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研究评论 > 资管新规过渡期平稳结束,银行理财步入新发展阶段
Home > Research > Research Comment > 资管新规过渡期平稳结束,银行理财步入新发展阶段

资管新规过渡期平稳结束,银行理财步入新发展阶段

作者Author:曾刚 王琪 2022-03-11 2022年03月11日

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1%,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全年经济总量规模和人均水平都持续提高。在国家强调“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居民理财意愿进一步提升。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中心近期发布的《2021年理财市场年度报告》,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14%;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4.76万只,募集资金122.19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银行理财行业正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银行理财市场发展趋势

从2021年运行情况来看,银行理财市场有以下值得关注的趋势:

一是理财规模稳步上升。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共有319家银行机构和21家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4.76万只,同比减少2.14万只;累计募集资金122.19万亿元(含开放式理财产品在2021年开放周期内的累计申购金额),与2020年基本持平。截至2021年底,全国有301家银行机构和21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存续产品3.63万只,较2020年同期小幅下降;存续余额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

资管新规过渡期内,商业银行面临两方面压力:一是产品转型压力,二是新产品市场接受程度的压力。综合来看,2021年银行理财市场产品募集数量与存续数量虽有一定下降,但规模仍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行业整体经受住了转型的挑战。

二是不合规产品整改业务基本完成。截至2021年底,保本理财、不合规短期理财产品实现清零,绝大部分银行如期完成理财存量整改任务,特别是中小银行已按时完成整改工作,为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同业理财持续压降,多层嵌套大幅减少。截至2021年底,同业理财降至541亿元,较资管新规发布前下降97.52%。多层嵌套投资资产规模持续下降,占理财产品投资总资产比例仅为0.1%,较资管新规发布时下降了97%。复杂嵌套、池化运作等高风险业务得到整治清理,资金空转、脱实向虚情况得到根本扭转。整体来看,资管新规禁止开展的业务基本整改完毕,这也为新业务的开展扫清了障碍。

三是净值型产品比例大幅增加。随着老产品的持续压降和新产品的不断发行,产品结构净值化转型进程显著。截至2021年底,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26.96万亿元,占比92.97%,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增加23.89万亿元;非净值型产品余额为2.04万亿元,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大幅减少16.39万亿元。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大幕已经拉开,理财市场面临全新变化,同时也出现新的难题:如,估值方法调整之后,使用摊余成本法面临严格限制,产品净值波动随之加大;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监管要求收紧,银行理财亟待寻找新的发力点。

净值型产品通常与权益类理财产品挂钩,商业银行此类产品占比仍然较小,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及占比仍在持续增加。截至2021年底,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6.78万亿元,同比增长22.80%,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92.34%;混合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14万亿元,同比下降46.13%,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7.38%;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809亿元,同比增长1.09%,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0.28%。

四是理财产品更加多元化,产品体系更加完善。理财产品不再是“类存款”的代名词。国有及股份制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产品体系较为完整,主要有固收类产品、固收+产品、混合类产品、权益类产品,建立了涵盖“本币+外币”“股权+债权”“基础+衍生”“公募+私募”等各类工具的全覆盖、专业化投研能力。在大而全的基础之上,大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也在追求特色产品及服务,如建信理财指数产品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农银理财产品紧紧围绕“三农”特色,交银理财打造科创投资、长三角一体化投资等策略产品等。

相较于大型银行“大而全”的产品体系,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的产品线主要集中在以低风险的纯固收、固收+类产品为主,根据所在区域客户的需求,发行所在地投资者喜好的产品。

五是投资标的不断优化,服务实体能力稳步提升。资管新规发布以来,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有效实现资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对接。截至2021年底,理财产品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25万亿元,约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8%。同时,投资资产标准化程度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增强。截至2021年底,理财资金投资债券类资产21.33万亿元,占比68.39%,较资管新规发布时增加19.43个百分点。

六是投资者力量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资管新规发布以来,理财产品的起售金额大幅下降,投资准入门槛有所降低(大部分产品不再设有5万元门槛),理财投资者队伍逐步壮大。2021年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增长3967.42万个,截至2021年底为8129.90万个,同比增长95.31%。其中,个人投资者新增3919.13万人,同比增长94.48%;机构投资者新增48.29万个,同比增长3倍。机构投资者大幅增加给理财市场带来长期稳定资金,有利于理财资金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投资者理财需求不断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种类亦随之不断丰富,期限结构日趋多样,机构体系更加完善,覆盖投资者数量持续增长,努力为投资者实现更稳定的财产性收入。截至2021年末,存续银行理财产品3.63万只,投资者数量达到了8130万,全年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

二、2022年重点关注方向

2021年是承前启后的一年,也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银行理财实现了稳健增长,净值化转型加速冲刺,ESG、养老理财等创新领域也给业务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展望2022年,银行理财行业面临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从制度建设和业务发展来看,行业值得关注的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建设,健全理财公司治理。由于银行理财子公司是全新设立的机构类型,相关的监管制度仍在建设过程中,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公司治理方面,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股权过于单一,绝大多数机构目前仍由母公司百分之百控股,在资管转型过渡期,为确保存量产品以及相关风险的有序化解,母行层面对理财子公司在人员和业务层面都还延续着较强的垂直管理关系。目前这种安排,还不足以有效保证理财子公司的独立性经营以及风险隔离,甚至可能出现资管子公司部门化现象,进而诱发道德风险。从长远看,监管部门应该围绕理财公司的业务和风险特征,建立健全与其资管行业属性(而非商业银行)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监管制度,强化投资人保护、运营独立性和风险隔离,进一步夯实理财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是紧扣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在服务国家“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银行理财行业应进一步优化理财投资结构,加快创新步伐,以转型促进发展,以发展带动转型,赋能自身业务的长期稳健发展。具体来看,养老理财、ESG等均是重点发力的方向。

