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聚焦 > 演讲 > 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的四个视角
Home > Foucs > Speech > 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的四个视角

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的四个视角

演讲者: Speaker: 杨涛 2019-06-26 2019年06月26日

杨涛: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受到黄院长的邀请分享我一点粗浅的观点。因为时间有限,我更多的围绕今天的主题,把之前自己围绕金融科技问题做的相关思考做一点简单的归纳。我的题目叫《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的四个视角》。

当前互联金融时代是否已经落幕?众所周知,我们现在反思互联网金融时代,当时十部委的意见里面写了很多概念要素,现在对它的边界是否要重新进行界定?比如P2P网贷我们一直界定为信息中介,现在新的备案思路否定了这个定位。就是互联网金融背后有多少属于技术与金融结合的内在规律,多少属于中国特色的东西,现在还值得反思和思考。

回到金融科技,FinTech的概念在国际上更加主流,更加表达了技术和金融的内在联系。当然,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经常用金融稳定理事会2016年初的定义作为起点,这个定义我不打算做深入的描述,我就想谈一点。这个定义一方面表达了技术对金融带来了全面的冲击,另外一方面,强调在具体应用当中仍需要遵循金融市场的基本规律。什么叫遵循基本规律?我自己的一个观点,一方面它表达的是金融虽然遇到了技术的冲击,但是并不是全面降低门槛,不是说所有的人都能做金融,风险管理仍然是它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很多人说金融科技的本质仍然是金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当技术已经对货币经济学,对微观金融理论都带来深刻冲击和影响的时候,未来依托于理论基础所做的创新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你认为是不可变的本质的东西,有可能是发生变化的,所以这也是我们需要着眼未来看的。

当然,从整个金融的发展史来说,现代金融就是一部科技发展史,这是毋庸置疑的。过去我们有金融信息化、电子化、IT化种种概念,现在快速迭代的新技术跟日益复杂金融要素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当前金融科技更加令人眼花缭乱的一些创新。对于这样一个金融科技发展的历程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可能有不同的归纳。比如我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IT+金融,实现办公化、自动化阶段;第二阶段产生了我们现在关注的互联网金融的业态,利用互联网渠道,很多主体可以做一些类金融活动,积聚大量的信息;第三阶段是3.0阶段,大型的科技企业进入到金融市场当中,它可以提供金融业务,由此改变了原有的格局;第四阶段是4.0阶段,真正运用金融科技解决原有的普惠金融短板。当然每个国家所处的阶段可能有差异,而我们国家更多的是处于综合性阶段。近期比如跟英国人交流,跟欧盟的人交流谈FinTech,他们关注的还是P2P、支付企业、另类金融、小额信贷这些东西。近期跟美国人交流,他们关注的是BigTechBig Tech进入到金融市场当中对原有的金融市场是否带来影响。我们1.0、2.0、3.0、4.0阶段都有,这也是中国特色的现象。

在这样一个概念基础上,我们关注金融科技有两个视角,包括技术和应用。谈到技术的时候有大云平移、ABCD种种概念,我们需要知道,技术本身的成熟度是不一样的,应用的角度,广泛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理解技术的时候,需要从技术的视角换位思考,看一下哪些是当前既具有应用广泛度又具有技术成熟度的应用,这是优先选择的。无论是技术成熟度还是应用成熟度尚不成熟,比如像区块链,在应用过程当中可能需要更加慎重一点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从另外一个视角,就是技术用到哪些业务和场景当中,慢慢形成共识的是,大家利用巴塞尔委员会对于金融科技业务的分类方式,支付结算、存贷款、资本筹集、投资管理、市场设施,基本涵盖了现有主要的金融业务活动,包括直接金融、间接金融、银行存贷汇。我们现在每年做一个金融科技的蓝皮书,基本上也是借鉴了这个框架逐步的深入。

