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媒体报道 > 银行业抓住机遇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
Home > MediaCoverage > 银行业抓住机遇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

银行业抓住机遇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

2020-09-18 2020年09月18日

“当前,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平稳、风险可控,主要经营与监管指标处于合理区间,风险抵御能力保持较强,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在9月14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银保监会统信部二级巡视员刘忠瑞说。

今年上半年,为了帮助众多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突围”,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尽管银行业上半年经营数据普遍不如以往光鲜,但正如光大银行行长刘金在近期召开的银保监会新闻发布会上所言,“如果说上半年的经营有什么亮点的话,我想既不是营业收入,也不是利润,更多的体现在这一点上: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履行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责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尽管盈利水平有所下降,但是银行业整体经营状况良好。因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银行业思考转型发展和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契机。

支持实体经济和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共生共荣的良性循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非常重要。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必然会带来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说。

落实政策

让利持续惠及小微企业

在9月6日召开的2020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在致辞中再提推动金融系统今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目标,并表示,下一步要继续推动银行业努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金融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合计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8月25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今年8月至12月,金融部门还将继续为市场主体减负大约6000多亿元。

作为1.5万亿元让利的实施主体,银行业应该如何在完成剩余6000多亿元的让利目标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前7个月,银行业为企业减轻负担、降低融资成本,基本上跟时间进度保持了一致,因此,在今年剩余时间里,银行业应该还会按照之前的措施继续执行。

“除了减费降利,今年上半年,银行业还通过延期还本付息和直达实体的货币政策工具等针对小微信贷方面的优惠措施对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提供支持。”温彬说。

此外,温彬还提到,今年上半年,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同样体现在对企业重组和债转股工作的支持上。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综合银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情况,我认为实现全年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这个目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温彬表示。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在受访时表示,目前,最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切实保障和提升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的能力及可持续性。

对此,连平建议,监管和地方政府应该从支持银行加快创新、支持银行加快处置不良资产、支持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这三个方面入手,更好地激励和推动银行高质量地做好让利实体经济这一利国利民的大事。

抓住重点

支持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

日前召开的银保监会新闻通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银行业各项贷款增加15.2万亿元,同比多增3万亿元,信贷资金重点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小微、“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其中,制造业贷款增加1.8万亿元,增量较过去4年总和还多1092亿元。

近年来,银行业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监管部门也在积极倡导银行业主动对接上述企业的金融需求。对此,温彬认为,这是外部环境和银行业自身发展的共同需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兴产业又代表着产业转型和升级发展的方向,支持这些行业也是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温彬说。

连平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到,银行业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除了有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导向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和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发展先进制造业离不开银行的有力支持,同时,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也是银行推动自身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连平说。

连平解释说,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并将长期保持,而一些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科技含量较高,科研投入成本大,产品研发周期长,只有银行尤其是国有大中型银行才能给予持续有力的金融支持。

此外,对于正处于深刻转型变革的银行业来讲,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和金融扩大开放的背景下,银行不太可能继续靠利差“躺着赚钱”;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银行将面临越来越多来自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客户。

“因此,银行如继续沿用传统的经营思路和手段,已明显不能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在扩大对先进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中有效把握风险,灵活运用信贷、投行、租赁、跨境资金管理等多元化金融工具,满足先进制造企业的投融资需求等,对于银行而言,都将带来显著的经营能力提升。”连平说。

找准定位

实现银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在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应该明确自身的不同分工,找准定位、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银行业的整体高质量发展。

“尽管随着监管的要求和引导,大型银行在服务大中型企业的同时,也逐渐在向普惠金融客户下沉,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领域,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开始有了一些交集,但是原则上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差异性的。”曾刚向《金融时报》记者解释说,因为大型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时,更多的是运用大数据平台,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和金融科技的手段,来实现对客户的下沉,所以,在这方面,大型银行更多采用批量化的发展模式,因此,它覆盖的客户群体和中小银行就会形成差异。

“地方中小银行普遍在规模和管理上存在‘先天不足’,即资本和资金实力有限,风险控制能力稍弱,科技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具备了较好的‘主场优势’,即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熟悉政府产业导向;与本地客户关系密切,了解企业和居民的需求偏好;组织架构较为扁平化,市场响应速度较快。”连平说。

因此,如何利用好这种差异,是中小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实现破局发展的关键。“与国有大型银行的差异,决定了地方中小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不能简单模仿,不宜贪大求全,必须善于扬长避短,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连平认为。

连平提出,中小银行可以通过“一下沉四紧盯”的方式,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一下沉,指下沉渠道,中小银行要坚定不移地向县域及人口密集的乡镇下沉,采用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延伸服务网络,在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的同时,为地方中小微实体企业提供精准直达的融资服务。

与此同时,紧盯客户、紧盯市场、紧盯监管、紧盯政府,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根据政府和监管的要求,更好地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发力,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