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研究评论 > 2020物价之变:三个故事
Home > Research > Research Comment > 2020物价之变:三个故事

2020物价之变:三个故事

作者Author:张明 2020-12-30 2020年12月30日

受新冠疫情冲击影响,2020年中国季度GDP走势呈现出前低后高的特征。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6.8%、3.2%与4.9%。然而,与经济走势前低后高呈现出鲜明对照的是,2020年中国物价走势却恰好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特征。该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代表国内物价整体走势的GDP平减指数季度累计同比增速,在2020年前三个季度分别为1.61%、0.74%与0.69%;第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速由2020年1月的5.4%持续下行至2020年11月的-0.5%;第三,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速在2020年2月至11月期间连续10个月负增长。

笔者认为,三个故事可以用来解释2020年中国物价为何前高后低。这三个故事分别是猪肉、进口与供需缺口。

一、猪肉

虽然中国CPI同比增速由2020年1月的5.4%骤降至2020年11月的-0.5%,但剔除了食品与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增速,在同期内仅由1.5%下降至0.5%。这说明2020年中国CPI同比增速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食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事实上,中国CPI增速的周期性波动一度被称之为“猪周期”,也即中国CPI增速的周期性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猪肉价格波动的牵引。

从2006年下半年至今,按猪肉价格增速从波谷到波谷来衡量,中国大致经历了四个猪周期,且最后一个猪周期还没有走完。这四个猪周期的时间点分别是: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2009年6月至2012年7月、2012年7月至2018年5月、2018年5月至今。在每个猪周期中,猪肉价格的波幅显著高于食品价格的波幅,而食品价格的波幅又显著高于CPI增速的波幅。更重要的是,猪肉价格的变动通常领先于CPI增速的变动。

不难看出,前两个猪周期的长度都为三年左右,而第三个猪周期的长度达到六年左右。此外,前三个猪周期的最高点涨幅呈现出逐渐下降的特征(最高点猪肉价格同比增速分别为80.9%、56.7%与33.5%)。市场对猪周期持续时间不断拉长、波动幅度不断降低这一现象的主要解释,是中国养猪的市场化集中程度显著提升了,而养猪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能够有效地平抑价格波动。甚至有观点指出,未来中国的猪周期将会逐渐消亡。

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2018年5月至今,猪周期不仅回来了,而且以格外猛烈的方式回来了。2018年5月至2020年2月,猪肉价格同比增速由-16.7%骤然上升至135.2%。2020年2月至2020年11月,猪肉价格同比增速又从135.2%急剧减速至-12.5%。与之前的三个周期相比,第四个周期持续时间最短,但上涨幅度最高。这完全颠覆了之前市场的流行解释。

本轮猪周期何以至此呢?目前来看主要有三个原因。原因之一,是2018年至2019年,非洲猪瘟袭击了中国很多养猪大省,对这些大省的猪肉市场造成了显著的供给侧冲击,导致供给量明显下降。原因之二,则是有些地方政府在环保政策方面过于“一刀切”,要搞无猪县、无猪乡,关闭了很多养猪场,甚至要求农户提前宰杀母猪。这种环保政策的“一刀切”现象从2019年下半年起开始得到纠正,但从政策暂停到负面影响消化,需要半年到一年的缓冲期。原因之三,是市场投机力量作用的结果。有些企业看到猪肉价格快速上涨,在价格将会持续上涨的预期下,人为囤积了大量的冷冻猪肉,这进一步加剧了猪肉市场的供求缺口,进而带动了价格上涨。从另一方面来看,之所以猪肉价格同比增速在2020年下半年快速下降,原因也包括非洲猪瘟与环保“一刀切”现象的负面影响基本被消化,且投机者看到趋势反转之后赶紧抛售平仓等。从短期来看,猪肉价格同比增速的下行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它将在这段时间内继续压制CPI同比增速。

二、进口

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PPI同比增速的变动,在较大程度上受到进口价格指数变化的影响。受新冠疫情冲击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国进口价格指数同比增速由2020年1月的-0.9%下降至2020年5月的-9.4%。受此影响,PPI同比增速同期内则由0.1%下降至-3.7%。而进口价格指数在2020年上半年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以原油为代表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不过,2020年5月至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触底反弹,带动进口价格指数同比增速与PPI同比增速降幅逐渐收窄,环比增速已经为正。展望未来一段时间,受全球需求反弹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有望继续反弹,PPI同比增速也有望继续回升,由负转正,甚至单月增速在2021年下半年达到较高水平。

三、供需缺口

2020年中国经济复苏的格局呈现出鲜明的不对称性。换言之,需求端的复苏显著落后于生产端,这种不对称的复苏格局也是造成物价增速下行的重要原因。例如,受疫情冲击,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在2020年前3月呈现出负增长(2月份达到-25.9%的最低点),从4月份起由负转正,11月份已经回升至7.0%。但相比之下,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在2020年1月至7月期间持续负增长(1至2月达到-20.5%的最低点),从8月份起才由负转正,11月份回升至5.0%。

与中国经济复苏格局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疫情冲击下美国经济的复苏格局呈现出生产端复苏显著落后于消费端的特征。为什么同样是新冠疫情冲击,但中国与美国的复苏格局却迥然相异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美国的宏观政策刺激重点在于通过财政对美国家庭发钱,帮助美国家庭提振消费;而中国的宏观政策刺激重点在于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尽快复工复产。正是由于中国的生产复苏快于消费,而美国的消费复苏快于生产,才造成了2020年二季度以来中国对美出口增速以及对美贸易顺差显著放大的局面。

四、政策取向

2020年中国将会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一个能够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然而,迄今为止物价增速持续下行的局面,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依然是总需求不足与产出缺口为负(也即当前的经济增长率依然显著低于潜在增长率)。这就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整体上仍应保持较为宽松的态势,以帮助经济增速尽快回升至潜在增速附近。

近日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2021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转急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应该说,上述判断是非常清醒与明智的。考虑到2021年疫情变化与外部环境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考虑到中国经济的非对称性复苏格局与物价下行压力,我们尤其应该注意避免2021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双边际收紧而对经济复苏可能造成的负面冲击。控风险是必须要做的工作,但必须建立在稳增长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