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聚焦 > 采访 > 综合施策 “稳金融”
Home > Foucs > Interview > 综合施策 “稳金融”

综合施策 “稳金融”

受访者: Interviewe: 曾刚 2019-01-07 2019年01月07日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立业之本,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确保自身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 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六大信号,其中之一就是稳金融。会议明确要求,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近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重点对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问题作出部署。 未来,如何做好稳金融工作?目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存在哪些风险隐患?金融机构如何在防风险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请他为我们进行详细解读。

一、正确看待“支实体”中的金融风险

目前,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中国经济韧性增强、结构性去杠杆取得积极进展,企业杠杆率有所下降。但是,金融领域仍然存在风险隐患,包括宏观杠杆率仍然偏高、金融监管体制还有待完善、违法集资等问题,对实体经济造成不容忽视的冲击。如何看待这些风险现象?

 “过去监管与金融混业发展的实践相脱节,传统的分业监管体系无法适应新情况,留下了监管套利的空间,由此产生了不少金融乱象,埋下了风险隐患。近些年出现的各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实际上都和金融体系本身运行不规范有一定关系。”在曾刚看来,有效遏制与化解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合理之处和存在的潜在系统性风险,是稳金融的一个重要内容。

曾刚指出,从去年到今年,监管领域密集推出相关政策举措,通过综合化、全方位、功能性的监管手段来弥补之前分业监管存在的不足,从目前来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存量风险消解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他认为,强化监管、化解系统性风险过程中伴生出一些新的风险。例如,影子银行虽然存在一定套利空间,原来仍是实体经济的重要融资渠道之一,如果在监管过程中突然大幅减少或停止运行,也会导致金融体系新的风险。他表示,要注意防止影子银行融资规模迅速下降的同时,银行的信贷无法对应填补空缺,导致依赖影子银行融资的借款主体出现融资困难。

尽管近期央行通过定向降准等方式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和市场化债转股,然而受信用事件多发影响,目前银行的风险偏好已经大大降低。曾刚表示,这可能也是近期货币市场流动性宽松情况下,实体经济资金紧张仍然难以缓解的原因之一。但他也认为,由于企业自身经营不善导致的违约,是市场优胜劣汰的正常过程,应理性客观看待这一现象。

金融自身领域的风险防范与化解,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曾刚认为,在监管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情况下,下一步的着眼点,应该放在进一步稳妥推进防风险的相关政策、保证监管的力度不减、把握监管节奏、协调不同类型监管政策之间的关系上,确保金融系统性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新的伴生风险不至于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

曾刚强调,金融领域的去杠杆会影响实体经济去杠杆,金融领域的变化会直接体现为实体经济的融资变化。目前的社会融资总量和M2总量与一年之前的数据相比,呈下降趋势。因此,实体经济得到的融资支持也会相应受到影响。加之今年上半年,企业通过发债渠道获取资金支持的可能性下降,债券融资规模迅速下降,融资受到较大梗阻。

综合以上因素,外部金融环境的影响对实体经济融资起到一定制约作用。因此,曾刚建议,在保证防风险、去杠杆方向不变的前提下,要优化动态过程中的政策调整,根据形势变化对政策的力度与节奏相机进行微调,以适应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

二、长期标本兼治 短期集中发力

小微企业作为经济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源泉,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那么,要更好地解决实体经济的融资困难,需要从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曾刚坦言,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是由内外因共同叠加导致的,因此,应该采取长期标本兼治、短期集中发力的综合性举措来改善这一局面。

曾刚建议,要更好支持实体经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就要积极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做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疏浚工作,同时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流动性合理充裕。监管部门应有序推进现有监管政策,把握去杠杆节奏,稳定市场预期,对金融长期存在的风险点进行有效化解,防止风险蔓延。目前,针对地方隐形债务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国企杠杆率下降、房地产调控力度空前、民间非法借贷频遭重拳,可以看出监管层的决心与信心。

他同时表示,小微企业风险相对较高,监管部门要适度加大风险容忍度。建议由政策性金融机构建立融资担保基金来分担小微和民营风险,从而提高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这也是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缓解融资困境的有效举措。

对金融机构而言,过去部分机构由于追求短期收益,对经营效益好的企业“一哄而上”,间接造成了企业的高杠杆,而企业一旦出现风险,有些金融机构不顾企业实际情况,盲目抽贷断贷,对实体经济造成一定冲击。因此,曾刚建议,银行应该树立与企业共成长理念,追求长期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金融机构要加快完善中长期、能够有效调动基层积极性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积极推动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也要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各项经营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良性健康发展营造适宜环境。

曾刚表示,金融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本质上并不矛盾,从长期和全局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应保持有机统一。如果金融本身不能服务好实体经济,那么,它自身的风险也无法避免。金融自身的风险如果不可控,那它本身也不具备服务好实体经济的能力。因此,他指出,无论政策如何调整,银行业都要始终把“防风险”放在工作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