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杨涛:推进标准检测认证,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
标准检测认证作为国际社会公认质量基础设施,在推动产业升级、规范市场发展、提升监管效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保障金融质量与安全,防范化解风险,提升金融服务深度、广度和温度。文章指出,金融标准检测认证需要从四个方面发挥其作用。
自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来,“金融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界研讨的热词,也是今年全国两会金融领域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今年初,中央强调要建立健全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从狭义上看,金融基础设施主要指支付清算体系,亦即国际上通常探讨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从政策意义看,在我国还包括征信系统及其运营机构;从广义看,金融标准与检测认证同样是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约束其“建设规范与质量”,可间接影响金融运行的效率与效果。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2025年形成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一体化运行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在金融领域,标准通常指由政府、监管机构、国际组织或行业协会等制定的,用于规范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等方面的规则和准则。而检测与认证则是保障金融标准落地并发挥作用的重要抓手。
综合来看,金融标准检测认证需要从四个方面发挥其作用。一是更好地服务于金融高质量发展。我们知道,质量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而高质量则是一个相对概念,通常强调产品或服务的可靠性、可持续性、安全性、有效性、可用性、性能、预期寿命、环境安全等。对于金融高质量发展,已经有诸多基于定性视角的分析,但仍缺乏基于量化视角的界定。对此,笔者认为,金融标准检测认证有助于构建金融领域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从而为金融高质量发展规划出发展思路与建设路径。
二是为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明确重点。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五篇大文章,这已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的重要切入点。就标准检测认证来看,数字金融方面的探索相对较多;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也有了一些尝试;科技金融、养老金融方面还相对缺乏。总体看,这些领域还存在诸多标准、共识模糊的地方,只有把五篇大文章细分领域的标准检测认证工作做扎实,才能充分保障其写成“优秀范文”。
三是帮助厘清金融生态建设的原则。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金融信用、金融文化、金融伦理等要素,这也是承载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土壤”。金融行业以信用为基础,没有信用就没有金融。中央强调“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也构成新型金融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样只有在此领域不断创新和完善相应标准并落实,才能使得金融生态建设不只停留在务虚层面。
四是更好地保障金融制度型开放。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由之路,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制度型开放包括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因素。由此来看,金融制度型开放不仅是推动金融机构与产品的“走出去”和“引进来”,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金融市场“游戏规则”设计中获得更多话语权。对此,金融标准检测认证即是各国金融发展中的“共同语言”,需要基于国际视野不断发挥应有价值。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标准的检验检测和认证能否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试金石”,关键在于维护好公正性,这在金融领域更加重要。对于金融标准检测认证来说,维护公正性可以从客观性、专业性、程序性和平衡性四方面来理解。一则,客观性是公正性的重要衡量标准,核心在于穿透金融活动的表象,发掘内在的价值;当然金融创新本身可能处于动态演变过程中,这就要把握好效率与安全的跷跷板。
二则,专业性是公平公正的保证,在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大环境下,原有的金融要素、金融功能都在不断变革中,学科与实践交叉导致了传统的专业性遭遇多重挑战,因此必须抓好技术、数据、业务场景、风险、监管、生态等关键点,保持金融细分领域的专业性。
三则,程序的合理性是认证、检验检测活动面临的重要挑战,要提高金融标准评估评价活动本身的标准化和合理性,增强程序与信息的透明度,从而更好地得到市场主体的认可。
四则,平衡性需要做好多元利益协调,因为标准检测认证涉及标准研发机构、检验检测机构、行业协会、各类合作机构、获证机构、专家与消费者等众多利益主体,需探索建立最优的激励相容机制,尽可能保障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商业可持续和公共性的有效平衡。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相关研究
Author Related Research
相关研究中心成果
Relate ResearchCenter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