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杨涛: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需多方考量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工作。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印发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再次肯定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回应了民营企业的重点关切,针对民营企业的痛点难点提出了系列政策举措。一个多月以来,各部门推出了系列配套举措,取得初步成效。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金融是重要一环。文章指出,在坚持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大前提下,也需要进一步考虑政策思路的“对症下药”。
日前,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工作推进会顺利召开,人民银行也在牵头制定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对稳定经济增长的价值日益突出,尤其是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主体,也是强化经济内生动力的主要力量。因此,改善和强化民营企业金融支持,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看到,此次推进会提到持续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包括要求金融机构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加大相应考核权重等。对此,在坚持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大前提下,也需要进一步考虑政策思路的“对症下药”。
一方面,现有民营企业贷款已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不应再简单追求规模扩张。据统计,2022年新发放企业贷款超过一半投向了民营企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23.6%;2023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新增15.73万亿元,6月末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3%,同期的民营企业贷款新增5.5万亿元,6月末余额同比增长13.1%。由此,在支持民营企业贷款增长同时,更需要注重结构性的优化,因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融资状况可能有较大差异。例如,在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处于较高水平,房地产类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多数以高负债模式运营;而部分行业的民营企业、科技型与中小微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则可能获得信贷支持相对不足,也应是金融支持的重点。
另一方面,应减少行政性的、约束性的增量指标,避免政策实施“过犹不及”,而要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我们认为,与快速推升民营企业贷款规模相比,更为重要的是保障民营企业贷款的持续、稳定、及时、适度,防止大起大落,这样才能有助于服务民营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当前,要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获得感,还需系统梳理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痛点问题。从需求侧看,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缺乏的不仅是融资,更为重要的还有其他要素。例如,中小民营企业普遍生命周期短、持续发展能力弱;许多民营企业的人才储备、管理能力弱,难以主动发掘、培育和提出自身的金融“有效需求”;普遍经营能力弱,产业依赖性高,数字化程度相对低等。对此,金融机构更需探讨“融资+”的增值服务创新,协助民营企业突破发展“堵点”。从供给侧来看,就机构而言,面向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支持还有所不足;就期限看,中长期金融支持有待强化;就产品看,风险管理、信用增级服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就模式看,金融机构间缺乏有效信息互通,也难以针对民营企业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由此,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重要命题,而科技与数字化的力量对于提高金融供给效率也是“必选项”。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相关部门都强调要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扩容增量提效。我们认为改革的重点,一是扩增量,因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相对仍然有限,据华福证券统计,截至2023年7月21日的存续债规模合计23.53万亿元,其中民企债仅0.93万亿元。二是调结构,如房地产、非银金融、银行、电子等的民营企业债存量规模较高,还有许多行业迫切需要增加这一比重。三是重增信,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促使民营企业提升债券融资信用等级,并使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愿意参与到其债券融资服务中。
当然,要真正“鼓励和引导机构投资者,尤其是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债券的配置”,一方面需持续加大优质民营企业的债券发行供给,激发市场的良性需求动力,另一方面则需在优化信息披露、交易机制、市场开放度和活跃度等方面做文章。
总之,强化支持民营企业是回归金融体系的“正常功能”,当未来这一研究主题不复存在时,或许也就意味着我国金融业实现了更高质量的发展。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相关研究
Author Related Research
相关研究中心成果
Relate ResearchCenter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