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媒体报道 > 强化信贷供给 满足多元需求:金融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贡献“硬核”力量
Home > MediaCoverage > 强化信贷供给 满足多元需求:金融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贡献“硬核”力量

强化信贷供给 满足多元需求:金融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贡献“硬核”力量

2022-02-25 2022年02月25日

仰望星空,“天问一号”着陆火星,探索宇宙的浩瀚无边;俯瞰大地,“复兴号”高速动车飞速前进,让祖国大江南北紧密相连;潜入深海,“奋斗者”号坐底万米海洋,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风雨兼程,大国制造步履铿锵。这些大国重器,正是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的有力证明。

在推动制造业前进的扎实步伐中,离不开金融贡献的“硬核”力量。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再次提到了金融机构对制造业的支持。

面对新的发展要求,作为服务制造业的金融主力军,银行业应如何落实政策部署,推动中国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优化经济资本分配 加大重点领域信贷投放

“银行业需要强化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从贷款规模、贷款投向、贷款增速、贷款价格等方面进行引导考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通知》强调,推动制造业发展,需要加强对银行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考核约束,推动大型国有银行优化经济资本分配,向制造业企业倾斜。

业内专家认为,经济资本分配是银行进行考核约束的重要手段。“经济资本分配实际上是运用经济资本的内部考核手段来引导银行的信贷配给。”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从银行内部资本管理框架来看,当前,许多银行都将经济资本的分配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导向。

通常情况下,银行会对每一项产品的经济资本回报做出准确测算,相对而言,经济资本回报高的领域将会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向,这也就意味着该领域会得到银行更多的信贷支持。

专家建议,推动大型国有银行优化经济资本分配,向制造业企业倾斜,需要银行在现有经济资本的考核框架下,增加对制造业的经济资本总量配置,加大银行信贷对制造业的投放力度。

“下一步,银行可以逐步考虑加大对工业制造业重点领域的经济资本配置,让制造业重点企业获得更多的信贷配给。”曾刚对《金融时报》记者说,“这需要大型国有银行在未来做出进一步的探索。”

“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大,机构网点区域布局更为完整,服务制造业的产品种类更多,可以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大规模、跨区域的融资服务需求。”娄飞鹏表示。

从具体操作上来看,娄飞鹏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可以结合区域、行业制造业发展特点,出台有针对性的信贷政策,设计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强化对制造业的综合金融服务,满足制造业企业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量体裁衣 推动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

《通知》明确,2022年,要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这对我国制造业企业不断扩大规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娄飞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到。

近年来,银行为制造业输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然而,金融业务模式和企业融资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一直是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中的“堵点”。

“制造业企业对资金需求的特点之一是贷款需求量大、用款周期长。”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受传统信贷经营模式的影响,银行此前发放的制造业贷款多为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无法匹配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和贷款回款周期。

因此,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银行业需要量体裁衣,加大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

企业有需求,政策有部署。2020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和金融管理部门曾多次提到要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重。去年以来,各家银行制造业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中长期贷款占比大幅增加。

《金融时报》记者从国家开发银行了解到,该行去年发放贷款4917亿元支持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到2021年末,国家开发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达到9588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达85%。

作为大型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勇当头雁,全面服务国家战略。2021年,工商银行制造业贷款量质齐升,保持市场领先。值得一提的是,该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大幅增加,继续引领市场。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达27.3%和31.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2.8%。

提高科技创新实力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

在国家及监管部门政策推动下,近年来,金融服务制造业的质效持续增强。“金融支持服务制造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仍然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董希淼认为。

“在工业企业整体发展态势较好的同时,高端制造业等领域发展相对薄弱,科技创新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娄飞鹏认为,银行应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依托金融科技更多提供线上金融服务,提高制造业领域客户的金融服务满意度。

当前,中国制造业处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期,越来越多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创新金融模式正在不断涌现。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一些银行不断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积极开展业务创新,提高制造业企业融资产品的匹配度,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工商银行聚焦不同生命周期的科创型制造业企业的需求痛点,为企业成长提供差异化金融支持,推出了制造业技术提升支持贷款、科创知产贷等创新产品;通过“科技风险评估、专属评级模型、专属授信模型”三大创新工具,精准支持科创型制造业企业的有效需求,将金融资源切实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工业制造业拥有很多的产业门类,不同门类的融资需求也存在差异。”曾刚对记者提到,对于银行业来说,需要根据不同产业链的特点构建符合这些产业的金融服务模式。

曾刚认为,未来,银行业应将发力重点放在强化金融科技手段的运用,打造产业链数字金融平台,对上下游企业进行有效连接。由此,金融机构可以及时捕捉企业的信息数据,充分了解企业客户的金融需求,提高风险管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