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论文 > 全部信用都被当做私人资本在使用——关于“脱虚向实”的简单思考
Home > Research > Paper > 全部信用都被当做私人资本在使用——关于“脱虚向实”的简单思考

全部信用都被当做私人资本在使用——关于“脱虚向实”的简单思考

作者Author:殷剑峰 2017-05-03 2017年05月03日
“脱虚向实”俨然已经成为共识。然而,何为“虚”、何为“实”呢?我想,包括我本人在内的许多人一定一头茫然。所以,这里再次翻出马克思的经典论述,提出思考,供讨论。

全部信用都被当做私人资本在使用——关于“脱虚向实”的简单思考

殷剑峰   时间:2017-03-31   WEALTH财富管理

所谓的“实”、即实体经济是与所谓的“虚”、即虚拟经济相互印证的对偶概念,因此,搞清楚什么是我们要脱的虚拟经济了,就搞清楚了我们要努力迈向的实体经济。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都不存在所谓的虚拟经济的概念。许多人以为虚拟经济的概念来自于马克思,实际上马克思只提过“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却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剩余价值(利润)的借贷信用。

也就是在不久的十多年前,国内一些学者将马克思的“虚拟资本”概念扩展为“虚拟经济”概念: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在金融平台上的活动。这种关于虚拟经济的解释就更让人费解了:难道金融平台上还有虚拟资本之外的其他实物资本?而且,金融又是什么呢?

我们之所以想区分“虚”和“实”,那是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这两者中其中一个是创造价值的,另外一个是不创造价值、从而纯属“空转”的。这种潜意识恰恰是朴素的古典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元素。

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都在努力地将各种经济活动区分为“生产性的”和“非生产性的”。生产性的经济活动就是能够产生物质性报酬的,或者至少是能够帮助实现物质性增殖的。这种经济活动典型的就是农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那么,第三产业(暂且与服务业等同)呢?马克思认为,交通运输、道路养护这样的行业能够帮助物质生产,属于生产性的,而商业和金融就不是生产性的了,更不用说家仆这样的工作了。

古典经济学基于物质生产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经济活动的区分是因为当时的历史条件,因为在那个时候,即使是今天的发达国家也是缺衣少吃的。二战以后,发达国家普遍开始从工业化转向服务业,其中三个因素至关重要:

其一,广义恩格尔定律的作用,即随着收入增长,人们的需求从物质品转向非物质的服务品,如教育、医疗、文化娱乐;

其二,政府职能转型,政府开始从直接间接介入到物质资源生产分配活动转向提供公共服务品;

其三,原先被内化于制造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科研、商贸,逐渐分离出来,以实现专门化和规模化。

在服务业崛起并替代制造业之后,基于物质生产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概念也开始模糊了,而服务业中的许多行业、包括金融业都已经被划为了“生产性服务业”。

现在,大家都认识到,即使像金融这样最应该属于“虚拟经济”的行业,也具有重要的金融功能,包括支付清算、资源跨时空配置、风险管理等等。

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抛弃“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这一对立概念,回归到马克思最初关于“虚拟资本”、即借贷信用的分析。

在《资本论》中,于货币问题的分析相比,马克思更加重视信用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作用,以及信用膨胀在引发经济危机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和机制。对于信用的关注和讨论,在《资本论》第1卷的多处均可发现,主要集中于第二十七章和第三十章。

马克思关于货币产生及其五种职能被广为引用,与此形成对比,在《资本论》中,有关信用产生后对货币的影响以及与货币的关系却似乎未得到理论界足够的重视。

在《资本论》第1卷第二十七章中,马克思在简洁地指出信用制度产生的必然性之后,即展开了信用制度对经济影响的分析——这首先体现于对(货币)流通费用减少的作用:

一项主要的流通费用,就是货币本身,因为货币自身具有价值。通过信用,货币以三种方式得到节约。

A.相当大的一部分交易完全用不着货币。

B.流通手段的流通加速了……(根据原文注释:“法兰西银行银行券的平均流通额……而货币流通,即所有收支总额……”,这里的流通速度应该指的是货币完成交易的交易总额与承担交易职能的货币额之比。)

