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聚焦 > 演讲 > 金融创新外部条件急需完善
Home > Foucs > Speech > 金融创新外部条件急需完善

金融创新外部条件急需完善

演讲者: Speaker: 杨涛 2016-11-15 2016年11月15日

金融创新外部条件急需完善

杨涛:谢谢主办方的邀请!刚才几位来自监管部门、行业中小企业协会的领导与专家已经做了高屋建瓴的讨论,尤其最后蔡主席谈到,金融创新,金融变革如何来评价它与实体经济结合的程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我围绕今天的主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想法,这和我前段时间的研究是相关的。题目叫“金融技术与金融创新多维度”。

历史上,我们经历过对不同阶段金融创新的探讨,上世纪末,当时有一段金融创新、金融市场化的热潮,但由于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3·27”国债期货事件,使得政策层对金融创新有了一些看法,也使得后期金融创新产生了一些停滞。2008年之后,金融危机又使得我们进一步反思金融创新。

我们一方面认识到金融创新可能会带来风险和挑战;另一方面相比其他国家来看,我们在创新方面仍然有大量需要做的工作。

需要注意一个背景,谈创新时我们会想到教科书当中有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产品,这些产品我们希望它能够在现实当中达到很多目的。比如价格的发现,风险的管理,但在现实当中为什么会出现南辕北辙呢?所以,金融创新会遭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状况,这些产品和服务发挥作用的外部条件急需完善。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监管的协调,需要我们对金融创新更加多元化的考虑,需要看到金融技术一方面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金融技术本身可能是中性的,但如果外部条件和规则不完善,它有可能产生一些负面的作用。这是我谈这个问题的背景。

在这个问题背景基础上,如果我们希望利用新技术来构建金融强国,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哪些重要的元素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培育“主权”公信力突出的大国货币。

货币体系稳健,货币在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一方面会带来更多的责任,另一方面它是金融演进一个必然伴随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新技术对于推动货币完善,货币自身的改革也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第二,技术和制度“顺动驱动型”金融创新。

技术对金融的挑战已经经历了几个世纪,姑且不说早期的电报和电话对金融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往来信息已经对金融业组织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未来它仍然是一个重要主线。与此同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与技术所伴随的金融交易制度其实某些情况下更加重要,它意味着新金融就是技术支撑导致的共赢、持续的金融交易规则。

第三,新技术的引领下如何提升国际化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各个国家对金融科技创新的背景,创新的潜力做了一个判断,认为中国在潜力榜里面还是比较突出的,仅次于美国列居第二位。与此同时,过去我们判断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是否有国际竞争力,经常是以它是否有国际金融中心来判断,自上世纪末期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IT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金融地理要素变得不重要,有些人说地理已死。这意味着未来会跳出过去简单的金融地理集聚和辐射的概念,当金融交易从资金端到资产端,到整个中间交易环节都可以依托新技术新网络进行构建的时候,国家的金融在全球获得新竞争力需要一定程度的转换思路。除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传统思路下推动的改革之外,如何结合新技术来提升国际化影响力又是一个重要挑战。

第四,打造坚如磐石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像高速公路一样,要想致富先修路,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还需要大量体制分割,抵消运行等现象,我们需要利用新技术,全面提升其服务效率,努力促使金融资源流动从“陆运”向水运和空运演变,包括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体系、移动支付产品的全球竞争、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都是新技术的重要着眼,不仅是中国面临挑战,美国从监管者到学者也不断提出自己面临的挑战。

第五,不断健全和完善金融软环境。

大数据背景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反洗钱、会计、评估、互联网时代的征信体系建设,这都是软环境,只有软环境完善,未来在这样的土壤上才有可能生长出来更加健康而不是扭曲的生态。刚才李部长谈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自身可能就会面临从传统的亲情、信用文化到现在市场文化转换的挑战。

第六,从重金融规模转向重金融结构与功能。

过去,我们在金融强国诉求当中经常谈的是规模问题,比如资产规模、上市融资规模、IPO规模,今年的货币运行怎么样。但未来我们必须更重视结构,因为规模在全球金融发展结构当中会迅速灰飞烟灭,而且对实体也不一定有好处,所以我们要摆脱大干快上的思路,这没有任何意义,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也值得商榷。

第七,实现金融与实体部门的共享共赢式发展。

二者如何真正构建共享共赢的生态,如何资源双向互补,如何利用互联网产业资金金融的资源信息模式,真正把金融部门和实体部门长期利益结合在一起,这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第八,建立全新的监管机制与政金关系。

一方面要强调,政府要减少对金融部门的“父爱主义”,要重构更加健康的政金关系。我希望大银行都去做中小企业融资,这在某种情况下是值得商榷的,但有一些硬杠杆会带来低效和不良,使资金不一定流向急需资金的企业里,但对部分中小微企业过度授信,这都是政府好心办坏事。考虑到新型金融风险往往在监管交叉或空白地带更易积累,所以要从主体监管到共振监管。

第九,提升金融体系的弹性与危机恢复能力。

因为金融风险是难以规避的,只能说风险的积累不要到系统层面产生对稳定性的挑战,但或大或小的金融波动未来有可能成为常态。新技术究竟是增加了风险还是减少了风险,这一直在学界都有争议。

这里面有很多矛盾在里面,既然风险是各方最担忧的,当谈到新技术运用于新金融时,脑海里不仅仅是理财、投资的问题,还有支付清算基础设施,还有风险管理本身就是金融重要的功能。如何在行业层面、产品层面推动技术与风险管理产品的结合,这是一个重要挑战。比如保险相对整个应有的金融业需求严重不足。

新技术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领域当中,一方面我们关注的可能是短期的治理,让信息透明,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构建一些风险管理的内在稳定器,让它能够长期地、持续地、稳定地、自发地运营。


未来金融技术在金融强国当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需要我们对基本原则和方向进行更有效的把握。以上是简单的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多批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