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金融科技时代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谢谢曾教授的主持!刚才几位嘉宾从不同的视角谈了相关的看法和观点,我的题目叫《金融科技时代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一方面,从宏观上简单谈一下金融科技发展当中的要点和看法,最后两页PPT更多聚焦在两件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这两个我觉得是密切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今天在讨论过程中,更多的是就一些似乎存在模糊性、似是而非的概念尽可能形成一些共识。
当前谈金融科技大的历史背景是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挑战,无论就新经济、数字化大家说得很多。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数字化究竟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归根结底它是对于这个社会生产方式、分工模式、产业组织边界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从宏观、微观跟中观层面对原有经济社会组织的方式、主要的细胞都产生解构的作用,这可能是数字化带来最大的影响。
今天无论讨论经济问题、金融问题都离不开这种挑战。这种挑战无论在理论、实践中已经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从金融角度,这种影响是两条路径:一方面数字化的经济必然伴随着金融支持模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因为重工业时代对应的是大资本的支持,新经济、数字经济时代对应服务模式会发生一些变化;另一方面,新技术对金融产业链也会带来解读的作用。
由此我们回到对于金融科技的讨论当中,我们也知道,整个现代金融业就是一个科技发展史。所以并不是说当前我们要针对所谓金融科技是不是一个全新现象来加强全新的教育跟培训,而是每个时代的金融都与新技术密切融合。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更加突出的技术特征,因为金融天然就是信息处理的一个行业。只是结合当前的信息技术特征,有当前教育培训、人才教育的新特征。在历史上每个时代技术的进步都带来金融科技新的变革。当年美国证券交易所成为区域性乃至国际化的交易所,电报的产生肯定给那个时代带来重大影响。如果那个时代的人不懂电报、不会电报,很难利用新兴的数字化手段做经纪人、参与交易、给客户做服务。这在每个历史时代都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过去几年,我们知道互联网金融时代经历了很多的混乱现象。为什么会混乱呢?也是因为没有理论基础、没有共识、没有顶层设计、没有非常健全的学科体系与人才教育体系。乃至于互联网金融时代出了大量的一哄而上的豆腐渣工程,现在我们要反思。反思过程中,一方面刚才我说来自于经济、金融内在的规律性,导致了我们需要深刻地理解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另一方面,当前央行金融科技规划,也改变了过去互联网金融时代没有顶层设计可以依据的局面。
新的央行金融科技规划不仅仅是央行的事,而且是多部门共同来推的事,也是我们国家金融科技第一份科学、全面的规划。大家可以看到,全文我建议所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多读一下。里面提到“发展”全文出现82次,“风险”全文出现70次。始终围绕风险与安全,监管与创新这个翘翘板二者之间的权衡。与此同时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都是出现比较多的字眼。比如区块链虽然没有出现这三个字,但是用了分布式数据库,开放银行虽然也没有出现,因为前期也有很多争议和讨论,但是用了开放的API、开放的SDK这些具体的技术理念。
总而言之,当前讨论金融科技,确实面临天时、地利、人和的状况。在其中重点有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其中一个任务是涉及到整个金融科技的总体战略部署问题。里面提到要从长远视角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规划,做好体制机制优化、做好人才队伍建设。所以人才队伍建设就是各方公认共识的一个重中之重。
无论从院校、各种行业联盟、应用企业、金融机构的角度,还是从政府、相关部门的角度,都深刻认识到发展金融科技靠的是什么呢?归根结底三个大的要素:一是技术要素,技术背后是人才,人到哪里技术到哪里;二是数据要素;三是制度跟规则。大家仔细想想归根结底就这三方面。很多人说最浮现于表面的是技术跟数据,其实技术背后就是人才,这是我们为什么当前要充分考虑人才的重中之重。
但是,虽然无论就顶层设计还是市场规律,还是学界的学科建设都已经到了这个阶段,那么在未来进一步落地央行金融科技规划的过程中,我个人觉得特别要注意节奏的问题。因为央行的金融科技规划,归根结底未来推动各种各样的备案和认证。备案首先是金融科技产品的备案,支付相关规则已经推出,信息化协会来做。长远来看类似于人才进入长远的备案和认证角度。各个行业组织除了早期推动之外,未来都要慢慢在整个规划的条件下进一步统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强调的一点,避免追求“过快”,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会产生一些过犹不及。为什么呢?因为长期我也从事教学和科研也对金融科技领域关注,我们国家金融科技、人才培育出现过度追求快,一种非常焦虑的感觉,金融科技产品恨不得几天导流、几天迅速占领市场,恨不得三天变成人才,快速填鸭式能够推出去马上在市场上卖上好价格,这在金融科技时代需要充分考虑把握好节奏,避免追求过快导致过犹不及。因为长期关注支付领域,特别强调无感支付,我个人对这个概念有保留,如果追求金融到了效率极致有时带来过犹不及的矛盾。假设我有朋友研究推荐脑电波支付,未来走在大街上突然灵机一动买什么东西,手机没动,钱已经花出去了。特别在座男士要防住你夫人的脑电波。金融人才的培育不是快速的填鸭式。
