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聚焦 > 演讲 > 李扬谈金融改革重点:需进一步建立基准体系
Home > Foucs > Speech > 李扬谈金融改革重点:需进一步建立基准体系

李扬谈金融改革重点:需进一步建立基准体系

演讲者: Speaker: 李扬 2016-12-13 2016年12月13日

李扬谈金融改革重点:需进一步建立基准体系

时间:2016-12-10  来源:和讯网

李扬:尊敬的洪崎董事长,郑万春行长,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民银智库50人论坛成立大会,而且非常荣幸能够被选为首届副理事长,现在很多名头多得很,但是加了这个我还是感到很荣幸,因为这代表着我们国家智库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方向。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成绩。

我想在我们这样一个智库当中,首先要讨论一些大事情,然后要发出我们不完全是官方的这种声音。我想起来在一个多月以前,我跟洪崎董事长参加了有关部门组织的一个研讨会,这个研讨会就是讨论,大约是和即将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有关的一个文件。讨论的过程中大家都有一个感觉,就是觉得它作为这么一个级别的文件,可能有很多问题讲得细,讲得深。由于有一些因素并没有排除,所以可能还不便明讲。所以当时大家有一个共识,说要来一个平行的版本,来一个民间版本,中国金融改革的民间版本。我今天就这样一个民间版本来讲一点自己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我觉得下一步中国的金融改革不能像以前那样四平八稳的从机构、产品、市场、监管、货币政策、国际协调,不能按照这样一个道路平铺下去。而是说我们这个市场对于金融发展到底需要什么,以及我们缺什么。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就是你短缺的东西我们要补齐。按照这样一个想法,下一步我们改革的重点有六个方面。

第一是进一步建立我们金融市场当中的基准体系。

说具体一点就是利率、汇率和国债收益率曲线。它们的重要性我想不用多说了,如果利率不能反映资金供求,如果汇率不能反映人民币和全球其他国家的对比关系,如果国债收益率不能反映出我们无风险收益在各个期限的变化,那么金融配置的效率是很成问题的。很可能我们就是在一个非常错误的信号下来进行着资源配置。

利率市场化我想恐怕更重要的任务还在后面,因为利率市场化我知道说的是利率要由资金供求决定,在各个层面上。第二利率本身要有一个体系,第三我们的货币当局在对利率进行调控的时候一定要用市场化的手段。现在我们表面上看好像利率已经市场化了,但是你要仔细看一看,资金的供应和资金的需求都是被行政的力量层层的束缚着。也就是说表现在市场上的供应,表现在市场的需求并不是完整的。因此,你即便是最后一层交易是市场化的,形成的利率也是有问题的,非常简单。其实按照中国的储蓄和投资的对比关系,中国的利率早应该为零了,但是现在我们还是这么高。全世界为什么要是零利率和负利率呢?全球是储蓄大于供应。中国早就储蓄大于供应了,从1994年开始就是这样,但是中国一直是由于行政控制着,对需求进行管制,对供应进行管制,最后有点交易,那个时候形成的利率肯定是不能够反映资源配置效益的,所以下面必须要展开,也就是利率的风险结果,利率的期限结果都必须是由市场来决定的。

大家知道在现实中是没有利率的,只有一个一个具体的利率。它所以能够作为一个概念来说,是因为这些利率之间是互相沟通的,是成体系的。这个体系中应当有核心利率,有周边的受到影响的利率。我说到这里大家都知道,这就需要我们各个市场是不分割的。但是中国现在的问题就在于,所有的市场几乎都是彼此分割的,特别是我们的信贷市场和我们的资本市场是分割的,就资本市场那么一点规模,比如说债券也是被不同的主管部门分割的。这样的话,在中国难以形成一个有效的利率体系,它对资源配置有影响,对宏观调控也有影响。我经常会问这个问题,大家说什么是中国的基准利率?一定会有好几个答案,对于这个事情有好几个答案,那么中国这个利率体系显然是无效的,这个事情也很简单,就是要打通市场之间的一些分割。