C.金币为纸币所代替。

这里,“货币自身具有价值”是因为在当时,纸币尚未取代实物货币成为货币体制的主导。

追溯货币史便知,自19世纪中叶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各国货币体制均为实物货币本位制,其中,除少数实行银本位(如中国)之外,包括英国、德国、美国等在内的国家均奉行金本位体制。金本位即是要求货币的发行须以黄金为准备。

不过,由于商业银行的部分准备制,派生货币——纸币已经出现,货币开始摆脱黄金的束缚。这里,纸币之所以能够替代黄金,其背后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信用——纸币实际是商业银行将纸币持有人兑现为黄金的承诺书。

由于信用乃至纸币的出现,交易便可以脱离(黄金)货币,并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对于银行部分准备金制度所带来的信用创造效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三十章中也进行了论述:“随着银行制度的发展,从前的私人贮藏货币或铸币准备金,都在一定时间内转化为借贷资本。”

与货币制度以及银行制度变化所带来的银行信用的扩张相比,马克思更多地讨论了股份制所产生的信用扩张效应。作为信用产生的基础之一和当时主要的金融创新,股份公司的成立产生了三种效应(第二十七章):

1.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

2.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

3.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而资本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单纯的货币资本家。

随着股份制的产生,便有了各种所有权证书。如同纸币一样,这些证书同样是一种承诺书:“有了这种证书,只是在法律上有权索取这个资本应该获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但是,这种索取权可能是一种虚幻(第三十章):“作为纸制副本,这些证券只是幻想的……”

除了股份制造就的信用扩张之外,在第三十章中,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从事再生产的资本家相互提供的商业信用——汇票。汇票的产生大大地节约了对(黄金)货币以及银行派生货币的需求。

对此,马克思以商人之间相互签发汇票为例说道(第三十章):

(汇票)是一种有一定支付期限的债券,是一种延期支付的证书。每一个人都一面提供信用,一面接受信用。我们首先撇开银行家的信用不说,它是一个本质上完全不同的要素。如果这些汇票通过背书而在商人自己中间再作为支付手段来流通……没有货币的介入,也照样可以进行结算。

由于商人之间相互之间的信用创造,最终只有信用的净额需要用货币支付,这显然就产生了类似银行信用——纸币的那样的功效。

可是,信用的产生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同时,信用也具有负面效应,而信用的膨胀更是潜藏着破坏社会化大生产的灾难。

就股份制而言(第二十七章):

它再生产出了一种新的金融贵族,一种新的寄生虫——发起人、创业人和徒有虚名的董事;并在创立公司、发行股票和进行股票交易方面再生产出了一整套投机和欺诈活动。这是一种没有私人财产控制的私人生产。

之所以是一种“没有私人财产控制的私人生产”,就在于作为当时信用创造的主要途径之一,股份制使得执行职能的资本家与资本所有者相互分离,从而使得“进行投机的批发商人是拿社会的财产,而不是拿自己的财产来进行冒险。”

除了股份制隐含的问题之外,作为商业信用,汇票所产生的支付作用同样是有条件、因而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第三十章):

只要再生产过程顺畅地进行,从而资本回流确有保障,这种信用就会持续下去和扩大起来,并且它的扩大是以再生产过程本身的扩大为基础的。一旦由于回流延迟……信用将会收缩。

信用收缩的极致便是生产过剩的危机(第三十章):

只要再生产过程的这种扩大受到破坏,或者哪怕是再生产过程的正常紧张状态受到破坏,信用就会减少。通过信用来获得商品就比较困难。要求现金支付,对赊售小心谨慎,是产业周期中紧接着崩溃之后的那个阶段所特有的现象。

在经济周期接近危机的阶段,信用制度即成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并且,这种杠杆作用被强化到了极限。在第二十七章中,马克思继续分析:

它所以会被强化,是因为很大一部分社会资本为社会资本的非所有者所使用,这种人办起事来和那种亲自执行职能、小心谨慎地权衡其私人资本的界限的所有者完全不同。

对此,第三十章中有个总结:“总之,全部信用,都被他们当做自己的私人资本来利用。”

全部信用都被他们当做自己的私人资本来利用——这就点出了问题的实质。今天,在信用活动的各个领域,包括信贷、各种公募和私募债券、信托、专项建设基金、政府引导基金、PPP等等,我们应该去考察一下,究竟是谁将信用当做自己的私人资本在使用?搞清楚这个问题,就知道“脱虚向实”的基本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