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聚焦 > 演讲 >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文化融合与共赢
Home > Foucs > Speech >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文化融合与共赢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文化融合与共赢

演讲者: Speaker: 杨涛 2017-05-22 2017年05月22日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文化融合与共赢

杨涛   时间:2017-05-02   来源:杨涛IFB

说到丝绸之路,我突然想起来以前读过耶鲁大学一位女教授汉森写的关于丝绸之路的书,书的核心意思就是换一个视角来看丝绸之路这样一个概念。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她认为历史上丝绸之路实际上没有一个非常明晰的路,而是一些分布在各个地方、比较碎片化的一些贸易活动。第二,丝绸他认为也不是当时主要的交易产品。第三,与商贸活动相比,更加重要的可能是当时的宗教、文化、技术这些方面的一些交流。

首先,这个也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考,印象中有人建议她写出他那本的时候,不要叫“丝绸之路”,好像叫“中亚贸易”之类的,她说如果改名的话肯定这个书卖不出去了。不管怎么叫,带给我们的思考,就是在讨论一带一路时,可能要“从大到小”。什么意思?我们现在推动“一带一路”发展的战略,考虑的更多的是一些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一些比较宏大的叙事,一些按照既定的想法,逐步推进的过程。现在适应这个时代特殊的背景,可能更多需从一些比较小的地方着手,小的文化产品,一些碎片化的、在“一带一路”沿线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这可能是未来考虑的着眼点,这个工程是国家战略的东西,但是真正有所深入推进的可能是一些具体的着眼点。

其次,应该从政府推动到民间推动,正如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一样,最早成立了西域度都护府来推动保障丝绸之路,无论是讨论玄奘取经还是其他贸易活动,我们发现,更多还是基于民间为了经济利益或者文化追求就,而推动的这样一些活动。由此,未来我们可能更多需着眼于民间,进行更多的换位思考,看一下别人究竟需求的是什么,而不是单方面的从供给来推动,这可能就需要我们对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下的文化,市场需求给予更精准的分析与判断。

具体而言,未来这种文化的需求与影响,不一定从供给侧层面、简单的想当然,不管是好还是坏,更多需要我们从对方的角度看一下,究竟哪些东西能产生实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梅花与牡丹是我们所希望做的、文化交流的一个核心抓手。这时候就遇到一个问题,即过去中国传统文化对梅花与牡丹都有一种解读,其背后可能是包容坚忍开放等等观点,但现在如果在“一带一路”的范畴内讨论这个问题,可能需要用国际化的视角来重新进行解读。在全球来看,我们在文化层面能够产生影响的,有专家也提到,有两方面的东西,一方面就是别人不知道的,觉得发展中国家有什么特殊的东西,特别是有一些阴暗的东西,这些是一些具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可能产生吸引力的。另一方面,能产生人类共鸣的东西,什么终极的命运,人类面临的博爱或者其他巨大的矛盾冲突。所以,我们如何在新的语境下找出梅花与牡丹的感染力,特别是共识层面进行更加重新的解读,就变得更加重要。

第四,所谓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一开始说文化交流考虑的是走出去的问题,现在看来走出去也不那么容易,应当先把自身做好,把自己的城市做好,把自己的文化做好,把自己的影响力做好。在你现在已经在全球辐射力比较强的情况下,人家来到你这里,看到你的传承,自然这种影响力就要会浸透在各个层面。我们现在无论在城市改造,还是各个层面,如何体现文化的传承、避免与历史脱节等,都是很重要的。

开场的时候提到小书店,为什么引起我自己的共鸣?因为以前最喜欢到一个城市之后,有时间就泡在书店里。一个胡同角落的书店,可能代表了那种传统文化中带有一点温情的记忆。总的看,我们在讨论文化对外的影响力,对外传播的时候,更多应思考你在已有的现代化过程中,做好一些自己的事情已经足够了。

第五,谈了这么多务虚的东西,最后在资本与项目方面如何落地,究竟能整合各方资源做一点什么事情,这可能是实打实的,也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思考的。


以上做一点简单的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