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聚焦 > 采访 > 把脉中国经济走势:数字化加速带来新机遇
Home > Foucs > Interview > 把脉中国经济走势:数字化加速带来新机遇

把脉中国经济走势:数字化加速带来新机遇

受访者: Interviewe: 曾刚 2020-05-28 2020年05月28日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下降6.8%。IMF大幅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6.3%至萎缩3%,从目前的情况看,疫情极有可能刺激逆全球化的升温,而逆全球化的发展又会进一步打击各国经济。 经济全球化之下中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中国如何应对逆全球化的升温?二季度能否成为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的拐点?如何把握疫情之下的危与机?政策该如何发力?日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接受本报专访,把脉中国经济走势,就全球产业链、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国货币及财政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服务业转型增强经济的抗冲击韧性

广州日报记者:当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下降6.8%。请问您如何看待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以及全年中国经济走势?

曾刚:疫情防控过程中,实施必要的健康服务管理措施,对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形成了较大影响,对供、需两端均形成严重的冲击,一季度工业生产、消费、投资及净出口均现同比大幅负增长,是意料之中的结果。但从结构来看,经济运行还存在一些亮点,如疫情对一季度农业生产影响相对较小,同比下降3.2%;传统服务业,如旅游、交通等受冲击相对严重,但线上购物、娱乐、办公等行业逆市大幅增长,同比上升5.2%,服务业转型增强了经济的抗冲击韧性。此外,3月国内疫情进入稳定控制阶段后,伴随货币及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显现,各项经济指标均现较大幅度反弹,预示着在进入二季度之后,中国经济增速将逐渐加快。

不过也要看到,由于国际疫情在一季度末开始集中暴发欧美主要经济体的疫情防控周期大概落后中国两个月左右,这意味着在二季度,我国出口面临较大挑战,外需疲弱可能制约经济复苏的程度。预计到三季度以后,随着外需的逐步修复,经济增速将有望进一步加快。

警惕: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浪潮蔓延

广州日报记者: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进行大幅度下调,预计全球经济今年下降3%,中国增长1.2%。对此,您怎么看?您认为下一阶段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走势如何?具体会面临哪些压力?如何破解?

曾刚: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从主要经济体一季度的数据来看,基本是1929年大危机以来最糟糕的水平,而且还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IMF大幅下调经济增长预期在情理之中,且不排除进一步下调预期的可能性。

在短期内冲击明确的情况下,目前的关注主要在于中长期。如果这种短期冲击一直延续,全球将不可避免地进入长期萧条,1929年大危机重现并非不可能。

除短期冲击以外,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更为长期的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从目前的情况看,疫情极有可能刺激逆全球化的升温,而逆全球化的发展又会进一步打击各国经济。

他表示,在全球经济有较大概率陷入长期衰退的预期下,中国需要警惕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浪潮蔓延,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与各国积极探索疫情后的联防联控和经济交往机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制造业优势,维持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支持全球各国的疫情防控和疫情后的经济恢复。

战“疫”启示

机遇:数字化加速带来产业数字化和新基建投资

广州日报记者:面对疫情的冲击,经济结构和产业生态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蕴藏着新的机会。在您看来,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出现哪些机遇?

曾刚:疫情对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影响,是数字经济的加速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在疫情暴发之前,数字经济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疫情则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

在线下活动存在一定风险,且受到各种限制的情况下,大量的消费和生产活动开始转移到线上,如线上消费、娱乐和线上办公等,较疫情前都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这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的经济发展格局。

数字化加速带来两个机遇。一个是产业数字化,为适应客户更加线上化的需求,企业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数字化水平,这涉及对大数据、云计算、AI等技术更为广泛的使用对产品生产和客户服务模式的不断革新;二是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即新基建,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数字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主要包括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领域。适当的新基建投入,可以有效扩大内需,也可以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奠定基础。

建议一:加大政府支出力度全面提振内需

广州日报记者: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今年一季度均出现同比大幅回落。在您看来,疫情对三驾马车的影响到底如何?如何更好地拉动三驾马车?今年的希望落在了哪里?

曾刚:疫情对三大需求都带来较大的冲击。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明显低于上年同期6.3%的正向增幅。其中,基建、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降幅分别为10.6%、8.6%和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为-19.0%,大幅低于上年同期值8.3%;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22.0%。疫情影响下,消费场所延期开业、居民出行不便、交通物流不畅等因素对消费活动产生明显抑制;进出口1~2月我国出口贸易额同比下降17.2%,进口额同比下降4.0%,远低于上年同期水平。3月份出口幅明显收窄,主因国内复工复产加速,供应链逐步恢复,但考虑到主要出口国二季度的需求可能出现显著下降,二季度不容乐观。

随着疫情防控力度不断变化,预计消费将出现一定的自然修复,并带动投资需求的上升,但考虑到疫情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消费和投资的修复很难回到正常水平。而出口方面,受国际疫情的影响,修复时间和修复程度也存在不确定性。

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加大政府支出的力度,以全面提振内需。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人以及重点地区的救助,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升其消费、投资能力和意愿;二是适度加大基建投资,包括传统基建和新基建,通过政府投资带动整体经济活跃度上升,撬动民间消费和投资。

建议二:货币财政政策“双管齐下”

广州日报记者:为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货币和财政政策“双管齐下”。决策层在罕见地提出运用好降准、降息以及再贷款等货币政策手段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请问您怎么看? 您认为,未来还有哪些可以动用的逆周期调节工具?

曾刚:货币政策方面,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为内需启动创造更为合适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方面,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视实际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流动性便利、降准、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继续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预计仍有不少于一次的全面或定向降准空间。

另一方面,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通过进一步降息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并刺激消费。预计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还有20-50个基点的下调空间,另外,也建议适时下调存款基准利率。

财政政策方面,适度提升赤字率,扩大国债和地方债发行规模;加大民生相关的财政支出;适度减免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行业,如消费和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税费;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负担,对部分行业企业可以考虑财政贴息;适度扩大基建投资规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