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研究评论 > 【美国来信】7.28 | 降准背后的跨周期政策考量
Home > Research > Research Comment > 【美国来信】7.28 | 降准背后的跨周期政策考量

【美国来信】7.28 | 降准背后的跨周期政策考量

作者Author:高占军 2021-07-28 2021年07月28日

2021年7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面降准的声音甫一落地,便激起千层浪。笔者归纳,对此大致有三种反应或解读:

反应一:突然大幅放松货币政策,尤其是在二季度经济数据发布前宣布,一定是经济出了问题。比如,当天有一篇在彭博社发表的文章称,中国的经济复苏出现裂痕,理由是人民银行的政策再次松动;该文进一步认为,这可能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同时也表明退出刺激政策有多难。

但一周后数据集中发布,显示中国经济运行其实还不错:二季度GDP同比增7.9%,基本符合预期;6月出口同比增速大幅反弹至32%;投资提速;消费也加快复苏。在全年增长目标只有6%而预期会稳超8%的情况下,强调非常担心经济复苏放缓,也确实不太说得过去。

反应二:经济并不差,怎么突然就开始放松货币政策了呢?就算是要降准,大概率也应采取定向降准,却实施了全面降准,令人费解。

反应三:之前反复强调货币政策正常化,如今突然放松,是否前后矛盾,并表明之前过早退出宽松是政策失误呢?中国会成为第一个经济复苏的同时又第一个经济放缓的案例吗?

并不是所有的疑问都有答案,至少暂时如此。人民银行对降准的解释是:为支持实体经济,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释放的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和弥补7月中下旬税期高峰带来的流动性缺口,增加金融机构的长期资金占比;这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流动性操作,并未改变稳健基调。

但官方解释并未解决各方对货币政策取向的分歧和争论,即:此次降准究竟意味着全面宽松,还只是政策上的一个微调?如果将此次降准视为常规流动性操作,那么未来降准呢,是否也可以与常规流动性操作同等看待?如果降准是常规操作,那是否对以后再降准不应感到意外,甚至是可以预期的呢?

在笔者看来,有人将此次降准与去年4月份新冠疫情暴发初期时的降准相提并论,是过于解读了。此为其一。

其二,此次降准,改变了之前对货币政策可能收缩过紧的预期,并避免因CPI较低引起的实际利率高启。

其三,降低融资成本、定向支持小微企业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其四,这背后是否有“跨周期政策设计”的考量?总理在早先的讲话中以及央行在公告中均提到要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笔者的理解是不仅要着眼当前更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政策的设计确需如此。笔者感触颇深的一个例证是:去年初新冠疫情在美国暴发,美联储之所以能在极短时间内便推出大量创新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拯救了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是因为在经历了2008年危机之后,其对新工具做了长期、深入的前瞻性研究的结果。

若放在“跨周期政策设计”的角度,当前中国面对的不确定性较多: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再次恶化,7月19日美国道琼斯股指突然大跌700多点便是对此的反应;全球供应链紧张会持续多久,尚难预期;中、美关系短期内难有明显改善。重视前瞻性和正视不确定性,强调跨周期政策设计,或是看待此次降准应具备的一个重要视角——可惜,迄今对此所进行的讨论凤毛麟角。

另外,中国一方面加强金融监管、控制杠杆率和抑制房地产过热,另一方面却超预期全面降准:这是一个矛盾,还是非常谨慎地、有策略地权衡?从跨周期政策考虑的角度,这或许正反映决策者继续加强监管、降杠杆和压降房地产热度的决心。

总之,政策实施确实需要更加强调跨周期设计。此次降准虽未必是货币政策转向的开始,但至少显示货币政策在进行换档操作。而除了货币政策外,笔者也十分关注目前在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上近4.6万亿元财政存款的未来走向。

(原文发表于《财新周刊》2021年第29期 出版日期:2021-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