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研究评论 > 稳定币将如何终结“货币”本身?
Home > Research > Research Comment > 稳定币将如何终结“货币”本身?

稳定币将如何终结“货币”本身?

作者Author:李扬 2025-10-14 2025年10月14日

一、一部有实践基础的专著

小友沈建光博士最近率领其团队就稳定币撰写了一部专著,约我作序。恰好我最近也在研究这个问题,于是欣然应允。

我之欣然应允,绝非因为我在这个领域有专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相反,恰恰是因为,对于稳定币等等,虽然几年来也颇读过几本书和文章,但心中总是没有把握。在我看来,要真正理解并深入研究稳定币之类加密货币,至少需要两方面的专门知识的结合:一方面涉及技术层面,包括对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账本、新金融基础设施的精深理解;另一方面涉及社会层面,包括对货币、金融的发展历史及其本质的理解,以及货币、金融的全面的社会影响。当然,这两个方面置于一体,就产生了第三方面的问题,就是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关系等等。对照以上三个维度,我自揣对货币金融的社会属性有所体悟,但是,对于作为稳定币之技术基础的区块链等等的知识,我虽然一直在加紧“恶补”,但总觉得至多只达到小学的水平,不敢妄加评论;至于稳定币可能带来的社会革命,更觉得深不可测,不敢置喙。因此,我一直希望能读到一部既覆盖以上各领域,又具有历史感的专著。故此,当建光博士将其新著《稳定币:重塑全球金融新秩序》交给我时,颇有点“终于等到了”的感觉。

建光博士是我国中青年经济学者的翘楚。他先后在复旦大学、赫尔辛基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内外名校受过良好的经济和金融学的训练。从业以后,先后在欧洲央行、国际货币基金、芬兰银行、中金公司、瑞穗证券等国内外头部金融机构从事研究或担任研究主管。目前,他是京东集团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这些经历,使得他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均居上乘。特别重要的是,他目前任职的京东集团,是中国最成功,也是规模最大的以供应链为基础,以科技驱动为动能的大型综合性科技零售集团之一。这种工作环境,使他得以切近地观察和分析供应链、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稳定币等金融科技的产生和发展,得以切近地对最现代的经济、货币和金融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正因为有这些强固的实践基础,自从互联网金融兴盛以来,建光及其团队便发表了大量极有见地的“接地气”研究成果,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在今年以来新一轮“比特币”和“稳定币”讨论的热潮中,他们更是连续发表了一系列精彩论述。我始终关注并跟踪着他们的研究动态,如今,这些研究成果被集结成为一部专著,我当然不愿错失学习的机会。

当然,借助为建光的专著作序之机,我也有若干基于传统货币理论而生发的看法也想一并写下,求教于学术界的同仁们。

二、《稳定币:重塑全球金融新秩序》概览

《稳定币:重塑全球金融新秩序》堪称小百科全书。它首先给出了一个关于稳定币的定义:稳定币是加密资产、央行数字货币、第三方支付以及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综合体。它在技术上依托于加密资产采用的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等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交易的属性;在形式上与央行数字货币一样,都在推动法定货币的代币化进程;在功能上主要履行与第三方支付类似的功能;在价值上则具备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类似的价值稳定特性。这些功能的聚集赋予稳定币独特的市场定位,也打开了稳定币的应用场景。我认为,这一定义,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最接近完善者,从而也成为《稳定币》全书的总纲。

从章节的安排上,我们更可以清楚地看出本书的全面性,它顺次探讨了稳定币的起源与业务模式;稳定币的职能与金融属性;从边缘创新迈向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应用场景从链上和链下双向延伸;产业链覆盖公链;资产和合规全链条;风险挑战在发展中逐渐清晰;在合规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全球稳定币监管五大支柱;稳定币发展的未来图景;美元稳定币是美元的加法还是减法;人民币稳定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抓手,等等。显然,如此这般探讨下来,我们可以得到关于稳定币的全面的知识体系。

作为金融研究者,我比较关注稳定币和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异同。这当然是因为:在我们这里,有关部门明确禁止了对比特币的开发和交易,同时,我们的央行数字货币推广已有时日,但惜乎推进速度不快。相反,在大洋彼岸,那里明确将比特币列为政府资产,且通过了一个促进稳定币发展的法案,与此同时,那里的监管当局明确表示,不会发展央行数字货币。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在发展加密货币方面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个中缘由、利弊得失、以及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都给予研究者极大的吸引力。

