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研究评论 > 【美国来信】7.31 | 如何看待美国史上最差的经济数据?
Home > Research > Research Comment > 【美国来信】7.31 | 如何看待美国史上最差的经济数据?

【美国来信】7.31 | 如何看待美国史上最差的经济数据?

作者Author:高占军 2020-07-31 2020年07月31日

美国商务部7月3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GDP较一季度环比下降9.5%,季调后,相当于年化收缩32.9%,创下1947年有此项数据以来的最低纪录。相比而言,此前最低的是1958年一季度,但环比折年率也只有-10%。就算是12年前犹如山崩海啸的金融危机期间,2008年四季度GDP也仅为-8.4%,2009年一季度为-4.4%。

数据发布后,顿时引发一片惊呼。

但这实在是没什么可奇怪的,因为基本符合预期。在经济学的世界里,若一件事符合预期,那么就可以权当它从没发生过。

数月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就讲过,二季度的GDP数据之糟糕,将前所未有。而不久前《华尔街日报》对经济学家发出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人们预期二季度GDP环比季调后折年率收缩34.7%[1]——这比下降32.9%甚至还要好出近两个百分点。

由此看,这项新发布的数据是好消息,应报以“欢呼”而非“惊呼”才对。

真正的问题大概会出现在三季度和四季度:因疫情再次严重失控而纾困力度却反而有所减弱,经济运行节奏也开始紊乱失序,所以,相较逐渐走向正轨的欧洲和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美国下半年的经济走势将大概率朝相反的方向偏离。

说疫情再次严重失控,是因为自7月初以来,美国新增病例暴增,一度每天确诊6-7万人。至7月30日,累计病例已近450万人,死亡人数则超过15.1万。非但如此,与3月份宣布紧急状态时的应对大体有序、步调近乎一致相比,当前的情况近乎混乱。

讲纾困力度有所减弱,是因为自3月初开始,美国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分四次推出了总额高达3.1万亿美元的财政支出计划,包括发放现金和支票、增加每周600美元的额外失业保险、对小企业提供近7000亿美元的赠款和贷款等等,力度空前。但这些措施大都于最近到期(表1)。而新一轮方案不但僵持不下,且规模预计也将远逊于上一轮,令已从2008年危机中汲取深刻教训的专业政策部门和经济学者忧心忡忡。

表1  美国前几轮纾困计划大部分于近期终止

 12.png

资料来源: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Census Bureau, Federal Reserve, 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Joint Committee on Taxation,Bloomberg[2][3]

7月29日,美联储结束了为期两天的公开市场委员会决策例会。鲍威尔主席在讲话中表示,自从几周前新冠病例再度爆增后,经济复苏的步伐看起来放缓了。他援引的高频数据包括:借记卡和信用卡消费下降,酒店入住率停滞不前,以及饭店和沙龙顾客减少。另外,劳动力市场上,也出现令人担心的就业放缓迹象。综合疫情形势和各项经济指标,鲍威尔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经济未来的复苏路径如何,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相比之下,欧洲和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已基本控制住了疫情,经济正逐步走向正轨。德国5月份失业率只有3.9%,意大利也降到了6.6%,而美国6月份的失业率仍高达11%。尤其是经过反复谈判,欧盟27国终于在7月21日晨就未来七年的预算安排和设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复苏基金事项达成共识,总金额高达1.82万亿欧元。此举不仅有助于应对疫情冲击、气候变化、数字经济转型和解决医疗健康领域等问题,也是提升凝聚力的关键步骤,将推动欧洲的复苏。

美国二季度的GDP数据虽史上最差,但仍好于预期。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与欧洲和日本等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如果美国下半年的经济走势落入相反方向的运行轨道,现在看,或许并不会那么出人意料。


[1] 见https://www.wsj.com/articles/us-economy-gdp-report-second-quarter-coronavirus-11596061406?mod=hp_lead_pos1&mod=hp_lead_pos1

[2]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0-07-17/u-s-virus-relief-set-to-vanish-in-series-of-fiscal-cliffs?sref=E1hpDegX

[3]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0-07-19/trump-congress-face-last-chance-to-spur-economy-before-election?sref=E1hpDe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