养老理财方面。2021年8月18日,中国保险业协会发布《关于拟设立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有关情况的信息披露》,对拟设立的“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相关信息进行了披露,该公司注册资金为111.5亿元,发起人共有17家机构,其中有11家银行系理财公司或投资机构(10家理财子公司,1家投资公司),股权占比70.76%。该养老保险公司的成立,有望为相关机构打开规范进入养老金融市场的通道。

2021年9月1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结合国家养老金融领域改革试点区域,选择“四地四家机构”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2021年12月,工银理财、建信理财、招银理财和光大理财四家试点机构首批养老理财产品成功于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中完成产品申报。银保监会发布通知,明确贝莱德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试点城市为广州和成都,试点期限为一年,募集资金总规模先期限制在100亿元人民币以内。贝莱德建信是首家获得养老理财试点资格的合资理财公司,盒子机构加入试点,一方面体现了我国金融业的持续开放,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多元化参与机构的类型,借鉴国外养老金融市场的成熟产品和经验,更好促进我国试点工作的推进。

ESG投资方面。总体上看,国内资管行业在ESG和绿色投资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相关业务围绕着泛ESG主题投资开展,银行理财主要集中于固定收益投资,权益类投资占比极低,而在公募基金行业,以ESG为主要投资策略基金规模也相对较小。这一方面是因为资管机构自身核心能力培养尚需时日;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在ESG和绿色投资领域的法规、制度、标准以及中介服务体系仍待进一步完善有关。从长期看,“共同富裕”“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长期战略目标的确立,与之相关的行动方案与实施细则将在“十四五”期间陆续初出台,这将为ESG和绿色投资的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资管市场是连接融资端与投资端的重要桥梁,也是撬动社会资金、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核心枢纽,强化ESG投资,可以更充分发挥资管行业助力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同时也能为行业自身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三是强化核心能力建设,打造多元化产品体系。产品是机构发展的核心竞争力。2022年银行理财应对标公募基金,适当加大开放式产品的发行力度,提升权益类资产投研能力势在必行。此外,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整改是关键。按照监管要求,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应在2022年底之前完成整改,并压降此类产品占比。预计2022年行业将“多管齐下”:一是提升资产管理总规模,降低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规模占比;二是探索开发期限为7天、14天等短期限的产品,逐步替代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

权益布局方面,短中期内仍会延续泛固收类产品为主的配置思路,并尝试渐进式加强权益投资,FOF(专门投资于其他投资基金的基金)是重要的投资方式。FOF产品能更为有效地分散风险:基金出现的原因之一,是通过投资一篮子股票,分散非系统性风险。FOF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风险分散,通过对基金进行组合投资,获得相比于单只基金更为稳定的收益风险水平。

此外,FOF与银行理财产品的稳健风格较为接近。资管新规规定,投资的资管产品不得再投资公募证券投资基金以外的产品。公募基金作为理财产品的底层配置资产,不受多层嵌套监管政策的限制,这为银行理财的FOF策略提供了政策支撑。截至2021年底,银行及理财公司共存续FOF型理财产品215只,存续规模1536亿元,同比增长61.34%,产品类型以混合型为主,风险等级集中于三级(中)风险。理财公司FOF型产品规模占全部FOF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77.98%。从资产配置情况看,FOF型理财产品投资公募基金规模占比47.18%。所投资公募基金资产中,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规模合计占投资公募基金规模的36.07%。FOF型理财产品通过配置“一篮子”公募基金间接实现了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并进一步分散了投资风险。

四是加强投资者教育,夯实长期发展的基础。资管新规过渡期内,银行理财转型不断推进,但平滑、波动幅度较低的净值曲线却是一些银行理财产品的常态。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来平抑净值波动是其中重要原因。

2021年9月30日,财政部发布《资产管理产品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自2022年1月1日起,适用资管新规的资管产品要执行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IFRS9)。实施IFRS9之后,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将受到限制,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也应优先使用市值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另外,由于无法使用摊余成本法对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波动较大的底层资产进行估值,短期内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将增大,净值曲线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平滑”。

以往,银行理财以稳定收益著称。在净值化转型的大方向下,理财产品净值表现与底层资产的市场表现紧密联系,在这一大背景下,产品净值波动将成为常态,“破净”也成为投资者必须承担的风险之一。基于此,加强投资者教育成为银行和理财公司不可回避的课题。

五是行业分化,中小银行重点转向财富管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及监管环境重塑,中小银行需高度重视财富管理业务,一是县域居民财富快速积累,财富管理需求日渐旺盛,传统业务已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客户脱媒日益严重。二是传统业务面临的资本缺乏、存贷利差收窄、客户粘性下降等冲击日益加剧,财富管理是有效缓解方式。三是理财子设立门槛较高,将数量众多的中小银行排除在外。在上述背景下,大多数中小银行可能会逐步退出理财市场(产品创设与发行),转而发展财富管理服务,这对发挥中小银行在销售端的比较优势、维系客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未来中小银行应该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深化地缘优势,深挖本地客户的需求,通过与各类资管机构(银行理财、基金、保险、信托等)的合作,搭建大财富管理(代销)体系或平台,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财富管理服务。

2021年1月18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上线了理财产品中央数据交换平台,首批客户包括交银理财、三湘银行,另有多家理财子公司和中小银行正推动系统开发和测试工作。中央数据交换平台的上线,有望成为理财子公司与代销机构的数据对接平台,成为银行理财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