对于这个问题,《稳定币》也给了清晰的分析和回答。

作者首先指出了两者的共同点:稳定币是将法定货币代币化后转移到区块链上进行交易的,与CBDC(央行数字货币)类似,只是改变了货币的形态,提高法定货币的流通和交易效率,并没有创造新的货币。

但是,区别也是显著的。稳定币和央行数字货币的主要区别在于:二者的发行主体不同,法偿性效力存在差异。央行数字货币是各国央行推出的法币代币化,是基础货币的数字化版本。而法币稳定币是市场机构推进的法币代币化,其商业逻辑并非建立在法偿强制或国家信用之上,而是依赖于市场对发行人资金管理能力、兑付履约能力及合规经营机制的信任。因此,稳定币的接受范围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的,如果发行人破产,持有人仍会面临无法赎回稳定币的可能。

央行数字货币与稳定币的第二个区别是底层技术不同。当前各国央行测试的央行数字货币,主体技术架构还是集中式的账户体系,只是在局部环节使用了私有链/联盟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央行仍是中心的控制和结算人。而稳定币的底层技术包括区块链公链和智能合约技术,公链的去中心化特性使稳定币的交易可以在点对点之间直接进行,无须经过传统的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清算机构。因此,稳定币在支付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跨境支付也可以实现“支付即结算”,最长结算时间不会超过1个小时,很多高性能区块链发送稳定币的平均成本不到1美元。

在分析了以上异同的基础上,作者似乎给出了这样的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稳定币和央行数字货币终会有相互融合的一天。然而,究竟如何融合,作者还是给人留下探讨的空间。

三、需要加强对“货币”自身的研究

如果说《稳定币:重塑全球金融新秩序》的内容上还须有所补充的话,对于“货币”自身的讨论,肯定是首选。

(一)需要有一个关于货币的定义

客观地说,如今,恐怕任何人都无法提供一个让大家普遍接受的货币定义。按照马克思的研究,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一定义的精髓是“一般等价物”,就是说,货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定价标尺和交易中介;至于货币“特殊商品”的定位,则显然需要与时俱进,因为商品货币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我以为,“一般等价物”凸显的是货币的计价和支付清算功能,这应当成为我们研究所有货币金融问题的基本方法论和基本路径。 

历史上,凯恩斯对货币问题的研究也有很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凯恩斯系统地讨论了存款作为货币的存在形式问题。而且,他指出:现实中,是贷款创造存款,且大多数的支付清算都是通过存款在银行账户间“划转”而实现的。由于存款是货币,且存款是商业银行的创造物,所以我们国家在推行央行数字货币的过程中,提出最多不同意见的当属商业银行,因为,央行数字货币ToC的构造机制,冲击了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创造存款的机制,进而削弱了商业银行存在的根基。第二,提出了“内生货币”的概念。货币经济学领域有一个永恒的命题,就是“货币究竟有没有用”。对于这个问题,向来有货币“外生”和“内生”两派观点——如果确认货币是“外生的”,则货币“无用”,其供给的增减主要影响物价;反之,如果确认货币是“内生的”,就认为货币是“有用”的,因为货币是通过“贷款-存款”的过程创造出来的,而贷款显然对实体经济有着极大的影响,它们对经济增长、利率和物价都有全面影响。换言之,“内生货币”的理论构成当代央行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这个基础也出自凯恩斯的研究。第三,凯恩斯是黄金非货币化的拥趸,他主张货币应当“可管理”,其概念也应不断抽象化,这表现在他对货币的定义:“计算货币,即债务、价格,一般购买力所赖以表现的计算货币,是货币理论的基本概念。” 

还有一位经济学家哈耶克,也对货币的研究做出过重大贡献,且对如今加密货币频出的现象给出了很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研究。这位“货币非国家化”理论的最早提出者认为:无论是谁,都能发行货币,关键在于是否有人接受。只要有人接受,发行的东西就是货币。这一定义,凸显了货币作为信用的本质。在他看来,没有必要在货币与非货币之间做出非常清晰的区分,需要研究的是被市场接受程度不等的一系列物品,如同我们在货币供给统计上依流动性高低而排出M0、M1、M2的序列一样,这一系列的物品被市场接受的程度会从高水平向较低水平递减,一直减至那些不能充当货币的东西为止。

大家不妨掩卷细思:从功能上说,传统体制下的粮票和各种票证,现在我们时时处处都会遇到的各色“积分”,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都发挥了货币的功能,这种现象如此普遍地存在,意味着我们大家都参与了“货币的创造过程”。

