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研究评论 > 抗疫带热线上开户
Home > Research > Research Comment > 抗疫带热线上开户

抗疫带热线上开户

作者Author:杨涛 2020-03-04 2020年03月04日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冲击,也对金融服务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综合来看,未来经济金融体系或许呈现三个方面的变革趋势。一是更重视数据优化与标准化,运用大数据方法以解决信息不对称,为数字化时代奠定重要的生产要素积累;二是金融业将进一步拥抱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产品与服务的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三是新技术难以“单兵突进”,离不开制度规则的合理、透明、规范。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冲击,也对金融服务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综合来看,未来经济金融体系或许呈现三个方面的变革趋势。一是更重视数据优化与标准化,运用大数据方法以解决信息不对称,为数字化时代奠定重要的生产要素积累;二是金融业将进一步拥抱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产品与服务的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三是新技术难以“单兵突进”,离不开制度规则的合理、透明、规范。

 作为支撑金融体系健康运行的基础设施,支付清算体系也应顺应这些趋势,不断推动数字化时代的“自我赋能”。事实上,支付行业在抗疫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有效提升了“非接触式支付服务”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短期与中长期挑战。

例如,2月1日央行等五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要求确保全国范围内支付清算通畅运行,加大电子支付服务保障力度;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在疫情防控期间,采用远程视频、电话等方式办理商户准入审核和日常巡检,通过交易监测强化风险防控。再比如,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要积极推广线上业务,强化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小程序等电子渠道服务管理和保障,优化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务。在政策支持和现实压力下,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最近一段时间,各银行机构线上业务的服务替代率平均水平达到96%。

众所周知,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包括大额支付系统、零售支付系统、证券清结算系统。其中我国面向个人的支付服务创新已经在全球领先,在疫情冲击下也保持了线上业务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尽管线上化产品已覆盖多数企业对公业务,但由于业务个性化强、监管约束等因素,其线上化程度仍然有限。

当前在疫情影响下,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银行可在有效防控风险、准确识别客户身份和开户意愿的前提下,探索综合运用远程视频、人脸识别、电子证照、企业信息联网核查和大数据分析等安全有效的方式,通过电子渠道为单位办理开户、变更等账户业务。但疫情结束后,银行仍需及时联系客户补齐相关手续。

应该说,在对公账户领域一直存在许多痛点问题,使得线上化不仅要着眼短期压力,也应考虑中长期“顺水推舟”加快改革。一则,原有企业开户流程总体来看仍然复杂,周期较长,且对公账户的大额交付通道在下班后及假日的部分时间均难覆盖。二则,许多涉及大量中小企业主体的供应链平台交易无法全流程线上化,必须通过线下网银或银企联转账的方式付款,财务人工认款、平台方人工进行订单核销,影响了交易效率。

由此可见,推动企业在线开户、对公账户电子化等,一是对于银行业影响深远,能促进相关业务适度摆脱线下柜面,实现在线化运行。二是适应了客户习惯变化。过去这也是对公账户服务线上化的主要约束之一,如今在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客户也慢慢习惯并更愿意线上进行业务沟通和办理。三是能更好地提升小企业服务能力,助力平台型产业链金融快速健康发展。四是针对“面签”的技术解决方案也逐渐成熟,包括人脸识别、多因子身份认证等身份识别技术,以及视频双录、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合同等。

当然,即便是疫情之后进一步推动改革,也需充分考虑效率与安全的平衡。首先,银行账户管理是防范洗钱、欺诈等活动的首道防线,不管开户机制怎么演变,都始终需把账户实名制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其次,由于各银行的综合能力差异较大,也应选择少数资产质量、管理、技术、风控水平较强的机构,进行局部远程开户试点。再次,为了提高银行对优质客户的甄别能力,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也可引导大型优质电商平台、面向中小微企业的Saas供应链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等,协助开展对公账户的试点工作。此外,进一步推动相关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在国家和行业层面更加“过硬”,也是保证企业客户身份和行为真实性的关键。最后,与远程开户有关的配套法律规则、银行内控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以制度形式认同和保障电子单证、影像、签章、数据的合规性、合法性,明确一旦出现问题如何归责等,从而既管控好银行的风险,又能保护企业和消费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