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研究评论 > 谨防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的外溢效应
Home > Research > Research Comment > 谨防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的外溢效应

谨防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的外溢效应

作者Author:尹振涛 张卓然 2022-07-22 2022年07月22日

2022开年以来,突如其来的俄乌冲突,进一步推高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再次创出新高,超出了经济学家和市场的普遍预期。根据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已创40年来新高。尽管中国当前通胀率较低,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会导致国内PPI走高,对产业链下游及消费端价格形成上涨压力,同时也可能让中小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困难。

一、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大宗商品的价格一般受各国货币政策、供求关系、经济周期、航运价格、美元及汇率等多因素影响。本轮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既有供给冲击的影响,也有需求扩张的因素,还有货币政策的原因。

第一,主要经济体央行大放水。根据我们统计测算,疫情发生后,欧美各国政府推出了共约11万亿美元的财政货币支出措施和约6万亿美元的流动性支持。各国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并最终导致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由于大宗商品以美元计价,且其价格与美元强弱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美元指数受疫情后美联储“漫灌”影响大幅下跌,因而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

第二,资源产出国供给冲击。全球疫情的蔓延,制约了资源产出国的大宗商品供给。疫情后,受医疗水平、疫苗接种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各国疫情防控形势和生产恢复水平参差不齐。发达国家医疗条件发达、疫苗供应充足,生产恢复相对较快,但多属于高精尖技术领域;而大宗商品供给大多来源于新兴市场国家,受制于医疗技术较低、疫苗供应短缺,其疫情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为控制疫情的传播,一些国家不得不停工停产,进而影响大宗商品的全球供给。

第三,经济复苏导致需求提升。大宗商品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全球经济下行或衰退必定会冲击大宗商品的价格,而经济复苏往往会带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作为世界大工厂,中国市场是全球大宗商品最重要的需求端。疫情发生之后,中国采取了疫情面清零的政策,较好地控制住了疫情大范围蔓延,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工业生产基本回归正轨。同时,随着疫苗的普遍接种,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也逐步复苏。全球经济快速恢复导致生产端、消费端的需求同步增长,进一步扩大市场供需缺口,推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第四,疫情阻碍全球物流运输。大宗商品往往由资源盈余国出口给资源需求国,而疫情实质性阻碍了资源的运输。物流运输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为主,在疫情防控限流动、防交叉的大背景下,各国海关口岸实行不同程度的入境限制措施,不仅延长了通关时间,还因人工成本、防控成本等导致运输成本提高。因此,很多物流、运输企业选择缩减运力或提高费用,导致资源出口国空有产出,而难以供给到资源进口国,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上供给降低、成本提高。

二、俄乌冲突进一步推高大宗商品价格

一是俄乌冲突对能源价格的影响。俄罗斯拥有丰富的原油和天然气资源,石油储量排名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伊朗和伊拉克之后,位居世界第五,天然气储量更是位居世界第一,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全球的14%、17%。俄乌冲突影响了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的开采,西方国家的制裁也会影响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的出口,致使全球石油天然气供应紧张,不断推高国际油价气价。WTI原油价格一度破每桶130美元大关,布伦特原油价格更是触及139美元,创近14年来新高,距离2008年金融危机大放水之后的147美元峰值仅一步之遥。欧盟40%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自年初至今价格已暴涨240%。如果俄乌冲突不解决,能源价格就很难回落。

二是俄乌冲突对粮食价格的影响。作为大部分国家的主要储备粮,小麦是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之一,而俄乌两国共占全球逾四分之一的小麦出口量。两国玉米、葵花油的出口占比也高达20%和80%。每年3月中旬是北半球非常关键的春耕季节。一方面,化肥紧缺使春耕化肥使用量下降,影响产量;另一方面,冲突可能造成人力短缺,影响土地播种。俄乌冲突爆发后第一周,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期货价格涨幅已超过40%,为14年来最高水平,玉米、大豆和大米等价格也出现显著上涨。

三是金融制裁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美国等西方国家把俄罗斯踢出SWIFT系统,试图阻碍俄相关商品的出口,使全球大宗商品供应更加趋紧。SWIFT系统是全球重要的金融数据通讯系统,每年通过它的汇款占全球汇款总额约90%。2012年伊朗被踢出SWIFT系统之后,伊朗损失了近一半的石油出口收入,货币贬值近70%。俄罗斯被踢出SWIFT系统之后,势必会严重阻碍俄罗斯的国际贸易,特别是影响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和矿藏原料的出口。全球能源原料大宗商品市场供给减少、供需缺口扩大,从而引起相关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四是运输受阻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俄乌冲突和相关制裁措施的升级,使本就受疫情打击的欧洲和亚洲间货物运输愈发举步维艰。一方面,俄乌两国处在世界上最古老的贸易通道上,而两国间的空域受阻,集装箱船无法停靠两国港口,俄境内铁路也被列入制裁;另一方面,运输价格大幅上涨,一些航线的邮轮费率翻了9倍,创2008年以来最高值。大宗商品运输受到严重影响,价格上涨在所难免。

三、防止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产生外溢效应

如果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时间拉长,无法在短时间内回落,全球通胀水平持续时间越长,对中国的影响将加大。中国应积极谨慎应对,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全方位阻断全球通胀向我国蔓延。同时要抓住这次难得历史机遇,加快绿色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首先,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本轮大宗商品上涨和全球通胀与全球货币超发密切相关。我们要防止通胀传导到国内,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动摇,把保持币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第一目标和前提基础。根据宏观形势和市场需要,科学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让市场“缺钱”,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不让市场“溢钱”。要继续完善汇率市场化机制,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其次,紧抓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主动权。一是要加强生产能力,保证耕地面积,提高资源利用率,严格筛选种子质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二是要推进农业结构改革,降低大豆、油料等进口依存度,保证市民“菜篮子”;三是要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完善相关补贴政策,使农民真正“有田可依”;四是要完善仓储调控,合理增加各类农副产品储备量,完善库存动态监管体系,加强仓储安全监管,做好应急措施;五是要提倡市民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加强粮食安全教育。

再次,加快绿色转型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化石能源需求量较大,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而新能源因开发时间长、成本高,短期难以成为企业首选。2021年,中国进口原油5.13亿吨,原油进口对外依存度72%,是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而俄罗斯是中国第一大能源供应国。俄乌冲突导致国际油价、煤炭价格高企,给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配合相关优惠政策,政府可主导实施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建设的重点工程,加快技术绿色升级,助力实现“3060”双碳目标,实现产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后,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目前中国PPI处在近30年的高位,但CPI涨幅非常小,对企业利润形成一定挤压,尤其给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带来经营困难。应加快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减税降费奖补等措施,为企业减负;设置稳定用工专项资金和支持定向企业专项资金,保证企业生产;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箱,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更多投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切实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最后,提升大宗商品定价的话语权。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加强重要商品战略储备,提高大宗商品自给能力和市场调控能力;建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监测和预警机制,鼓励大型国企积极参与国际资源竞争,向全产业链延伸;加快发展国内期货衍生品交易市场,不断推动国内期货市场国际化;加大相关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科技力量支持,逐渐掌握大宗商品定价的话语权,更好应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冲击。

(本文发表于《中国金融》202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