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媒体报道 > 坚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金融机构稳健发展基础继续夯实
Home > MediaCoverage > 坚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金融机构稳健发展基础继续夯实

坚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金融机构稳健发展基础继续夯实

2021-12-27 2021年12月27日

今年以来,我国金融系统持续巩固拓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成果,重点集团、大型企业风险处置稳妥推进,推动存量高风险机构持续压降,坚决推进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以及影子银行等重点领域的风险治理取得积极成效,金融风险总体收敛。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框架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更趋健全。

不过,在全球经济复苏仍存不确定性叠加疫情冲击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也给防范金融风险带来压力。具体到银行业,行业面临着不良贷款率反弹、净息差收窄等多重挑战。防范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一刻也不能松懈。近日召开的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坚持推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并部署了稳妥有序做好重点机构风险处置化解、依法加强对资本和平台企业监管、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等多项具体工作。

邮储银行601658)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金融领域防风险取得重要成果,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影子银行规模收缩、银行业公司治理取得成效等多个方面。下一阶段,在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同时,要继续抓好风险防范工作,高度关注影子银行、房地产金融等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框架不断健全

近年来,我国加快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制度建设,持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2018年,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建立了总体制度框架。2020年,《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发布。在此基础上,今年,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评估认定了19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并出台《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随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建立了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体系。

更完善的监管框架,旨在促进金融机构更规范发展。入围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的金融机构面临着更加全面和更加严格的合规要求。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面对更为严格的监管约束,这些金融机构在长期发展上需要重新审视业务扩张的成本与收益,建立更为完善的资本约束机制,提高资本内生积累能力,切实发挥资本对业务发展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在经营理念上,要从规模优先转向质量优先,通过客户结构、业务结构的调整,逐步实现轻型化、轻资本发展,健全风险防控体系。

与此同时,重点领域宏观审慎管理正有序推进。一年来,金融部门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稳妥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稳定,有效防范了房地产金融风险,推动了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此外,金融领域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治理取得新进展,有力维护了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秩序。针对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伴生的种种乱象,金融管理部门不断强化金融科技监管,多次强调坚持金融活动全部纳入金融监管,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努力平衡好鼓励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明确了2022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点工作,“依法加强对资本和平台企业监管,持续做好头部网络金融平台整改工作”以及“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这两项工作也被囊括其中。

公司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近两年来,银保监会扎实推进《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落地实施,针对大股东行为监管、关联交易管理、董事监事履职、公司治理监管评估等的一系列监管规则出台,监管制度加快补齐短板。同时,银保监会连续公布四批共计81家重大违法违规股东名单,起到了严肃市场纪律、强化市场监督的良好效果。

从银保监会近期发布的《2021年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结果总体情况》来看,1857家参评机构中,被评为“合格”和“较好”的机构占比为78.95%,好于去年;被评为“差”的机构数量明显减少。娄飞鹏表示,今年以来,我国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成效显著,具体体现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持续推进、公司治理监管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股权和关联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趋于收敛等方面。

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金融风险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基于此,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能只依靠金融管理部门,还需要金融机构‘自我革命’。”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应从优化股东结构、加强股东资质管理,加强董事、监事会建设,明确关联交易范围,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等角度入手,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根本能力。

多项政策鼓励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

由于疫情导致的风险暴露具有一定滞后性,加之部分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较上季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96.99%,较上季末上升3.76个百分点,反映银行业风险抵补能力增强。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两次全面降准,释放长期资金呵护企业发展。9月份,人民银行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并于12月7日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娄飞鹏表示,中小微企业经营发展面临压力加大,预计后续银行业仍然面临较大的不良贷款反弹压力,银行亟须补充资本。

为了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和防风险能力,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银行机构多渠道补充资本。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小银行仍普遍面临补充资本的压力。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相对匮乏,受中小银行自身实力影响,优先股、永续债以及二级资本债等补充工具发行难度和成本相对较高,资本市场接受度有限。中小银行资本工具扩容,需要监管统一协调安排降低发行难度。普通股增资扩股是较为现实的资本补充方式,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形下,探索更加灵活的折价增资扩股是符合现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