前几年被热议的《现代货币理论》一书中,也有一段十分简洁、但可能更值得关注的对货币的定义:“货币是一般的、具有代表性的记账单位。”这个定义之所以值得特别关注,是因为在这里,货币被抽去了任何的物理形式,仅仅留下了“记账单位”的抽象概念。正是这种抽象,为货币的数字化打开了大门。

以上对几种货币学说进行简单回顾,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货币及其创造并不神秘。揭开神秘的面纱,稳定币和“币圈”的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当然,作为货币经济学的研究者,我在各种非中心化的“货币”,特别是在稳定币的发展中,看到了货币消亡的技术基础和现实路径。

窃以为,如果《稳定币:重塑全球金融新秩序》增加一部分对于货币自身的讨论,其理论体系可能更为完备。

(二)没有超主权的货币

有一种观点认为,稳定币是一种超主权货币,会对我们的货币主权形成侵犯。我不认同这种看法,通读《稳定币:重塑全球金融新秩序》,感觉作者也持类似看法。

我们认为:货币作为社会经济现象,其本质是国家主权,这是货币的根本属性。只要这个世界还是由主权国家构成,货币的主权属性便不会被消灭,就不会有“超主权货币”存在。近年来,在货币方面固然有很多新的技术创新,但是都绕不过这个主权的规定。大家都看重稳定币的跨境支付功能,的确,基于稳定币的跨境支付效率大大提高,但是,隐藏在跨境支付的背后有一个不同种货币之间的汇兑问题,大多数的研究或者善意地忽略,或者语焉不详。这种状况其实清除地告诉我们:论及跨境支付,货币之间的汇兑问题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举例说,无论美国发行技术多么先进的“币”种,都不能直接用之购买中国的产品和服务,也都迈不过“汇兑”这个栅栏;货币作为国家的主权载体之一,于此表现得非常清楚。说到根本上,一个国家的经济主权主要有二:一是课税权,二是发钞权。这两项权利是不能让渡的,失却任何一项,那就“国将不国”了。

当然,问题还有复杂之处。我们反复指出:稳定币的主要功能就是支付清算,而支付清算又是货币的基本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稳定币对各国主权货币制度是有冲击的。前文说过,我国的业界和研究界过去不关注支付清算功能,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货币当局只在乎并严格管理两类事务:一是资金池,因为有了资金池就是商业银行,就须按照银行来监管;二是可分割、可连续交易的借据,具备这个特点的借据就被定义为证券,也须进入监管范围。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仅仅凭借支付清算功能,就大规模切入了货币领域,并对传统的支付体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我们后来的一系列清理整顿活动,乃至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都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形的。在这个意义上,稳定币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会损害一国的货币主权,它是否构成走向超主权货币的必要环节,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应当研究货币的分层结构

稳定币是非常复杂的新事物,因此,对于它们的研究,我们或许还可以开辟另一个视角,这就是货币的分层问题。

分层次研究货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统。《资本论》的第二、三卷用了大量的篇幅研究了金属货币、商业票据和纸币的混合流通问题,讨论票据清算所同商业票据这种“真正的商业货币”的关系。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层研究货币问题的方法论,自然地,这也是我们研究稳定币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货币从来都是分层的,比如,按M0、M1、M2等次序排列并定期公布的央行货币供给统计,便是一个以流动性差别为标准排列的分层货币统计体系。数字货币的出现,使得货币形式日趋复杂,使得货币的“分层”也日益复杂。这就是金融学界将“金融”称为“上层建筑”的原因之一。

无论如何分层,居于最底层的都是那种“无交易对手方”的资产。这指的是其价值在体系外自行决定,构成一切交易的最终结算手段,不存在任何交易风险和违约风险的资产。比如曾经的黄金、现在的美元和人民币,它们的价值是自行决定,其他货币则都是它的“借据”。在金本位下,第一层是金和银,第二层是商业银行发的汇票、其他票据等;它们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央行体制下,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因而它排他地垄断着底层货币的发行权。从本质上说,央行发行的货币是不需要交易对手方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固然给出了交易对手方,那其实只是形式而已。比特币、稳定币加入后,货币分层的情况会更为复杂,现在大家比较多地倾向于将黄金、美元和比特币列为第一层货币,这里的比特币功能类同黄金,是“数字黄金”,其他类如比特币存款、其他数字货币等,都是居于“货币金字塔”上几层的货币。在这里,稳定币无非只是在不断丰富的货币金字塔上增加了一层可以作为支付手段的物事而已。货币分层的理论十分重要因为,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可以合理地解释各种金融创新活动;对于全球债务膨胀问题,也可以增添一个新的分析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