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出版 > 专著 > 中国特殊资产行业发展报告(2021)
Home > Publications > Monographs > 中国特殊资产行业发展报告(2021)
中国特殊资产行业发展报告(2021)

序 言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三年攻坚战的最后一年。三年中,我国金融风险化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经济增速换挡、新冠疫情冲击等中长期和突发因素影响,风险防控仍旧面临严峻挑战。

从供给端来看,自2020年以来,特殊资产供给数量持续增长,除仍占据主导的商业银行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租赁公司、小贷公司以及理财机构等,随风险的持续上升,不良资产处置的需求持续增长。而在非金融企业方面,2020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疫情冲击短期停摆后初步恢复,但行业发展并不均衡,收入增长放缓导致企业资金面持续紧张。截至2020年末,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累计达17.28亿元,增速为2014年来最高,工业企业亏损家数和亏损额累计同比增速分别达18.1%和5.9%,表明亏损企业覆盖面扩大、亏损程度加深。在经营状况恶化的背景下,企业破产、兼并重组等情况显著增加。

从处置端来看,在监管部门引导下,商业银行显著加大了不良资产处置的力度,2020年全年核销超过3万亿元,为近年来最高,预计未来几年银行通过核销来处置的不良资产规模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五大金融AMC和地方AMC聚焦主业,提升资产处置能力,2020年共承接银行债权转让约3,428亿元。此外,AMC还积极参与非金融企业不良资产处置,通过投行化手段的运用,来修复和发掘特殊资产价值,在企业纾困、金融风险化解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政策层面,面对中长期风险挑战以及疫情冲击,监管部门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核销处置力度的同时,不断扩大试点、完善制度,为提升资产处置效率创造更为良好的政策环境。2019年底,央行启动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第三批试点,由之前试点的18家机构扩容至包含五大金融AMC在内的40家机构,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试运行进度。2020年,银保监会加大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并于2021年初下发了《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批准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和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截至2021年6月末,工商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交通银行陆续发布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涉及的借款人分别为11户、19户、23户、113户、56户;涉及未尝本息总额分别约为436.5万元、1862.6万元、891.4万元、7741.3万元、1186.7万元。试点平稳起步,为后续万亿级市场的开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望2021年,特殊资产行业有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势。

一是特殊资产的总量仍将持续上升。在宏观层面,疫情之后,整体经济平稳复苏,但经济结构分化较为明显;叠加疫情反复可能带来的影响,实体经济的风险仍将继续释放。此外,在严监管背景下,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即将结束,非标业务持续收缩也可能导致存量风险的暴露。

二是特殊资产的来源主体更加多元化。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外,近年来,随着金融风险的扩散以及金融监管的趋严,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小贷公司、租赁公司、保险公司以及证券公司的不良资产处置需求也在不断上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21年5月,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信托公司与专业机构合作处置风险资产的通知》,同意信托公司通过与专业机构的合作来处置风险资产,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批量处置风险提供了制度保障。除金融机构外,产能过剩行业、地方城投以及严格调控下一些弱资质、高负债的房地产企业的重组、重整也会有所增多。

三是特殊资产处置难度加大、周期拉长。特殊资产行业具有明显的跨周期特征,即逆周期收储、顺周期处置,以充分实现资产的价值修复和发掘。但目前情况来看,经济下行与结构调整仍将维持较长时间,重点行业特别是房地产行业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资产价格大幅回升的概率较低,加之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所有这些,都会给特殊资产的处置造成持续的影响。

四是投行化处置将逐渐成为主流。投行化处置与传统处置有着较大的区别:其一,对利益重心的关注点不同,传统模式更关注不良资产的回收,是以“止损、减损”为目标的,而投行思维则更关注不良资产的价值挖掘,是以“动力再造”为目标的,因此,投行对特殊资产的处理不仅是控制损失,更是要使特殊资产重新具备赢利的能力;其二,对特殊资产形成企业的态度不同,银行类金融机构更强调企业偿债能力,而投行类机构则以“直接投资者”身份对待企业,关心企业发展和成长,更强调企业盈利增长能力。

从实践来看,投行手段和工具的应用已成为特殊资产处置的重要趋势。从企业端来看,在经济增长放缓、金融信用分化的条件下,各行业的并购重组增多,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大量低效资产的重新配置,需要相应的企业重整、重组、证券化等投行类金融服务。从金融市场环境来看,自2018年以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改革明显加快,基础制度不断夯实,市场发展持续向好,为特殊资产业务提供了更为良好的募投资、管理、退出的渠道和空间。

五是特殊资产的生态将更加丰富。特殊资产行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其中,逐步形成“5+2+N+AIC+外资AMC”的市场结构。其中,以商业银行、五大金融AMC、地方AMC等为代表的主要金融机构,构成了特殊资产投资的一级市场。近年来,随着金融风险的上升,相当大数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租赁、保险资管等机构)以及非金融企业也成为一级市场上特殊资产的重要出让方。众多民营资本、机构投资者(特殊机会基金)、产业投资者、外国投资者以及个人投资者等则构成了特殊资产投资的二级市场。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交易平台(地方交易所和互联网交易平台)、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参与其中。一个开放、多元的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有效地提升了特殊资产定价、交易和处置的效率,为更充分地发挥特殊资产挖掘存量价值和熨平经济周期的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是特殊资产市场的开放度将进一步提升。从全球范围来看,特殊资产投资是资产管理的重要领域。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特殊资产市场的关注也由来已久。在过去一段时间,外资机构通过设立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和注册外商独资公司(WOFE)作为“非持牌AMC”、利用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机制进行证券类投资,以及认购不良资产证券化(ABS)产品等方式参与我国特殊资产市场。而在政策层面,顺应金融开放的导向,也在更多的领域进行尝试,为外资机构参与我国特殊资产市场提供便利。2020年4月,海南新创建资产管理公司获批,成为第一家外资(港资)控股的可以进入银行批量转让市场的AMC。此外,在跨境投资方面,深圳、广州、浙江等地区,在自贸区改革方案中都将不良资产的跨境转让作为重要的探索方向。特殊资产市场的持续开放,将进一步丰富特殊资产市场的参与主体,对提升市场活跃度和定价效率,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体来看,我国特殊资产市场的发展正步入成熟阶段。为全面反映我国特殊资产行业的运行情况,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殊资产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特殊资产50人论坛,组织行业内理论和实践领域的专家,对我国特殊资产行业从2020年以来的最新发展动态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介绍,并对未来可能的创新方向进行展望,以期能够为监管部门、特殊资产业界,以及对特殊资产行业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与《中国特殊资产行业发展报告(2020)》相比,为更充分地反映行业现状,《中国特殊资产行业发展报告(2021)》分为四篇:第一篇为“特殊资产行业运行”,系统地阐述了特殊资产行业近年来的整体运行情况;第二篇为“行业改革与发展”,基于不同角度介绍了特殊资产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最新实践;第三篇为“国内外经验借鉴”,旨在对特殊资产行业的国内外领先经验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发展镜鉴;第四篇为“市场与产品创新”,主要着眼于特殊资产行业的市场热点与产品创新。

其中,第一篇的写作分工大致如下:第一章(曾刚),第二章(冯毅、赖文龙、陈宇轩),第三章(戴志锋、陆婕),第四章(任涛),第五章(陈阳),第六章(赵金龙、陈秀文、赵舒婷)。囿于编者能力有限,加之特殊资产行业仍然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许多概念和分类可能失于严谨,部分结论也值得商榷,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深入探讨。疏漏之处,还请读者谅解。

曾刚

2021年8月


目录

33.png

44.png

55.png

66.png

7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