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论文 > 商业银行“互联网+”创新
Home > Research > Paper > 商业银行“互联网+”创新

商业银行“互联网+”创新

作者Author:曾刚 2017-02-14 2017年02月14日
渠道和产品的创新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银行业“互联网+”的主要内容。平台创新方面,会有很优秀的银行脱颖而出,但难以被普遍复制。至于生态创新,想法或许不错,但道阻且长。

商业银行“互联网+”创新

文/ 曾 刚

2015 年以来,随着监管制度的逐步完善和专项整治工作的深入,互联网金融热度较前几年有明显降温,大量不合规参与者开始退出,行业发展开始趋于理性和规范,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互补”而非“颠覆”,成为更多业内外人士的共识。但需要承认的是,过去几年中,互联网金融的狂飙突进,在很多方面深刻地改变了传统金融的运行基础,也推动了商业银行“互联网+”创新的全面展开。

一是用户习惯的改变。

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当然也有传统金融机构自身调整的因素,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电子替代率在过去几年迅速提高。从上市银行数据看,2010 年,上市银行的平均电子替代率(简单算术平均)为65.12%,到2016 年6 月末已经上升到94.03%,其中,最高的民生银行已经达到99.03%。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以及直销银行等移动互联渠道的爆发式增长,是带动电子替代率快速提升的重要动因。

用户习惯的变化不仅局限于上市银行,也是整个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普遍趋势。未上市的中小银行(包括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在内)的电子替代率虽低于上市银行,但变化同样迅速。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中小金融机构的电子替代率都达到了70% ~ 80%,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机构甚至也接近90%。预计在未来两三年中,中小金融机构的电子渠道业务占比还会明显上升。

二是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

在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之前,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早已暗流涌动,理财、同业以及金融市场等创新业务,均在不同维度上推进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加入则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

一方面,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虽然对银行存款的直接分流不明显(相对于银行存款的规模不大),但却显著提升了居民储蓄(尤其是活期存款)的利率敏感性,对银行的存款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过去几年中,商业银行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抬高了整体负债成本。

另一方面,在监管较为滞后的情况下,互联网成为许多非金融企业突破准入门槛,介入金融业务的渠道,也成为部分商业银行突破经营地域和业务限制,寻求新增长空间和收入来源的重要手段。这种发展态势下,金融市场竞争明显加剧。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相继成为各路资金竞相争夺的重点。银行资产端的议价能力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

资产、负债两端的变化,加剧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负面影响。商业银行整体的净息差水平从2012 年9 月末的2.77%,下降到2016 年9月末的2.24%。其中,储蓄存款占比较高的银行受影响更为明显,上市银行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净息差目前都已跌到2% 以下。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立行”发展模式,“资产驱动”、“轻资产”等发展理念开始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也成为商业银行互联网创新的重要方向。

在经营环境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加快“互联网+”战略已成为必然的选择。但需要认识到的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组织管理以及人才储备方面,与互联网企业大相径庭,这决定着银行的“互联网+”创新不能也没有必要去复制互联网企业的许多模式,而是应该根据自身的现实需求来确定重点方向和内容,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而非一味地“求大、求全”。在我们看来,目前商业银行的互联网创新应重点满足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以客户为中心。

一方面是围绕用户习惯变化,整合优化网点、渠道,在提高服务和营销效率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则是围绕客户需求的痛点,利用互联网来整合现有的产品和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降低客户成本、提升客户收益。

二是服务银行转型。

近年来,随着净息差持续收窄,利差收入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商业银行转型压力愈发迫切。商业银行转型涉及的内容很多,轻资产、平台化应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可以在减少资本金损耗的同时,实现中间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互联网平台由于其开放、覆盖面广、低成本的特征,成为商业银行平台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银行的终极目标不是要变身为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创新只是提升服务客户的水平和助推银行转型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而不能将其当成转型的本身,否则有可能舍本逐末,陷入“为创新而创新”的怪圈。

总结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互联网+”创新,可以不那么精确地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发展层次,对银行自身的管理和业务能力的要求也渐次提高,对传统银行经营模式的改变程度也是逐步增大。这四种创新分别是渠道创新、产品创新、平台创新和生态创新。

渠道创新

一是电子渠道的日益完善,其中,移动互联已成为银行渠道拓展的重点方向。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金融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客户的消费习惯偏好加速向线上迁移。客户偏好从柜面交易向更为快捷的电子渠道迁移。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直销银行和自助渠道业务量逐年上升,特别是手机银行已经取代PC端成为线上交易的主要入口。

