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美国来信】4.3|疫情冲击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协调(之一)——渐趋模糊的边界:从一场罕见的听证谈起
编者按:一向被主流经济学视为异端并难登大雅之堂的“现代货币理论”(MMT),其影响力日见彰显。应该实施更加激进的赤字政策吗?货币政策可否趟入财政政策的深水区?中央银行有可能被置于从属地位吗?本次疫情冲击下货币政策的激进操作,为上述争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土壤。作者以为,关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在泾渭分明和MMT之间,还有中间道路,而这中间道路甚至可能不止一条。如何找寻此中间道路,并在不同的背景和条件下加以适当应用,才是症结,而不应陷于非此即彼的误区。这不仅是美国的问题,也是其他经济体面临的现实挑战,包括中国。此话题很长,而新的讨论和实践正在不断地更新和演绎。在以后的系列来信中,会不时继续展开这一话题。
一、一场罕见的听证
财政赤字多高算高?债务比例有无上限?近年来,虽全球债务规模日见提升,利率长期处于低位,但(尤其是发达经济体)通胀依旧疲弱,经济也步履蹒跚。在此背景下,对上述问题的解答渐成焦点。2019年11月20日,在美国国债总规模突破23万亿美元、财政赤字接近1万亿美元之际,美国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举行了一次听证会,主题为“重新审视债务成本”。前来作证的四位都是经济学家,分别是:曾任美国前副总统拜登经济顾问的伯恩斯坦,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的布兰夏,巴德学院教授L·兰德尔·雷,以及斯坦福大学教授泰勒。
这原本应是再寻常不过的一次听证。但因了富有争议的非正统理论──被称为“现代货币理论”(the Modern Money Theory,MMT)[1]──的代表人物雷的参加,而引起了极大关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MMT被主流经济学视为异端,从来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二、什么是MMT?
那么何谓MMT?该理论认为,只要国家能够发行货币,政府赤字高些没关系,因为若能以本币借贷,如美国、英国和日本,则总能通过发行更多的货币来支付债务。所以,担忧债务过多没太大必要,政府应使用财政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唯一的制约是通货膨胀。但只要物价低,政府就有空间扩大赤字,或者说,只要不引发高通胀,政府可以任意扩大支出以保证就业和实现其他目标,中央银行只管增加货币供给。与通常的认识不同,加税和发债不是为了融资,而是通过将货币移出系统来治理高通胀的手段。
这些信条对主流经济学形成挑战。后者认为,赤字有限度需要控制,同时政府支出只能通过征税和发债融资,而非由中央银行印刷货币。
若建立在主流经济学基础上的货币政策有效,则MMT势必难成气候。但现在中央银行处境艰难:一方面,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存在此消彼涨关系的“菲利浦斯曲线”已失灵,2%的通胀目标迟迟难以实现,以至于必须重估政策框架;贸易战等新变量出现又并无先例可循,决策模型亟需完善;美联储短期利率一度失控,要求采取措施以促进有效传导。
另一方面,主流理论认为,财政赤字增加会导致利率上升,但如今债务大增,而利率不升反降。
在此背景下,MMT的影响日渐增加。美国总统候选人桑德斯在2016年大选中就倡导这一理论,其经济顾问凯尔顿如今已成为MMT的代表人物。2019年初,第一本有关MMT的教科书问世,由MMT的领军者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米切尔和沃茨教授、美国巴德学院的雷教授共同撰写,标志着该学说在理论上已大体成形。
三、来自主流学派的攻击
这引起了主流学派的担心,并群起而攻之: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指出,增加赤字并非当务之急,而使用货币政策为某一特定政策提供支持并非央行的职责;前美联储副主席斯坦利·费舍尔,这位中央银行教父级人物,认为MMT中有一小部分是正确的,然而,根本的缺陷在于“扩大支出的同时保持通胀受控”这种状态不可能持续;前纽约联储主席达德利说,协调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对的,但MMT走的过远;著名的“泰勒规则”的提出者约翰·泰勒更是不买账,他称MMT“既不是现代的,也不是货币的”;哈佛大学教授萨默斯则称没有免费的午餐,以前也有过使央行放弃职责而扮演从属地位的企图,但这是荒谬的。
也有不少著名的主流学派人物,包括布兰夏和萨默斯在内,认为低利率时期,当投资回报或GDP增速高于利息成本,加大财政刺激就是有效的。萨默斯甚至进一步认为,货币主义已经失灵,凯恩斯主义正在回归。这种观点虽排斥MMT,然而无形中也对中央银行形成压力。
四、疫情冲击下的新视角
无论怎样,在当前的低利率、低通胀环境下,尤其是在疫情冲击下经济停摆并陷入衰退,导致各国货币政策激进操作,似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界限不再分明,这无疑为上述争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土壤。
在美国,联储先后推出了多种紧急货币政策工具(具体内容可参考之前的相关【美国来信】),其中,PDCF、MMLF和TALF是用来支持金融体系的,但CPFF、PMCCF和SMCCF的目标是帮助实体经济。这六大工具中,CPFF、PDCF、MMLF和TALF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都使用过,而PMCCF和SMCCF则更是突破常规之举。
未来还有可能更进一步。我们此前曾提过,在3月27日由美国总统签字生效的2万亿美元纾困方案中,财政部拿出4540亿美元资金供美联储使用,目标是为金融体系、企业、州和地方政府提供资金支持。这4540亿美元被视为资本金,可配套美联储的资金共同使用,若配套比例为1:9,则放大10倍至4.5万亿美元。美联储正在设计方案,不排除直接购买企业债券和市政债券,甚至直接向企业、州和地方政府贷款的可能性。美联储会如此坚决吗?这会不会演变成一次政治冒险?历史上的诸多案例(未必都与货币政策有关)表明,即使是临时性的危机举措,有时也会带来长期后果。
五、找寻中间道路:挣脱非此即彼的误区
笔者以为,对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在泾渭分明和MMT之间,还有中间道路,而这中间道路甚至可能不止一条。如何找寻此中间道路,并在不同的背景和条件下加以适当应用,才是症结,而不应陷于非此即彼的误区。这不仅是美国的问题,也是其他经济体面临的现实挑战,包括中国。此话题很长,而新的讨论和实践正在不断地更新和演绎。在以后的系列评论中,会不时继续展开这一话题。
[1] 也有人称之为Modern Monetary Theory,缩略词均为MMT。见Wray, L. (2015). Modern Money Theory: A Primer on Macroeconomics for Sovereign Monetary Systems, Second Edition. (2nd ed.).
作者相关研究
Author Related Research
相关研究中心成果
Relate ResearchCenter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