基于中国特色理解金融科技的时候,我们经常还会做一个行业边界的分类,在海外很少有这种现象。因为我们要涉及到政策,未来哪些约束,哪些鼓励。所以在分类的时候,我个人建议不仅仅把讨论金融科技的时候就限定为纯技术企业,而是可能分为四大类提供金融科技行业的主体:第一类是银行、金融、证券、保险这些持牌金融机构,如果能够有效的利用新技术,既改造了自己的金融业务流程,又提供技术输出,那典型的是一类主体,海外大型的机构都转向了所谓FinTech的主题;第二类是互联网企业,BATJ具有特殊的模式,既可以做持牌业务,也可以做技术,还可以做类金融;第三类是类金融企业,可以给类金融组织、监管部门、政府提供技术支持的企业,当然这个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把整个技术产业链梳理清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里面有硬件服务商、软件服务商、服务集成商,还有着眼于传统信息技术的,有着眼于新兴技术的,这也是典型的分类;第四类是互联网金融和类金融组织,如果相对合规,而且能够有效利用新技术,也是一类重要的主体。

总而言之,我们理解金融科技,可以从行业主体的角度,也可以从一个技术端,一个应用端的角度来理解。当然,全球现在金融科技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迭代、快速创新的时期。从理论基础上来说,过去为什么金融中心会出现各国的金融竞争,是着眼于金融定义地理学,过去金融定义地理学还没有成为一个主流学科的时候就迅速的遭受了挑战。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时代,地理要素上金融技术的聚集不是那么必然,所以全球金融科技的创新和竞争日益突出。与此同时,中国在其中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状况,一方面我们符合了国际主流的技术跟金融变革相结合的趋势,另一方面,中国有很多特色的东西,有全球独一无二庞大的网民用户群体跟移动端用户群体,这也是其他国家没有的。另外,中国有独特的一些多层次的平台经济模式,因为你面临的监管环境是截然不同的。比如说中国这些支付企业走向全球,试图往新兴经济体走的时候还可以,往发达经济体走的时候都很难。为什么?面临你能不能形成中国特色的平台经济,在海外监管是怎么样的,银行是否跟你支付企业一起来玩这个游戏,我们要认清楚这一点。

在这样一个理解基础上,我们归纳一下未来金融科技服务实体有四个主题词:

第一是增长。

我们现在希望的金融科技创新不仅仅服务于金融本身,而且刚才几位领导都谈到,放在整个中国技术变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前提下讨论这个问题。金融科技更重要的使命通过资本的力量与金融制度安排,带动底层前沿技术进步,拓展多层次应用场景,间接通过提出技术的外溢性,服务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这可能是金融科技更高的历史使命。我们现在都希望发展新经济,也有领导说了,中国的数字经济对增长的贡献已经达到了30%,我认为这个概念非常值得商榷。如果说数字经济达到30%的贡献度,中国经济就没问题了,大量所谓的新经济实际上还是有泡沫的,甚至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我们如何真正发展新经济?比如说衡量标准新的技术内生动力、资源配置模式、产业发展模式、劳动力就业模式、消费模式、企业组织架构等等。这里面就衍生出新的生产和新的消费,讨论新生产的时候,我们现在要快速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避免过去这种粗放式的增长模式。谈论新消费的时候,也要考虑到我们现在消费拉动作用,很大程度上是消费金融的作用,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遇到很大挑战,是在下降的。所以我们刚才说的金融科技未来如何真正促进新生产、新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这是它安身立命着力的点。如果利用的技术只是放到了过去存在问题的领域,比如房地产某些衍生产品创新过渡过度的领域,本身这个金融科技安身立命之本就值得商榷。

第二是效率。

不管谈什么样的创新,都要改善原有金融业态、金融服务的效率问题,解决原有金融服务的短板。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市场化机构不管很多人谈的怎么样眼花缭乱,你都要对号入座,看一下能否解决经济学、金融学本科教材当中对于金融的一些判断。金融是什么,金融做什么,金融缺什么。金融缺什么?传统金融之所以需要专业化中间服务,就是要解决交易当中的信息不对称,搜寻成本、匹配效率、交易费用、规模经济、与之相关的风险定价等等一系列问题。如果我们现在利用的这些金融科技创新有助于缓解这些矛盾它就是一个正面的、积极的。由此,为什么金融科技创新会存在?这个图就可以更深入的描述,就是现在大部分传统金融当中的有一些痛点问题。新技术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叠加到业务流程当中是有助于缓解这些痛点的,这是衡量金融科技能否站得住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第三是普惠。

