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研究评论 > 数字化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研究——来自数字消费信贷市场的微观证据
Home > Research > Research Comment > 数字化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研究——来自数字消费信贷市场的微观证据

数字化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研究——来自数字消费信贷市场的微观证据

作者Author:尹振涛 罗朝阳 汪勇 2023-04-11 2023年04月11日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金融市场结构与金融运行特征,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18~2020年国内某头部助贷机构的数字消费信贷微观数据,首次实证考察了中国货币市场利率在数字消费信贷市场上的传导效率。研究发现,数字化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利率能够有效传导至数字消费信贷市场,表明该市场具有正规金融的属性。异质性分析发现,货币市场利率对数字消费信贷市场高信用借款者、贷款期限更长产品的利率影响更大,表明该市场具有明显的信用溢价和违约风险溢价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以中期借贷便利为代表的中期政策利率以及货币政策利率处于货币政策紧缩期对数字消费信贷利率具有更高的传导效率,数字消费信贷市场同样存在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本文研究对疏通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以及对微观市场的监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对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包括优化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和畅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其中,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抓手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以更好地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金融市场结构与金融运行特征,进一步提升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深度”“广度”,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精度”必然产生重要影响。

近年来,伴随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广泛应用,科技对于金融的作用被不断强化,孕育出各种创新型金融服务模式,推动金融业发生深刻变革。作为数字金融的典型产品,数字消费信贷是“数字技术”和“消费信贷”的新型结合,在传统消费信贷的基础上,融入了先进的数字技术,实现了申请、审批、放款、还款等步骤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因此,货币政策利率能否有效传导至数字消费信贷市场,对于理解和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本文详细介绍了助贷模式的具体运行方式,从理论上分析了货币政策利率传导到互联网信贷市场的渠道,从而为实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制度背景和理论基础。进一步,本文从产品模式上对比分析了银行信贷、助贷/联合贷款以及私人贷款在放贷主体、贷款利率、客户群体、运营模式、资金来源、贷款方式、贷款期限等方面的异同,指出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差异是判断助贷模式属性特征的可行途径,为本文实证分析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在以上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以数字消费信贷为切入点,使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国内某头部助贷机构近50万用户逐笔借贷记录的微观数据,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实证考察了中国货币市场利率在数字消费信贷市场上的传导效率,分析了数字消费信贷的溢价特征,并探讨了数字消费信贷的二元金融属性特征。更进一步,本文详细探讨了不同期限利率政策传导效率的差异、分析了消费信贷市场上的风险承担效应机制。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利率能够有效传导至数字消费信贷市场,数字消费信贷市场相比民间借贷市场对货币政策利率的反应更为敏感且对货币政策冲击的调整更为迅速,表明数字消费信贷市场具有正规金融属性。异质性分析表明,高信用借贷者和长期贷款利率受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更大,表明数字消费信贷市场具有明显的信用溢价和违约风险溢价特征。拓展分析表明,数字消费信贷市场上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在货币政策紧缩期、货币政策平稳期具有更高的传导效率,中长期货币政策利率比短期货币市场利率的传导效率更高,数字消费信贷市场同样存在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综合施策提升货币政策宽松时期的货币市场利率传导效率。首先,要持续开展广泛的金融素养教育,提高居民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能力以及对贷款利率的敏感性,倒逼银行等金融机构跟随政策利率走势动态调整贷款利率。其次,中央银行应适当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置换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尚未到期的各种贷款,减轻中小银行的成本负担,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

第二,完善货币政策利率品种以及“利率走廊”模式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稳定货币市场预期以减小利率波动。一是要尽快明确政策操作目标利率水平,增加较长期限以及细化较短期限的政策参考利率,形成更加完备的利率曲线,健全利率走廊机制。二是要持续完善“MLF利率—LPR—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传导机制,有序推进LPR的期限结构,增强和扩大LPR的弹性,进一步提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程度。三是要要完善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缩小利率走廊的高低利差,强化前瞻性指引的作用。

第三,支持数字经济及金融科技发展,以科技助力传统金融渠道有效下沉。数字消费信贷能够有效地向最终消费贷款端传导货币市场利率,拓展传统金融市场的边界,增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获得性以及便利性。此外,数字消费信贷模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民间借贷,拓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有效遏制高息民间借贷等非法金融活动,有助于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更好地发挥作用。但同时也要厘清金融业务的边界和责任划分,在运用数字技术发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注重防范助贷市场机构的过度风险承担。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的可能贡献在于:第一,在研究视角上,本文首次检验了货币政策利率在数字消费信贷市场上的传导效率,填补了利用用户微观数据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空白,为货币政策在消费信贷市场的传导有效性提供了经验支撑,为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后续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微观基础。第二,在研究发现上,本文通过对助贷业务模式的梳理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实证检验,发现目前市场上普遍流行的、以助贷模式为基础的、以科技公司与商业银行联合开展的数字消费信贷明显有别于民间金融,能够有效地向最终消费贷款端传导货币市场利率,体现了数字金融在增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获得性以及便利性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三,在研究结论上,本文探讨了数字消费信贷市场的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有利于央行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以进一步疏通我国货币政策利率在微观金融市场的传导,进而提高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进一步完善。

五、写作、投稿、修改的过程和心得体会

本文选题源自作者对数字化背景下的金融市场以及货币政策传导相关研究的持续关注。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全国某头部助贷机构的鼎力支持,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数据,并与业务部门和相关专家进行了多次交流,对数字消费信贷的运作模式、市场特点、监管现状等问题有了客观、全面和细致的认识。本文先后在2022中国金融科技学术年会和数字经济开放研究平台“金融科技的高质量之路”峰会上进行过交流报告,得到了多位同行专家细致中肯的点评意见。在审稿过程中,两位审稿专家就文章理论逻辑、模型设计、样本选择、机制分析、文章结构、行文写作等多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宝贵意见,帮助我们极大提高了论文的质量。本文经三轮修改后得以发表,离不开科技公司的数据支持,离不开同行专家的宝贵意见,离不开审稿专家的专业指导,离不开编辑老师的高效工作。在此,作者对以上帮助表示最衷心地感谢。我们将持续关注金融创新和金融科技主题,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为中国金融改革实践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