互联网金融,需要更深入地回归金融服务本质,探索提升服务效率,不断增加IT 人员储备,加大对科技建设的投入。同时,推动制度的变革,如大银行集团的“平台化发展”,通过一个开放型平台生态的建设,来构建共享共赢的金融价值交互体系。
最后,大银行需要从供给驱动转向需求驱动。所谓着眼需求,就是更好地服务金融体系的短板。一方面,“红海业务”不应简单放弃。在现有经济仍然靠投资拉动时,大银行应改善对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持,构建产融结合的新模式,这一领域仍有文章可做。另一方面,应大力拓展“蓝海业务”。所谓“蓝海业务”体现为居民金融和小企业金融,其中面向消费者的是消费金融和财富管理,面向小企业的服务包括资金支持、智力支持等。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些“蓝海业务”的发掘,需要跳出短期、碎片化的视角,在时间和空间上大力拓展,构建面向居民和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家庭或集群式、功能完备的金融支持模式。
总之,目前来看,国内大型银行集团化趋势较为明显,关键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和差异化优势,协同布局、共同发力,打造有竞争力的银行集团。
作者相关研究
Author Related Research
相关研究中心成果
Relate ResearchCenter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