普惠这个概念谈得非常之多,也有泛滥之嫌,有广义的普惠还是狭义的普惠。从过去的互联网金融到现在的金融科技,一种产品究竟是不是普惠的,经常会引起很大的争议。因为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它针对的是特定群体。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有人说像余额宝,它针对的是所有群体都降低门槛。我们现在强调普惠指的是什么意思?就是更多的真正促进金融科技来解决原有金融服务当中那些三角地带, 那些短板,而不是更多的利用行政性手段、行政性模式来解决问题。特别是过去整个中国金融增长从金融业增加值的角度来看,大家看到按照规模指标来说全球都不低。为什么老说中国金融存在问题?更多的还是结构化问题,结构化问题的核心就是普惠问题,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第四是安全。

从互联网金融、持牌金融机构,这些年金融轰轰烈烈不断发展,后来很多都出现了问题。一旦出现了问题,过去取得的成绩似乎灰飞烟灭,这给我们带来深刻的理解是什么?金融创新、金融科技创新、互联网金融创新如果离开了安全底线这个创新还不如不做,最后肯定对居民跟企业福利带来负面影响。从e租宝到ICO,带来了众多的深刻影响。

要理解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要看金融科技带来的风险究竟是什么,然后才回到我们如何把技术用到风险管理当中,这是两个不同的视角,有时候要避免混淆。金融科技带来的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的角度更多的需要关注系统性风险的冲击和影响,哪些是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有时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大家都知道,前两年对于货币市场基金是否纳入MPA大家有不同的探讨,特别是随着余额宝等等的兴起,支付叠加在理财功能当中,究竟有没有系统性冲击不同的人判断不一样,这个需要研究。而非系统性风险风险更多,既有原有风险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变化,也有一些新的风险特征。

从政府的角度怎么样来监管?我觉得更多的是关注系统性风险问题,尤其是这样一些产品和业务对于整个金融体系是否带来同时同因链式反应的一些传染,这是金融机构大家关注多的。当然,大家都希望在宏观角度能够利用新技术解决系统性风险难题,这个我觉得是很难的。在解决系统性风险危机上存在很大困难,因为过去监管者已经把试图用复杂网络系统试图来研究系统性风险,但是涉及到人性、政治各方面的因素很难。真正能够做的是在微观审慎方面做一些事情,来解决的验证问题,监控行为问题,更有效的及时对机构可能出现的风险要素做出反应问题,这是监管科技能够做的很多事情。比如说验证、汇报、数据抓取、监控、风险分析、一般性合规流程等等,这个我觉得是从政府角度、监管角度着眼的问题。

谈论到安全,还有一个小点就是微观视角、行业视角也面临这个问题,因为现在欺诈无处不在。过去我们说反欺诈,大家认为很多诈骗者人都是土八路,但是现在一大批来自于MIT、哈佛等国外有些的博士,过去跟VASIVISA这些机构进行对抗的,现在很多人到国内很多人薅羊毛,未来几十年国内外面临的反欺诈形势非常严峻,你认为是土八路的这些人,实际上是国际上很优秀的从事灰色产业的人才。由此衍生出所谓智能风控的重要性,这是安全。

最后小结一下,我认为当前是金融科技发展的窗口期,既要避免重蹈互联网金融的重蹈覆辙,又要抓住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包括十个方面:一是要形成理论研究与共识,这是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重要问题,现在没有形成共识,大量的理论模糊;二是法律法规;三是监管底线与政策边界;四是数据信息,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信息模糊保护,这是大趋势。另外一方面,离开数据信息的利用,整个金融科技创新就没有生产要素了,如何把握好这个关键点;五是底层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场景的拓展与对接;六是如何真正的服务实体,弥补短板;七是金融科技标准化的建设与指引,这是重中之重;八是金融市场信息信用等关键基础设施;九是新形势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十是金融科技人才,我们感受特别深刻,有些院校在推动金融科技专业,但是做不好有可能成为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即失业,这个领域变化非常快。另外一方面,中高端的在金融和技术领域。

总而言之,对于未来我们信心十足,要从开始进行有效的甄别。以上是我粗浅的分享,请各位批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