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改变民间投资发展困境
改变民间投资发展困境
跳出刺激民间投资的“功利视角”,真正使民间投资发展回归制度化,才能避免历史的不断反复
杨 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所长助理、研究员
近期,关于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引起了各方热议,我们认为其原因有几方面: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进入调整期,实体经济的活力有所弱化,这也使得诸多产业的投资回报率有所下降,进而减少企业增加投资的动力;经济结构调整也给民间投资带来巨大冲击,许多民营企业都在历次产业激励政策实施中,冲到了行业创新的前沿,而许多的支持行业却逐渐成为过剩乃至限制行业,同时,仍然有许多回报率较好的领域,是民间投资不容易进入的;随着实体项目的回报率吸引力下降,金融投资更受到民间资本的追捧,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热潮的涌动,使得“做实业不如做金融”的观念影响不断扩大,可能也对民间投资增长带来负面作用。
面对民间投资的问题,需要更加理性地加以看待。一方面,长期以来当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政策层就更重视民间投资,并且出台诸多政策;而一旦经济回到周期性“过热”,则又可能被放到“次要”的环节。对此,跳出刺激民间投资的“功利视角”,真正使民间投资发展回归制度化,才能避免历史的不断反复。另一方面,民间投资资金来源除了民间资本,还有其他多种性质的债权和股权类资金,也有大量“体制内资本”和“灰色资本”存在,因此在分析民间投资时要避免大而化之,需要从不同层面更加细致地甄别,从而厘清背后的矛盾所在。
综合来看,虽然各方对于鼓励民间投资似已“殚精竭智”,但仍有如下几方面值得思考的对策。
真正全面打破各类影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虽然对民间投资的“友好环境”已经有巨大变化,但是仍然有“隐形门槛”,如:政府项目设置的资质条件要求等过高,民营资本难进入;民营资本无法享受同股同权同等待遇;等等。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才是鼓励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基础要素。
当鼓励民间投资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之时,除了三次产业之间的替代,更需要产业内部的优化。因此,鼓励民间投资也不一定都转向第三产业,也有新兴制造业的提升。如何把民间投资与新经济、新技术结合起来,实现民间投资的智能、高效,也是重中之重。
避免和遏制针对民间投资的各类“ 挤出效应”。其中,国有资本和政府投资主导型发展模式,可能造成经济持续动力的弱化、货币扩张和杠杆失控;大量“僵尸企业”无法退出市场,也可能占用稀缺的经济金融资源;在投资市场上还充斥着许多“假民间投资”和“虚假投资项目”。所有这些都扭曲了民间投资的正常发展,亟待重视和应对。
民间投资需要有效的金融支持。无论是融资相对“难”和“贵”,还是真正拓宽直接和间接的融资渠道,都是解决民间投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重点。
构建多方合作共赢、风险分担的投资合作机制。现有的包括PPP在内的各类模式之所以难以推进,根本上还是因为民间资本利益缺乏法律制度层面的保障,更多依靠的是政府领导“信誉”。只有真正实现投资中的资源共享、要素共享、利益共享,多元混合的投资模式才能建立起来,民间投资的内生发展动力也才能确立。
作者相关研究
Author Related Research
相关研究中心成果
Relate ResearchCenter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