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理论支撑尚不足
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十周年论坛暨国际货币研究所2018新年报告会于今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次会议主题是新时代金融改革与开放。
杨涛在会上就区域金融中心城市提出的几个问题。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究竟构建一个区域金融中心城市所依托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在现实中看到,很多地方就是简简单单提出自己要做区域金融中心城市,要招商引资,要引进法人的金融机构。究竟是不是一个市场所承认的区域金融中心城市,背后有什么理论逻辑支撑它可能成为一个区域金融中心城市。他指出,区域资金流动指标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比如说北京跟上海都谈自己是区域金融中心城市,但从资金流动上来看,实际上大额资金流动都在向北京进行集聚,这个背后什么原因值得思考。
杨涛表示,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理论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有基础条件,经济基础、交通基础、基础设施、人文社会等等,另外一个能否衡量可能成为一个金融中心城市,还要对金融业态进行一些指标的判断,比如说机构的复杂程度,金融市场是否是脆弱还是完备的。
杨涛指出,当前的中国地方金融改革,面临一些新的情况。这些新的情况体现在很多层面,比如说过去地方要搞金融的集聚,想到都是数量型指标,都是规模,都是集聚各种各样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现在看起来这个是有问题的。发达地区金融发展,即本质上结构性资源供给跟需求之间不衔接的矛盾。如果简单考虑数量型规模型的指标,不考虑结构性问题,这样的地方金融发展肯定也是有问题的。
总之,杨涛认为,当我们说到某个城市要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城市时,其背后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有一些比较分析的理论支撑在里面。
演讲内容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