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研究评论 > 人民币升值的远虑与近忧
Home > Research > Research Comment > 人民币升值的远虑与近忧

人民币升值的远虑与近忧

作者Author:高占军 2020-11-23 2020年11月23日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关于人民币升值的讨论很热烈。也确实,5月下旬是今年人民币汇率最低点,当时1美元可换7.17元,而如今是6.58元/1美元。算下来不得了:在4个多月的短时间内,人民币对美元竟升值8.2%。

但似乎被多数人忽视了的一点是,对美元大幅升值的可不仅仅是人民币。同一时期,英镑对美元也升了8.2%,而欧元对美元升值幅度更高达9.2%(见图1)

1.png

图1:人民币、欧元和英镑对美元币值变化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公开报价数据计算。

注:最新数据获取时间为11月16日。

一经对比便发现,看上去是在讨论自家的货币,但很大程度上其实是美元的问题——这说的是共性。

有意思的是,换一个角度看也不全在美元:若从年初开始计算,欧元和英镑相对美元币值非常稳定:欧元升0.9%,英镑贬0.1%;而人民币却对美元升值了5.5%(见图1)。所以,虽然美元的问题自5月下旬起是共性,但全年看,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仍是十分突出的。比照一篮子货币计算的人民币汇率变动也说明了这一点:按CFETS和BIS货币篮子人民币汇率均升4.4%,按SDR货币篮子则升2.8%(见图2)

2.png

图2:人民币对三大货币篮子币值变化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中国货币网www.chinamoney.com提供的数据计算。

注:最新数据获取时间为11月13日。

所以,讨论人民币升值问题,需要兼顾个性和共性因素。在笔者来看,导致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中国较早控制了疫情,经济表现好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所以信心增加。

其次,中国的货币政策虽宽松,但相对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却显得十分矜持,货币供应增幅有限,利率也较高。

再次,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因货币与财政政策极度宽松,尤其是财政支持力度大,使得人们收入不减,财富增加,而消费需求强劲。但受疫情影响生产不足,商家亟需补库存,只能增加进口,而中国是最主要产地之一。比如10月份,以美元计,中国出口大增11.4%。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出口增长的逻辑颇为特殊,与以往完全不同。一旦疫情受控,生产重上正轨,便可能部分消失。

还有,中国金融开放步伐并未因疫情影响而放缓,促进了资本项下资金的流入。

最后,人民币升值还有另一个特殊原因,即在各国强力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支持下,大大降低了全球经济和金融风险,避险需求下降的结果是美元不再受宠。当然美元贬值也有其他因素起作用,包括货币政策极度宽松、财政刺激扩大了贸易逆差、债务巨增、疫情失控致使经济复苏受阻等。

总体看,人民币近期的快速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特殊阶段的事件驱动。所以,若事件结束,则急升便相应终止。目前,全球疫情十分严峻,虽疫苗研发进展快速,但能否在明年年中前完全派上用场尚属未知。在此期间,各主要经济体宽松政策还会持续甚至加大。美联储9月份刚刚采用的更具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新框架,对于美元币值也会有深远影响。

这样看,人民币坚挺局面仍会持续一段时间,动能转换的时间窗口或是在明年下半年。

从前文分析看,当前阶段,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增加与人民币竞争力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甚至会改善贸易条件,所以大可不必对升值过于担心。但维持当前状态就好,继续升值就难免令人心生不安了。

重要的是对下一步如何考虑。若升值过头,对出口企业影响几何?虽然现在外国需要中国商品,但疫情结束后面对急剧扩大的贸易逆差,会否再生反弹?在美国候任政府正重新考虑其贸易政策时,该因素不宜忽视。另外,在币值较高时,是否也是增加对重要商品进口的好时机——这大概会导致一个双赢的结果:一方面在价格较好时买到了亟需的商品,另一方面又可以平衡与主要贸易国的紧张压力,为即将展开的贸易谈判开个好头关于中国的货币政策,有一种声音认为到了该研究有序退出宽松的时候了。有此想法总是不差的,但在人民币升值动能未减之时,讨论这个问题恐怕还需多一些谨慎。


(本文发表于《财新周刊》2020年第45期,2020年11月23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