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出版 > 专著 > 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18)
Home > Publications > Monographs > 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18)
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18)

生态体系不断完善,普惠金融创新加速

(代序)

普惠金融的概念从提出至今已有很大的发展。2005年,联合国第一次明确提出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的概念,其含义是一个能有效地、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尤其是贫困、低收入人口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此时的普惠金融,重点关注的是小额信贷及微型金融等产品和机构层面的活动。到目前为止,普惠金融已经演变成一个更为复杂的金融生态体系,不仅包括了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也包括了金融消费者、金融服务提供者等不同的参与主体,不仅包括商业性金融机构,也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和政府机构,不仅包括提供基本金融服务的机构(如银行、保险等),也包括为这些机构提供各种服务,以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升金融效率的第三方服务机构,等等。

普惠金融生态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金融科技。以信贷为例,在实践中,金融科技主体通过构建产业集群平台,将过去由单一机构独立完成的诸多信贷环节模块化,连接资金方、资产方和在业务链条不同环节中各有所长的服务提供商,形成有机的借贷生态体系,充分发挥各自在业务属性、服务网络、数据积累、风险管理、科技研发、金融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化优势,以协同方式消除业务短板,为普惠金融人群提供多元化、价格可承担、体验便捷的服务解决方案。

一 营销获客

在普惠金融生态链中,获客环节可以联合各类主体协同进行,通过整合内外部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资源、消费类或经营类场景,多管齐下打造多维、立体的服务网络。比如在线上,互联网公司拥有独特的消费和支付场景,这些场景能够增加客户服务的入口、降低获客成本,让用户在具体的消费场景中享受便捷的借贷服务。在线下,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可以发挥实体网点分布广泛、营销人员专业性强和地区经验丰富的优势;行政部门的财税结算机构、助农组织、公益性团体等都是优质的经营类场景入口,能够捕捉小微企业、“三农”人群在生产经营环节中产生的即时资金需求。这种多机构、多层次的服务网络,弥补了传统模式单一服务渠道覆盖不均或不充分的短板,提高服务渗透率、人群触达率,从而能够扩大普惠金融服务的规模效应。

二 风险管理

在普惠金融生态链中,自有平台数据、外部互联网数据、评级机构数据与银行、小贷公司、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的金融数据在判断普惠金融人群信贷风险上的优势被有效整合。用户的线上行为数据主要可用于反欺诈等模块,而金融数据与互联网数据则能够共同支撑信贷决策的制定。在风控模型方面,具备技术优势的大数据征信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和咨询公司等已经在为行业提供定制化的本地支持和私有云服务,其公有云技术也可以与借贷服务平台自有的风险量化模型协同工作,共同发力对小微企业和普惠金融人群进行精准、立体的风险画像。

在风险承担方面,由于普惠金融人群具有风险高、波动大等特点,单一主体如果自担风险,则风险集中度太高,容易影响其业务盈利性和可持续性。集群模式促进了增信方与资金方的合作,共同为普惠金融人群提供服务,发挥保险公司、担保公司风险分担、风险保障的功能,并可以通过共保、“担保+保险”等模式,服务更为广泛的客户群体。同时,普惠平台、增信方、资金方的风险模型可以进行交互验证,使评估结果更为全面、准确,最终形成风险分散、成本可控、多方受益的风险承担机制。

三 资金来源

普惠金融的资金来源主要考虑成本和供给两个方面。从整个行业来看,除银行外,其他金融主体均非吸储机构,资金成本普遍较高,高企的资金成本将直接压缩借贷服务的定价空间。而平台模式可以联合银行、小贷公司、P2P网贷平台等多种资金来源,根据借款人的需求和资质匹配最佳资金方案。一方面,通过信用保证保险、融资担保等增信方式,在满足银行风险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平台可以引入低成本资金,有效降低普惠金融人群获取借贷服务的成本。另一方面,在灵活、多元的资金模式下,小额贷款公司和P2P网贷平台可以作为银行资金的有效补充来源,满足更下沉人群的融资需求。同时,多种资金来源还可以降低资金面波动对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的影响,为普惠金融人群引入持续、稳定的“源头活水”。此外,借贷服务平台还可以与政府部门和非营利机构合作,在针对低收入人群、农户、妇女等群体提供借贷服务、扶持他们创业脱贫的业务中获得资金支持和财政资源倾斜,使资金成本和定价进一步下探。

在普惠金融业务中,单一机构任何一个环节的能力局限或成本高企都会对其业务规模化运营、可持续性增长形成阻碍,从而导致普惠金融业务推行受阻,难以持续下沉,陷入发展瓶颈。在普惠金融人群借贷服务领域拥有丰富业务经验的平台型机构可以采用集群模式,依托数字普惠技术搭建平台、聚合生态链上各主体的比较优势和资源、建立标准化的服务体系,从而提高整体业务在获客、风控、资金、贷后等各个环节的运行效率,实现运营成本、风险成本和资金成本的“三降”,使业务在稳健运营的前提下形成规模效应,并进一步摊薄单位成本,从而有序推动针对普惠金融人群的借贷服务真正由“普”及“惠”。

总体上来看,随着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显著加速,普惠金融的可得性、多样性、可负担以及商业可持续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其中,尤其是普惠金融生态体系日渐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全新的服务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普惠金融发展所面临的商业可持续瓶颈。普惠金融由此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也吸引了更多类型的机构和资金参与其中。有鉴于普惠金融实践的上述变化,《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18)》从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入手,以不同类型机构为主线,从金融功能角度展开,在全面介绍各类机构(银行、新型金融机构、保险、担保以及金融科技企业等)实践的同时,对普惠金融的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消费者保护等问题也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以期全面反映我国普惠金融创新的前沿与全景。


目录

33.png

44.png

5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