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聚焦 > 采访 > 精准匹配小微金融供给与需求
Home > Foucs > Interview > 精准匹配小微金融供给与需求

精准匹配小微金融供给与需求

受访者: Interviewe: 杨涛 2018-10-29 2018年10月29日
“最先一公里”说近不近,“最后一公里”说远不远,但对于小微企业融资而言却都是个不小的难题。遇到难题,如何破解?

全国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电视电话会议给出了八字方针:“综合施策,精准发力”。那么,在金融机构实际工作中,如何把握一个“准”字,切实往“小”上转,打通“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

近日,围绕这个问题,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他认为:“金融机构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要理清需求是什么,供给是什么,中间的环境保障是什么,实现供给需求精准匹配。”

杨涛,经济学博士,研究员。拥有中国律师及注册会计师资格。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完成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学术组织委托的30多项重要课题研究;多次参加国家各部委、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策咨询会议。

《中国金融家》:如何认识小微企业融资难?怎样把握一个“准”字,找准小微企业的“痛点”、“难点”,进而在精准发力上下功夫?

杨涛:小微企业融资难并非是新问题,无论是从全球来看,还是从中国来看,这其实都是个老问题。在任何国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都是难题,这个“难”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只是说每个国家“难”的程度有所不同。在我国,可能“难”的程度相对高一点,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各方面体系相对较为完备,而我国无论是金融体系还是企业发展目前都处于成长过程中。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比别人更难一点”的情况。小微企业具有一些先天的劣势,风险控制、抵押担保、项目回报、稳定规范等方面都是小微企业的弱项。实事求是地讲,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本身就是优胜劣汰,退出市场的数量也不少,每天都有小微企业无声无息地成立、无声无息地消亡。

认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个起点,就是要看清问题的本质,避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变成所谓的“运动式”,避免变成所有小微企业都要给予金融支持而全都不能死掉,因为这与市场内在发展规律是南辕北辙的,还是要按照符合市场规律的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中国金融家》:金融机构在深化小微金融服务过程中如何因“时”制宜,更好地优化融资结构,配置金融资源?

杨涛:按照时间周期划分,小微企业发展将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金融需求。但透过时间看本质,从广泛意义上来讲,小微企业金融需求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融资需求,包括债权类融资需求和股权类融资需求等。

第二类是风险管理需求,如保险和担保等。

第三类是信息功能需求。小微企业本身就在信息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如利用金融的专业能力有所不足、搜寻金融信息的能力有所不足、达成金融交易的能力有所不足等等,这些信息能力问题就产生了强烈的信息功能需求。

这三个层面的金融需求实际上都是金融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每一个层面还需要大量符合小微企业特征的产品创新尽快跟上。

与此同时,金融服务的生态基础也非常重要,比如信用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等,这些环境要素完备之后才能保障小微企业金融需求得以满足。

《中国金融家》:在需求层面明确之后,金融服务如何从供给层面对接这些需求?

杨涛:金融机构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同样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在供给层面,可以细分为两个视角:

第一个视角是供给主体。

主体层面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并不是简单地利用行政性指令去支持,这种效率不一定高,而是要发挥多层次主体的作用,打好金融供给的“组合拳”。

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主体,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政策性金融形式。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它的逻辑与商业性金融不同。政策性金融不单纯地以市场化盈利为最大目标,而是兼顾盈利与政策性、公益性、社会性目标并保持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政策性金融存在的基础、安身立命之本。

二是政府承担一定成本让市场化机构来做。也就是说,利用市场化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同时政策给予一定的成本弥补和保障,如贴息和其他政策支持等,让其按照市场化原则来办事。

三是纯粹市场化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这要避免运动式与行政式指令。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金融机构是否具有较高的风险控制能力和信用融资能力,外部信用环境能否保障金融机构有效判断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小微企业自身能否完善财务、人事、管理等。基于这些因素,金融机构需要做的是,按照市场化经营规律,把握服务实体经济基本原则,寻找一些能够改变原有效率的切入点,如环境要素、技术因素等,进而增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金融业需要在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把政策性金融、政策引导市场、纯市场这三个不同的供给主体逻辑理清理顺。

第二个视角是金融产品。

从债权类产品来看,我国仍然是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债权类融资为主要手段,包括贷款、债券、票据、中小企业集合信托等。债权类融资,讲求的是固定收益,考虑的是风险问题,难以承担商业可持续发展之外的额外风险。因此,有时候并不一定非要采用债权类融资方式来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也可以利用其他类型的金融产品。

