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论文 >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权衡与融合
Home > Research > Paper >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权衡与融合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权衡与融合

作者Author:郑联盛 2018-10-31 2018年10月31日
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两个政策支柱相对分离的杰克逊霍尔共识在过去30年中经历了盛行、反思和回归三个阶段。杰克逊霍尔共识的回归本质是金融稳定机制及宏观审慎政策的制度安排,涉及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及微观监管等三个政策支柱。货币政策不是金融稳定的主导性政策,应该通过拓展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来缓释单一政策的多重目标均衡,同时发挥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互补性。基于央行职能的拓展可构建与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治理框架。在双支柱框架中,央行需要重点发挥两个政策的“链接”功能,实现央行职能与货币政策职能、法定职能与市场职能、合作博弈与均衡博弈等的有效融合。

一、引言

过去30余年的政策发展与实践中,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政策的融合与权衡一直是货币政策框架下的一个基础性问题。立足于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政策相对分离的“杰克逊霍尔共识”经历了盛行、反思与回归的三个历史阶段,这实际是金融稳定目标实现的制度安排和治理体系问题。虽然,中国实施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框架,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双重职能集中于中央银行,更加深刻地认清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内在关联,目标权衡以及融合机制,对于进一步发挥双支柱调控框架的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功能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从政策框架出发,需要加深认识的问题有五个。首先,货币政策能不能实现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三个目标,即多重目标权衡问题。其次,逆风而动是否货币政策擅长的政策逻辑,货币政策是否能够及时、有效、逆向性地甄别和应对资产泡沫等金融风险。再次,针对系统性风险的应对要求,货币政策是否具有在时间维度的风险传染(比如顺周期性)和在空间维度的风险传染(比如“大而不倒”、影子银行、内在关联性)针对性政策储备。还有,货币政策自身是否存在显著的风险外溢性或者系统性低估风险水平,货币政策在应对风险同时可能又内生地制造风险。最后,在金融稳定职能上,是否存在货币政策的替代性及补充性政策,实际上是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关系问题。

从金融稳定职能的治理安排上,中央银行的职能是一个核心问题。在双支柱的政策框架中,中央银行作为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双重目标的载体,需要关注四个重要的问题。一是货币政策职能与中央银行职能及其在金融稳定框架中的作用,中央银行如何在两个政策框架中扮演“链接”角色。二是厘清法定职能和市场职能的关系融合问题。中央银行“天生”具有金融稳定的市场职能,但是,不同经济体对央行法定职能的界定则存在差异。三是如何在双支柱框架中统筹好合作博弃与纳什博弈,是选择逻辑完美的合作博弃还是相对独立运作的纳什均衡是政策体系的重要问题。最后是宏观审慎政策主体的单一性和多元性问题,是央行一家承担双支柱职能更好,还是包括央行在内的多元主体承担宏观审慎政策好。

本文第一部分是简单的引言。第二部分梳理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关系发展历程,指出双支柱政策体系的历史背景。第三部分主要基于政策框架的内在权衡机制讨论双支柱框架下的政策目标权衡、政策逻辑匹配、政策工具针对性、政策副作用以及政策职能拓展等问题。第四部分主要讨论如何通过中央银行职能拓展、机制安排以及政策协调来促进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链接”与融合。最后是简单的结论与启示。

论文内容详见附件