金融学科建设和交叉学科建设二者相辅相成,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种种概念混杂在一起。背后没有大家讨论问题有时能够形成的共识。首先人才建设,刚才高首席一开始讲的背后依托的是稳定的教学框架,是一些成熟的教材,是足够的师资力量,是大家能够形成共识的这样一套体系。这套体系就是广义的学科建设的概念。
学科建设是重中之重,而学科建设跟金融科技相关,我觉得又是两个视角。一个是基于金融的视角来考虑相关的问题,另外一个视角是基于金融之外其他学科怎样来考虑这个问题。因为这个有时候看起来简单,交叉学科,但是每个院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院系,从不同角度进行界定讨论这个问题是截然不同的,否则很简单。金融系跑到技术专业旁听就行,技术专业到金融系旁听就行,要什么学科交叉呢?不同视角讨论问题是不一样的。金融学科现在面临一个问题,没讨论金融科技之前,新技术已经对金融领域产生深刻的冲击和影响。
无论在宏观层面、货币经济学层面,货币微观基础已经在遭受巨大的挑战。曾经是昙花一现新货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现在又找到了新的探讨基础。在微观层面,无论是风险定价还是其他一些对于金融消费者投资者行为的分析,也拥有了新的、大数据时代支撑的基础,以至于他们有可能从过去的边缘走向主流的分析范式。从金融领域,不管是否叫金融科技,实际已经在发生重大的变革。
然后到了所谓交叉学科的领域。到交叉学科的领域,从金融的视角交叉了哪些东西?大家首先知道,交叉最多的就是数学、数理,由此带来金融工程的不断兴起。还有从哪些方面交叉?比如交叉跟法律有关,法律经济学。再比如演化成行为金融学等。交叉了地理出了金融地理学,交叉了物理出现金融物理学。大量交叉领域对原有的金融活动都带来深刻的冲击和影响。这里面遇到最大问题是学科建设不稳定,因为它是属于新兴的、不断变的,后面人才培养之所以遇到问题,就是因为学科交叉不稳定。
举一个例子,金融地理学本世纪初非常热门,我有几个朋友试图在金融地理学方面有所成就发一线的paper。突然发现金融地理学不是必然,大家喊金融地理学已死,一下对地理学产生巨大影响。其他领域都面临这个问题,从金融往外交叉时,这个交叉学科有时不稳定。反过来其他学科也需要向金融交叉,怎么交叉?学大数据的怎么交叉?学AI的怎么交叉?学区块链的怎么交叉?不同的人界定的角度也是截然不同的。未来最重要就是学科建设的交叉问题。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所谓人才培养其实要分开,一个是属于基础学科与基础的人才培养,一个是偏应用的学科与应用的人才培养,这两方面如果纠缠在一起肯定会造成问题。因为所谓基础学科是有趣而无用的,不是马上有用的,是培养基础能力、基础素质的,而应用学科是马上要引用的,要区分开来。
最后一页简单说一下与这个学科相对应的,我认为理解金融科技人才的一些理解要素,当然这是务虚的讨论。这个理解要素务虚基础上将人才特点稍微甄别一下。从特性上来讲,可以举一些不同的特征,比如你是什么人才,是科研型人才?是应用型人才?是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还是业务型人才?这对金融科技时代的人才界定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与其说金融科技时代的人才培养不如说新金融时代或者新时代金融人才培养,就是因为新时代面临的特征不一样了。首先,人才特性上是要有区分的,这里面临一个复合型人才的悖论。我个人认为复合型人才只是在人才特性里面,少数里面才是比较适应的,比如管理型人才。多数的人才其实是更加细分的、更加聚焦的、更加微观的。复合型人才要搞成大杂烩、万金油多数领域不太现实,不是人才的选择。这叫人才特性。
第二,人才具体的类型,未来可能分为行业型人才,你做哪个领域,哪个具体产品哪个具体方向需要进一步聚焦。比如做保险就是这个方面行业专业人才,有的可能是通用型人才,各个行业、各个金融领域面对通用技术、通用业务、通用管理等等。第三类,辅助型人才,起到补充、辅助、帮助的功能。
第三,高端、中端与普通,不用“低端”不太好听。高端是高管,中端是中层管理人员,相对普通人员如何适应新技术的变化不一样。有一个分层。
还有人才素质问题,人才素质特别强调三个层面:社会责任这是整个现在金融领域人才培养都面临巨大提升和挑战;第二个最缺乏的是道德伦理,这是我们特别缺乏的。现在所有的培养体系就是培养赚钱,就是培养上升。为什么有这种感受?有人采访当年德国第一个曾经用比特币进行交易的程序员,这个程序员号称用当前价值一亿人民币左右的比特币买了一个匹萨,过了几天又买了一个匹萨,是历史上最早以比特币做商品交易的人,因为有地址追溯,后来有人找到这个人采访他,说有什么感受。他说很开心,我是历史上第一个给比特币定价交易的人。我长期观察海外技术极客,上个世纪80年代做密码交付的人有一些人有道德底线的。跟我接触国内99%的人都是想发财的,金融道德伦理是重中之重;最后是职业道德,专业水平不要多高,职业做好。
最后,人才能力,专业性谈得比较多,实战性,国际性、开放性,未来面临开放金融时代的挑战,敏捷性、可塑性、合作性,每一个都可以作为一个主题词。当今是一个大的时代,对人才面临挑战,需要学科建设到人才培养形成共识,需要各类组织机构共同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千万避免拔苗助长,过于求快。以上作一个粗浅的发言。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