中央银行必须是市场化的调控。也就是说,我认为现在看中央银行越来越多的确实在使用利率手段,但是它是用行政化的在使用利率手段。非常简单,就是它对利率关于上升或者下降的这样一些政策不是通过市场上相应的减少或者增加资金供求而实现的,而是一纸行政宣誓。比如说明天利率从0.25到0.2,大家各个金融机构跟着它来做帐,实际上的资金供求是不是能够在调整过的水平上达成均衡不管,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所以在我们国家利率的手段,到现在为止基本上很难充分发挥有效的调控的功能。

照这样来看,中国利率改革还在路上,我在今年年初有这样一个观点。我发现曾经很多人说,就是最后临门一脚了,把存款利率放了之后就完成了,我发现现在大家也不说了,大家还是重新回到利率的本质上,觉得这个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必须加大力量去推行,还需要经过很多努力。

对于汇率我不想说太多,8·11汇率汇改,应当说被国际市场误读了,这个改革应当说是市场化的方向。但是由于它在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被全世界都在质疑的关口推出,被误读为是逆市场的措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这样一种改革市场化的倾向一定还是越来越被这个市场所认识,它的作用我觉得也是被越来越充分的展示出来。

收益率曲线的编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已经说出这个事了,经过了这么久还没有太大的进展。不久前有关部门又找我们去开会,又在讨论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看起来还是我们金融市场当中的老问题,五龙治水,而且在一些关键期限和关键点上的一些相对应的债券不存在,比如说短期的,比如说长期的,我们现在中国的债基本上是中期的,而且不同的债由不同当局在管理,不同的债相对应的供应和需求并不完全相同,于是形成的价格也不相同。到底什么是中国的无风险的收益曲线?其实在市场上也是混乱的。这种混乱一定是干扰资源配置的,一定是不利于我们所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样一个战略决策的落实。

第二中国的金融体系现在需要组织、动员并配置长期资金。

按照我们的研究,中国从1994年开始已经变成了一个资金过剩的国家,但是其实构成上有很大缺陷。一个缺陷就是所谓期限的错配,对于金融部门来说期限错配是常态,但是期限错配过于严重,过于长期化就变成了问题,现在中国就是过于长期化,过于严重。因为中国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的资金都是长期资金,但是我们的资金供应基本上都是短期的。所以借短用长变成了我们的一个老毛病,我们今天在银行讨论问题,银行的金科玉律是不能发中长期贷款,现在中长期贷款我印象是前年开始超过50%,现在接近60%,风险是非常大的。但是没有办法,因为中国需要长期资金,又没有长期资金其他的供应渠道,只好靠银行来发中长期贷款,越发越多。教科书上银行可能只能发短贷,但是现在都发中长期贷款。我们作为人民大学的学生我们知道,银行从只能发短贷到发中长期贷款是我们伟大的黄导师论证的,是可以有一部分发的。但是这毕竟不是一个正规的渠道,我们需要有中长期资金的供应。理论上说,我们需要有所谓的直接融资,需要有资本市场。但是现在我们觉得在中国经济迈向下一步的时候就要考虑一个问题,中国到底要怎样的资本市场?反正我不知道大家怎么感觉,最近这两年资本市场就是一个扰动因素,挺好的就让他搞一点事,我们现在正在调整,前几天又搞一点事。回头想这个问题,中国要怎样的资本市场?

我应该是中国资本市场最早的研究者之一,我曾经满怀激情说要在中国引进资本市场,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各样原因的制约,我们只能不断的修改,修改成一个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现在的资本市场向什么方向去发展?这是很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而且你要是眼光再放宽一点考虑,我们的资本市场迄今为止实际上或明或暗是模仿美国,但是这个世界只有一个美国,其他国家的资本市场都没有像它的。简单的说,曾经在全世界掀起了高潮的,有几个成功的?只有在美国是成功的。其实这要深入的考虑资本市场其实是一个文化,最近我们总书记经常强调文化自信,你要找到你所有活动的文化根源,资本市场这种文化的根源在你这里没用。于是就要考虑实现这样的任务,结合中国的文化和整个政治、历史传统我们要怎样的资本市场,这个问题其实值得探讨。我们最近也做了一个研究,成果还没有公布,因为我们不想趟这个浑水,但是这个事肯定要说的。

