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研究评论 > 补齐人民币国际化的短板
Home > Research > Research Comment > 补齐人民币国际化的短板

补齐人民币国际化的短板

作者Author:高占军 2020-12-22 2020年12月22日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了全球经济,主要经济体纷纷陷入衰退。中国因较早控制住了疫情,经济恢复最为强劲,人民币的表现也十分亮眼。在此背景下,关于如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讨论,再度变得热烈起来。让人民币真正成为国际上的“硬通货”,这一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无论对中国还是全球货币体系,都是一件好事。一国货币国际化固然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决定、自然演进的结果,决不能急于求成,但也需要耐心通过持续的策略进行政策推动,而在较好窗口期采取的政策往往会事半功倍。

日本就是一个前车之鉴:19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先是避免让日元国际化,担心本币升值影响出口。到了1990年代再试图大力推动,包括1996年实施金融自由化,1998年推出金融“大爆炸”,但因日本经济地位已远不如昔,为时已晚。

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才真正开始,但很快便引起巨大关注。不少人对此持乐观态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著名经济学家巴里·艾肯格林认为人民币终将与美元、欧元成为鼎立三角,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共享舞台,他预测,这一天就算不能在2020年到来,但至少会早于人们的预期(Barry Eichengreen,2011)。

同样是在2011年,曾担任印度政府首席经济顾问的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语出惊人,断言人民币会在2020年前后取代美元(Arvind Subramanian)。日本著名学者伊藤隆敏没那么激进,指出人民币挑战美元的路途会十分遥远,但也不怀疑2020年左右人民币将会满足国际化的标准,成为亚洲的区域性货币(Takatoshi Ito,2011)。

但遗憾的是,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各项指标显示,人民币距离真正的国际货币还相差甚远:在全球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中,人民币的占比只有1.9%,相比之下,美元的份额高达57.5%,欧元为19%,日元和英镑分别为5.4%和4.2%(IMF,2020年二季度);人民币的交易量仅占全球各币种交易量的4%,而美元占比88%,欧元、日元和英镑分别为32%、17%和13%(BIS,2019年4月份日均交易量,总份额为200%);另据SWIFT数据,2020年10月份,人民币支付额占比1.66%,排位由第5位降至第6位,而欧元、美元和英镑占比分别为37.8%、37.6%和6.9%,日元也占到3.6%。

由此看来,上述学者十年前的预测是过于乐观了。

深入分析,主要原因还是人民币尚未满足成为国际化货币所需要的条件。通常认为,一国货币国际化的条件有三:第一,经济体量要大;第二,对币值有信心,通货能否受控、汇率的波动性和长期趋势以及债权国地位等,均是影响要素;第三,已发展起有深度、流动性好且开放度高的金融市场。

在众多学者当中,哈佛大学教授杰弗里·弗兰科算是比较冷静的一位,他认为中国虽然基本满足了前两个条件,但第三个条件即金融市场高度发达还远不具备(Jeffrey Frankel,2012)。2019年10月,对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进行重新评估后,他不无得意地宣布胜利,说那些认为人民币将在2020年左右成为主要储备货币的预测落空了,并重申这正是因为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的缘故。

弗兰科关于发展一个有深度、流动性好、开放度高的金融市场对于货币国际化至关重要的观点,不乏应和者。在大量文献中,Ethan Ilzetzki, Kenneth Rogoff and Carmen M. Reinhart(2020)新近撰写的一篇有关欧元国际化踯躅不前的论文尤其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他们认为,创设欧元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获得一个与美元具有同等地位的货币,但欧元的地位自1999年诞生以来基本没有变化,其角色甚至还未超过当初被其取代的马克或法郎。文章强调,欧元之所以仍只是一个区域性货币,欧洲金融市场分割严重、以欧元定值的安全资产稀缺是关键要素。

而客观看,就算是前述当年对人民币国际化持乐观看法的学者,在其分析中,也都以在这十年里中国能够成功发展出一个高度开放、富有深度和流动性的金融市场作为重要前提条件。

鉴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短板,需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提高市场的深度、广度和流动性,并在扩大金融开放的同时,让汇率机制更富弹性。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结算基础设施,并积极探索数字货币在本币国际化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原文发表于《财新周刊》2020年第49期,2020年12月2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