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聚焦 > 演讲 > 金融资本与古建筑领域相融合大有空间
Home > Foucs > Speech > 金融资本与古建筑领域相融合大有空间

金融资本与古建筑领域相融合大有空间

演讲者: Speaker: 杨涛 2018-10-30 2018年10月30日

杨涛就金融助力古建筑保护这一议题提出了四点思考:一是要明确金融资本与古建筑相融合的边界、范畴,明确金融资本进入古建筑领域要保护的客体和运行主体;二是基于保护视角来说,相应的金融支持在某种意义上需要带有政策性的属性;三是要把古建筑的精髓转化为现实消费、生产当中一系列的产业联动作用,从而增加金融介入的领域,但同时也要把握好介入的边界;四是应思考依托于古建筑进一步拓展的园区或者平台,金融能够得到哪些进一步拓展的场景。

此外,杨涛还提出,金融进入到古建筑等一系列直接或者间接的商业生态当中,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金融产品,它需要的是标准化,需要是有效的第三方评估。因此,若想金融资本与古建筑领域更好融合,无论涉及到对接的领域有第三方评估也好,有更好的信用体系也好,更好的估值也好,这样的软性基础设施都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为发言实录:

杨涛:谢谢宋老师!也谢谢《财经》的邀请,本人不是研究跟古建筑相关的专家,但是可能因为我们每年都有文化金融的蓝皮书,非常容幸受到主办方的邀请谈一点思考。

跟刚才几位专家的思考有类似之处,自己理了一下思路,在相关问题上我觉得似乎要关注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在讨论金融资本与古建筑相融合的时候,我们需要从这个概念、边界、范畴里面要明确几个东西。比如说我们金融支持需要的是什么样的金融服务?因为通常我们讨论的是融资工具,融资工具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债务型工具、股权型工具、证券化融资等,似乎都有独特存在的价值。初次之外,金融服务不仅有溶还有担保等等这一系列的工具手段。从古建筑保护的角度来说,哪些工具手段在什么场景下如何用,这是需要对号入座反复思考的。

另外一个方面,作为一个外行金融资本如果进入到古建筑领域要明确两个概念,第一保护的客体是什么?第二运行主体是谁?可能古建筑的边界需要进一步的甄别,或者是某一些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某一些是准公共物品,某一些私人品,刚才董老师都谈了。再比如对于不同的古建筑拥有主体,可能跟金融合作的方式又是截然不同的。每一种不同的古建筑产品可能对应的金融资金的特征也是不同的,第一天需要从概念边界方面予以进一步的澄清。

第二方面,如果基于纯粹的古建筑保护的视角,它所能够得到金融资源的支持,我个人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窄的,尤其是基于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重要的古建筑来说。因为金融要介入,它本质上要追求商业模式的可持续,追求市场有盈利,如果说本身只是基于保护这样一个单独的目的,那么我觉得可能介入的资金除了政府财政性资金之外,可能更多的是具有政策性、开发性这样一种资金形态,以及相应政策性的保险、担保这样的模式。当然在考虑保护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相关的还是传承,因为保护不是一个静态过程是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这时候很多专家都谈到过,类似于信托等等一些机制,它似乎也是可以引用的,这是第二个观点,如果纯粹基于保护视角来说,相应的金融支持某种意义上需要带有政策性的属性,而不是说纯粹商业性金融的支持。

第三方面,如果说在发展中讨论保护的话,这样一个金融所对应的场景就可能进一步的拓展。因为所谓保护似乎不是一个机器保护的概念,而是说如果能够从发展的视角把它融合到现有居民生活当中、消费当中、旅游当中、民生当中,把古建筑的精髓能够转化为现实消费、生产当中一系列的产业联动作用,我觉得可能金融介入的领域就会更多一些。这领域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刚才王主席谈到的,类似于以园区的模式,因为过去中国在城市发展当中遇到大量的问题,有一些项目是不挣钱的,有一些是和地产相关,往往人们用能赚钱的领域补那些不赚钱的领域,做打包性产品的设计,客观来说是中国整个城市化进程当中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

当然,面对这种现象如何把握好边界就很重要,一方面像王老师说的不能够过度商业化、过度烂用,使得它古建筑以及所蕴藏的文化内涵遭到冲击。另外一方面,你如果希望社会资本介入,更多的就需要用这种平台、园区、产业链的角度进行多元目标的搭配。有一些是基于成功目标,有一些在实现公共目标同时,可能带动了旅游,带动了会展,后面这些往往是可以用更多的商业性资金,商业性资源与之匹配的,这就使得有所进一步的开阔。

第四方面,在这样的基础上是否可以进一步拓展,考虑金融可应用的场景。因为金融创新核心理念就是应用场景的问题。我们在思考依托于古建筑进一步拓展的园区或者平台,我们又能够得到哪些进一步拓展的场景。所谓这个场景归根到底它要在金融上产生价值,最终无非就是说面对企业,面对居民,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比如说我们看到大量过去所谓的文化类的产品,它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而且是带来各种各样衍生这样附加的产品链。面对古建筑,比如说以故宫为代表,有没有更多衍生的产品链能够带动大家的需求,这就是一个重要的视角。

再比如从居民的角度来讲,无论是从消费金融角度,还是财富管理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以故宫为代表有大量的产品走上线上数字化,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甚至能够跟财富管理有一些概念结合起来,我觉得也有大量拓展的空间。这里面有一些虽然有点不靠普但是比较有意思的案例,比如说有一个美国人把月球以概念的形式卖美国的老百姓,每个人给他一笔钱拿一个证书,这些人不是说非常傻,但是依托这种方式表达了一种寄托。

主持人(宋斌):单院长上午讲虚拟的在故宫里面买块地盖房子,异曲同工。

杨涛:对,古建筑不是冷冰冰的东西,而是文化的传承,如果通过合规的商业模式能够延续下去,它的空间就是巨大的。

最后一点,就是金融进入到古建筑一系列直接或者间接的商业生态当中,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金融产品,它需要的是标准化,需要是有效的第三方的评估,需要的是场景能够被各方有效的评价它的风险,评价它的现金流。所以我觉得这个发展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涉及到对接的领域有第三方评估也好,有更好的信用体系也好,更好的估值也好,这样的软性基础设施都是非常必要的。

总而言之我自己对于这个问题有点粗浅的感受,我前两天在金融街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在金融街来来往往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注意在银行边上有一个古城隍庙,在城市所一流的古建筑给人的对比反差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城隍庙是保护神,我觉得留到今天是值得人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