说个简单的话,20余年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基本无关,不是吗?好的时候它坏得很,坏的时候,经济往下走的时候它突然又上来了,没有关系。20余年来,对于我们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贡献不算大。因为大家说搞股市改制等等,我们曾经都很悲观的说,照这个样子,到时候肯定要搞活上市公司,上市之后还不行,还要搞活上市公司,反反复复要去搞活上市公司,你说这个市场所谓治理结构的作用有多大呢?我们要反思为什么出现这些情况,要考虑在中国我们究竟要搞一个什么样的市场。

当然我们带讲到长期资金供应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中国未来在我看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的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还在投资上,因为消费是非常稳定的变量,一方面因为我们现在有这种需要,另外一方面也因为我们经济发展现在还是有这样一种惯性。投资的领域主要在基础设施,而对于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融资机制至今我们并不完备,所以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配,因此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下一步要讨论的。三中全会决定,这一块改革说过三句话:要发展与城市化相关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发展与居民住房有关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到今天一个也没有建立,到今天这三个领域还是问题重重,这必须要解决,这个不解决下一步就很难再发展。

第三下一步我们要发展的是普惠金融。

看我看来,普惠金融不止是我们把眼光注意到普罗大众,而是我们整个金融业的一个根本,我们意识形态的转变。你必须把我们金融作为一个为富人服务的行业,变成为普罗大众服务。这就必须要转变意识形态,转变整个运行的技术基础,转变一些组织监管等等。好在最近这几年来围绕着互联网、数字化等等的发展已经看出了金融为普罗大众服务的基本方向和基本的路径,我们看到了。基于最新的科技,基于最新的算法,我们可以找到一条非常低的成本,为普通的大众,哪怕是几块钱的那种金融需求服务的一种路径,这个我觉得我们应当注意。大家一定要注意到在几年前热火朝天的互联网金融在我们当局口里已经变成数字化普惠金融,这个转变是非常值得大家关注并且跟进的。数字化表明我们要以这个为基础,所谓的普惠金融就是说我们的方向就是普惠。

第四我们要建立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或者更宽一点,支持中国版的全球化金融体系。

我们知道现在全球的趋势就是去全球化,应当说准确一点说,以发达经济体为导向,由他们倡导、发动和引导的全球化已经寿终正寝,他们自己抛弃的。美国在奥巴马政府期间强推PPP,强推TTIP,在这样一套体系中把中国单独摘出来,表明已经有分歧。在前几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到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它的伟大战略意义。原来提出“一带一路”的时候确实就是一个理念,但是这个理念是体现了中国智慧的一个理念。它指出了一个方向,指出了一个路子,这个方向,这个路子和发达经济体那个方向和路子是不一样的。我们是对穷国的全球化,“一带一路”都是穷国,我们是解决穷国最基本问题的全球化。什么基本问题呢?制造业、基础设施、大宗产品,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而且这是沟通各种文化的全球化。更重要的是,这是我们的祖先一代代走下来的一个全球化的路径。所以我觉得我们特别要认识清楚现在全球化的新趋势,沿着这条新趋势来设定我们的金融指示体系。

第五今后几年管理好金融风险是改革的任务。

这是毫无疑问的,明年肯定问题比今年要大,后年也许会更大。只要按照中央的定位,经济的新常态特征越加明显,你就知道我们面对的形势是严峻的。经济形势如果持续的向一个方向在滑行,金融一定会以更大的规模呈现出它的问题,所以管理在这个过程中的风险就是我们一个非常严峻的任务。

第六当然管理经济下行过程中的金融风险国内外都有很多招。

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特别是在中国推进全球化的过程中,推进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几个原则:一是市场化原则;二是法治化原则;三是全球化原则。我想坚持这样几个原则来管理我们的金融风险,管理风险的过程是一个强化我们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这个可能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好处。


总之,我们现在是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各种意义上都是这样,我们必须要很好的规划我们的未来,这样的话,中国就能够有效的应对这些挑战,在下面的几十年里引领世界的发展,相信这一天一定是能够到来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