从股权类产品来看,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种类型的融资,充分发挥创业板、新三板、PE/VC等股权融资力量,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从风险管理类产品来看,过去大家可能过于关注融资本身,对其他一些风险管理类产品重视不足。下一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保险和担保等风险分散手段,由保险担保类机制、按照阳光化思路来推进,从根本上把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风险予以分散。

《中国金融家》:在您看来,需要以什么样的方式,从环境层面改变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杨涛:我认为,需要用市场化方式来化解。

一个是环境要素,如改善信用环境、信息环境等,它们本身就是可以撮合交易、促使交易更加顺畅的机制。小微企业普遍缺乏抵押物、担保物,不能做抵押融资,只能做信用融资,而信用融资离不开这些基础要素的支撑。

另一个是技术因素,它可以从根本上提升金融效率,提高规模经济,降低费用成本,拓展服务边界,使原有小微企业融资业务中的难题得到缓解,对不同层面的影响都是深刻的。

《中国金融家》:其实初创期、成长期的小微企业是最艰难的,它们现金流匮乏、轻资产、无抵押、无担保。金融机构应该怎样哺育这类小微企业,帮助它们走得更长远?

杨涛:初创类小微企业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既有高成长性的,如与高新技术有关的企业;也有非成长性的,如餐饮服务企业等。

从全球来看,非成长性的初创类小微企业融资都很难,大多是靠内源融资、亲情融资,周边人凑点资金。他们要想获得金融机构支持,主要还是依靠社区银行。由此来看,我们国家也需要形成社区银行机制,依靠真正的小银行,形成小微企业融资的服务格局。

再看高成长性的初创类小微企业,一是要稳妥适度依靠商业银行信贷融资。商业银行要找准战略定位,做好风险承受能力判断,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前提下发展小微企业信用融资。二是依靠股权融资,特别是风险投资。无论是在欧美国家还是在新兴经济体国家,高成长性的小微企业主要是依靠风险投资者的推动,这是一个共性趋势,我们国家也应该把握好这一趋势。三是依靠投贷联动。金融机构应借鉴美国硅谷银行模式,将贷款发放与风险投资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产生互补效应,进一步实现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更深层次的合作与认识。

需要强调的是,服务初创类小微企业,金融机构要避免过去的大杂烩、一起上,要学会细分市场,关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以及企业的不同阶段的金融需求情况,提供与之相匹配和相适应的金融供给。

《中国金融家》:金融机构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

杨涛:从目前来看,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信贷产品确实存在“同质化”问题,缺乏“核心秘籍”,但这并不能阻碍创新的步伐。金融机构在某个行业、某个区域具有比较优势,更了解情况,差异化就是“差”在这些方面。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在现有情况下进一步挖掘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异化”,如:在支持小微企业过程中,抓住自己真正稳定的核心客户群,选好对象,提高针对性,避免大把抓,结合自己的特长,着眼于自己能做的那些事。针对小微企业进行产品流程设计,提升服务的便利性,并将风险防控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事实上,金融机构要做的不仅仅是发放贷款和收回贷款,而是协助小微企业打造企业文化、规范发展、助力成长,形成中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共同成长。

《中国金融家》:您反复强调技术因素,我们还了解到您也一直关注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请您谈谈金融与科技“跨界融合”的影响和作用,金融机构应如何用互联网思维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杨涛:毋庸置疑的是,金融机构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也需要金融与科技的“跨界融合”。技术对金融的影响是全面的,它既影响到金融业务和产品本身,也影响到环境要素的变化。

新技术将对信用体系产生重大影响。过去讨论征信,大家都是用结构化数据,比如说看企业的“三张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后来,我们发现原有数据不足以让金融机构判断一家企业的状况,就随之延伸出来看其他的一些“表”——水表、电表等,这些“表”也能反映出问题。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我们更多利用非结构化数据来判断企业信用状况。在信息时代,一个企业可能有大量信息显现在网络上,新的大数据征信正是利用这些信息来判断信用轨迹和信用状况。

同时,新技术还给信息交流环境带来变化。以前做生意都是业务员坐着火车到处跑去拿订单,过去金融机构服务基层的小微企业也是这样“靠脚板子”。如果进一步推动信息层面的发展,建立信息数据库、金融与企业对接平台并及时公布金融政策补贴措施等,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将对信用环境改善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金融产品层面,新技术应用最直观的作用,就是解决成本效率问题。在小微企业融资的业务流程中,金融机构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减少贷前、贷中、贷后的人力成本投入,提升工作效率,保障业务流程的合规性和安全性。只有改变原有的成本、效率与风险特征,才能降低“门槛”,促使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