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透视2020年金融政策新风向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风向标,既具有很强的现实背景,也具有鲜明的方向性。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更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政策意图。
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近年来,货币政策始终延续稳健要求,但每年的具体策略会有所区别,从保持中性到松紧适度,再到灵活适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货币政策背后的改变。《报告》指出,今年要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新的“两个不低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不利的外部经贸形势,需要货币政策托底中国经济,为经济复注入强心剂。从全球范围看,大部分发达经济体均普遍采用了大规模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推出新一轮的量化宽松和负利率政策,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仍处于全球较高水平,可使用的货币政策空间很大。同时,《报告》首次提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一新表述,要求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直达实体经济”要求货币政策更加精准、更加灵活和更加有效,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的表现。近年来,主要的创新型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针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领域的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以及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公开市场逆回购等多种逆周期流动性调节政策。就当前而言,最重要的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一类是针对受疫情冲击影响大的行业和小微企业的专项融资支持工具,一类是针对特殊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政策型贷款延期支持工具。
财政赤字率可提高的积极财政政策
今年的《报告》对财政政策提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要求,其中“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可适度提高财政赤字率。今年赤字率拟按3.6% 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 万亿元,同时发行1 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2019 年的财政赤字率为2.8%,增加的1 万亿元和不计入赤字率的1 万亿元特别国债都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二是压缩不必要的一般性支持。《报告》要求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要切实保障,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 以上。各类结余、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重新安排。要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三是扩大有效投资。《报告》指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 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 万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 亿元。
助力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普惠金融政策
一是针对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 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鼓励银行敢贷、愿贷、能贷,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利用金融科技和大数据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精准性。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二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前期出台6 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等措施,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 万亿元。三是为小企业提供便利。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值得关注的是,去年《报告》提出支持大型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而今年的《报告》则提出要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这一思路的变化则主要源于随着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战略规划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特别是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银行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的优势。
优化经贸环境和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平和的心态,进一步推动贸易和金融的自由开放。《报告》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提出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要积极利用外资,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在中西部地区增设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增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报告》指出要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推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进中日韩等自贸谈判。共同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具体而言,围绕支持企业增订单稳岗位保就业,加大信贷投放,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降低进出口合规成本,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加快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提升国际货运能力。
支持数字经济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发展
《报告》提到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对数字经济的重要性作了肯定,并在今年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针对数字经济及新型互联网经济模式,《报告》提出要包容审慎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更大激发社会创造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同时,要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从金融业“抗疫”表现来看,具有数字经济能力的新金融表现突出,网络支付、互联网银行以及平台经济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目前,互联网银行联合各类商业银行以及政策性金融机构,前者发挥渠道和技术优势,后者发挥政策和资金优势,共同实施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纾困工作,已获得了监管层的认可和支持。下一步,将有更多的政策出台,释放制约互联网银行发展的制度束缚,充分发挥其在精准触达微型企业践行普惠金融方面的作用。
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防范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关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金融业深化改革的大局。延续近年来强调防控金融领域重大风险和加强金融监管的指导思想,《报告》仍将重大金融风险有效防控作为本年度的预期目标之一,并重申“加强金融等领域重大风险防控,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报告》指出,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套利,表明针对影子银行及金融体系内的资金空转问题将有更加严格的监管,同时对各类银银合作、银证合作以及银保合作模式将更加规范,资金流向也将受到实证性的监控。除金融市场本身外,《报告》还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疫情之下我国经济发展受到重创,房地产投资与销售也受到明显冲击。但在楼市整体降温的同时,也出现了个别城市的楼市交易火爆、房价过快上涨的情况。再次强调“房住不炒”是为了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和打压部分地方政策放松趋势,也是有效防控重大领域风险的一项具体举措。未来的房地产调控将更加注重提高调控的精确性和差异性,对前期房价上涨过快城市严防价格暴涨,对房地产企业融资控制杠杆激增,对大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项目则重点支持。
作者相关研究
Author Related Research
相关研究中心成果
Relate ResearchCenter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