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聚焦 > 演讲 > 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的三大路径
Home > Foucs > Speech > 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的三大路径

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的三大路径

演讲者: Speaker: 杨涛 2019-01-15 2019年01月15日

我讨论的题目是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创新。普惠金融是当前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和难点。不光是我们国家,其他国家不同层面都会面临原有的金融服务对不同金融主体支持有所差异的现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国情下,普惠金融的内涵也有一定的差异,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细分。我个人把涉及到普惠金融的活动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第一,广义的普惠金融。一个金融体系由机构组织、产品与服务、市场形态、软硬基础设施形成,整个体系过去都存在短板和不足,会使得这个金融体系所面对的各种金融消费者在金融供给上有一些瑕疵或者问题。无论消费金融、资管、小微企业金融,都把它跟普惠金融联系在一起。广义和狭义的讨论边界不一致,会导致一些现实中的矛盾。第二,狭义的普惠金融。学者更关注狭义层面,例如客户对象更关注的是贫困和低收入客户以及相对弱势的中小微企业。当谈到狭义的普惠金融时,也会涉及到不同层面的理解。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都有一系列基础设施和机制的安排来配套和支持狭义的普惠金融。

我们应更进一步理解狭义普惠金融的对象。首先,赤贫人群,这不是普惠金融能够解决的,是公益、慈善、财政才能解决的。其次,极度贫困、中度贫困、边缘贫困是传统的狭义普惠金融所关注的对象。第三,非贫困和富裕人群理论上不是狭义普惠金融所关注的对象。现在,经过改善后,许多原先不包含的都被划在里面。所以,我们要对客户对象有一些认识。狭义普惠金融不仅仅是需要无抵押的小额贷款,不仅仅是给钱的问题,背后人家也需要有多种类型的金融服务,这些服务也包含在原有的整个金融产业链条中。

相较于过去,现在的普惠金融发生了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是由现有的技术发展所带来的。2016年杭州G20峰会正式提出数字普惠金融及高级原则。里面提出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科技运用于金融领域,缔造出全新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发展模式的核心就是改变原有金融运行中的风险定价、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等最根本的矛盾和问题。

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三个路径进行结合。

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之路径一:水涨船高。通过金融科技的利用普遍改善现有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在效率改善中获得服务的提升。为什么会产生水涨船高的结果?因为过去的金融体系有大量的短板和不足。现在我们普遍化地利用技术改良效率,提升风险控制能力,进而会对所有的服务对象带来一个共性的增量。关于金融科技的角度有很多研究,我们经常用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方式,将其分为支付结算类、存贷款与资本筹集、投资管理、市场设施,前三类都是金融属性,最后一类具有技术属性。技术能够解决大部分传统金融中的痛点问题,因此它具有改良作用。与之相对应的,接下来可以针对每一个痛点寻找一个或者多个的解决方式。中国特色的金融科技所带来的水涨船高的效果,背后是多平台模式的支撑。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型的科技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在整个金融产业链中大大小小都会形成多平台的经济模式。在支付领域,中国核心真正的生命力在于“支付+”。中国特色的平台经济模式,一方面是过去特殊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另一方面会在未来受到越来越多的约束。现在的平台经济模式所依赖的是大数据,这一方面强调个人信息保护,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数据管控和数据垄断方面的问题,中国特色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我们希望这些技术能够改良原有的金融效率。金融科技的历史使命不仅仅是服务金融本身,而应是通过金融制度的安排拉动技术的应用,技术的进步进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九大中提出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其中的核心就是提高技术在生产中的增长作用。

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之路径二:精准治疗。面对难点,面对原来绕不过的定价成本、交易效率问题,我们应更加精准地针对特定需求,解决原有的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利用金融科技解决狭义的精准治疗问题,针对弱势群体从单纯补给金钱转化为赋能。赋能就是支付金钱来推动他提升自己的生存、创业、理性消费等等综合能力,这个需要利用新技术更好解决。无论是“三农”领域、中小微企业融资能力还是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等等现在都需要在水涨船高之外进行一些针对性的治疗。

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之路径三:优化保障。土壤不一样,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G20数字普惠金融强调了很多土壤的问题,消费者监管、教育、基础设施等都是土壤必不可少的内容。目前居民进行财富管理时更倾向于进入高风险领域。过去50%以上都是现金和银行存款,而现在大家都希望改善家庭资产配置,与此同时,高风险却没有带来高收益。如果这样的金融创新最最终消灭了大家的财富和福利水平,那么不如不创新。不瞎折腾反而是最大的普惠金融。新技术在金融安全、风险管理、信用体系、金融基础设施、法律、制度、规则方面,必须着重强调优化保障。

普惠金融面临的问题不是金融能解决的,我们要降低对金融功能的预期,发挥外部的合力作用。特别是服务小微企业、三农、特定居民群体,需要更多地从金融之外着力,例如新生产、新消费、新制度、新文化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从三个层面能做什么?首先是要依托于水涨船高的思路。银行确实在发生重大的变革,这个变革既是来自于需求端,也来自于技术供给端,同样来自于规则的变化。拥抱科技,总体提升水涨船高的能力。2014年-2018年手机直销银行的APP,从22家到114家,这个背后已经体现了重要变化的发生。以服务普惠金融的水涨船高为核心,适应大的变化,以金融生态平台创新的优化保障为重点,以精准治疗为适当补充。对多数商业银行机构来说,一方面改善综合赋能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平台建设模式来优化保障。

银行要进行深入的布局。在应用生态中,互联网助力金融服务不断整合碎片化的客户需求,逐渐构建出完整的应用场景生态体系。开始是金融领域,后来出现了亚金融领域,最后是居民需求分布在各个碎片的领域。以传统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利用新技术,越来越嵌入到核心居民的需求中,整合为整个需求。

最后,关于生态方面,要优化保障。近期比较流行的概念是开放银行,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开放银行是重要的研究口径。2017年,随着各国规则的完善,世界各国都对其进行探索,今年在我们国家也变成了一个热点,有些银行已经宣称打造了开放银行。开放银行的背后是所谓的数据分享,最重要的数据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大数据。无论来自于前端中间层还是后端,金融机构都可以在开放视野下打造一个更加好的商业生态体系。通过银行经济模式的建立,发挥在经济体中的核心作用,引导金融生态更加优化,里面的信用技术、标准化更完善,肯定会带来对整个社会体系水涨船高的效果。

总而言之,银行在面对的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水涨船高改善自己的服务质量效率,同时探索开放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