二是物理网点向智能化、社区化的转型。“智能化”方面,虚拟柜员机(VTM)、智能机器人、自动客户识别系统、互动触屏、网点移动终端(PAD)、自动业务处理设备在各家商业银行广泛运用。当然,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智能网点建设还处于“概念店”向“试点和推广”过渡阶段,远未达到成熟。需要提醒的是,网点智能化的关键和中心仍然是客户需求,单纯强调硬件技术并非互联网创新的实质。“社区化”方面,银行继续将渠道下沉,以有效解决社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使银行零售业务进一步向社区拓展。当然,渠道下沉并不是简单增设传统物理网点,而是更多依靠自助设备和其他新型网点(如金融便利店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与协调,在延伸银行网点覆盖的同时控制渠道成本。

产品创新

零售业务方面,首先是支付创新。支付是整个金融服务体系的基础,从目前看,也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冲击最大的领域,尤其是在个人、小额支付方面,互联网企业已确立其相对银行的优势地位。作为应对,商业银行在支付创新中也投入了大量精力,产品种类繁多。从NFC 技术到Apple Pay,再到闪付、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以及蓝牙支付和光子支付等等,不一而足。不过,由于在场景结合方面,商业银行远不如互联网企业,尽管技术创新不断,但并没能扭转在零售支付领域的颓势。其次是互联网理财产销售。在余额宝获得成功之后,商业银行纷纷仿效,开发出功能更为强大(提现额度更大、到账更快、收益更高,部分还附带主动管理功能)的各种“宝”类产品。此外,银行还在挂钩货币基金以外,开发出了挂钩保险、挂钩票据的产品,进一步丰富了互联网理财产品体系。再次是个人网上贷款。针对个人贷款用户体验要“快”的核心需求,商业银行推出了多种形式的网络贷款。这种贷款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根据客户以前交易数据,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借助决策引擎进行客户贷款的授信审批。贷款办理渠道则可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终端自助完成。实现了线上申请、自动审批、线上签约、自动放款为一体的全自动贷款流程。

对公业务方面,沿着供应链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是产品创新的重点。目前大致有几种路径,一是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或自建交易平台(通常是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从核心企业出发,覆盖其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运用从交易平台获取的信息,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评估,并据此提供不同类型的金融服务。二是以票据、应收账款等资产为依托,利用互联网手段,将复杂、分散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业务,整合成针对不同场景、满足客户不同类型需求的在线金融产品体系。部分银行目前力推的“票据池”、“资产池”业务就是这类创新的代表,这类业务极大提高了企业的资金运用效率。

平台创新

平台创新是指商业银行通过打造各种类型的互联网平台,来实现轻资产、平台化的转型。实践中银行的互联网平台有两类,一种是投融资平台(类似于P2P 和众筹),撮合融资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和投资者(个人客户或机构)的直接交易。理论上,商业银行并不承担融资者违约的风险,而仅获得手续费收入。这种平台创新始于招商银行的“小企业E 家”,之后被一些中小银行所仿效。城商行和农商行是目前这个领域的主力。一种则是金融资产销售和交易平台,以兴业银行的钱大掌柜和平安陆金所为代表,为各类银行(或金融机构)客户和银联支付的个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综合财富管理方案,既可以提供理财、基金、信托、保险以及贵金属交易等产品和服务,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各类理财产品的转让,在为客户创造收益的同时,也为客户提供流动性管理的便利。

生态创新

生态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介入生态、场景建设。这种创新已经远离传统的金融服务范畴,而更接近于电商的业务领域。从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的角度,这种尝试有其道理,即通过网上生态圈的建设,来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三流合一”,并据此开展各种金融服务,以期形成封闭的生态圈来对抗互联网企业的挑战。在我们看来,这种创新(尤其是综合性电商平台)对银行的难度最大,因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以及激励机制都不太符合建立综合性电商的要求。而且,目前电商市场格局已经基本尘埃落定,要想完成线上流量的拓展,投入产出可能不成比例。不过,凭借在企业客户方面的优势,银行在B2B 领域的场景化探索中,仍然有成功的可能。

当然,上述观点还需要探讨。实践中,我们仍然看到众多的银行,尤其是零售客户占主导的银行,相当热衷于电商平台的搭建和生态圈链的拓展。不仅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一些城市商业银行甚至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通常是由省联社层面推动搭建),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总体上,过去几年中,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创新的范围涉及从渠道到生态的不同层级。原则上,互联网化本身并不是商业银行转型的目标,而只是为更好地服务客户,实现银行自身转型的途径而已。就这个意义上讲,不同银行之间的“互联网+”创新没有优劣之分,不是技术越先进、覆盖范围越广就越成功,也不是越接近于互联网企业的模式就越先进。就目前的实践来判断,我们认为,渠道和产品的创新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银行业“互联网+”的主要内容。平台创新方面,会有很优秀的银行脱颖而出,但难以被普遍复制。至于生态创新,想法或许不错,但道阻且长,结局究竟如何,我们还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